核心素养取向的地理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以“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为例
2023-04-18朱芹
朱 芹
(芜湖市第一中学)
一、“新课改”呼唤智慧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智慧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展智慧课堂。《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指出“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但国内对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课堂学习环境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智慧课堂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结合的研究较少。
智慧课堂和高中地理教学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教育目的上有共识,就是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自主、高效、开放、创新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智慧课堂的推广使用可以弥补研学活动数量不足,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所以,构建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和案例
高中地理智慧课堂基于对教材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的解读,由两个要素、三个阶段、八个步骤构成(见图1),下面以人教版地理(2019版)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为例进行讲解。
本节内容的两个要素是科大讯飞智慧课堂应用平台和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可分成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辅导阶段,进一步可细分为八个步骤。
(一)课前准备阶段
1.解读课标,分析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的课标是“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课标关注的是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本节主要研究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教材内容有两个:一是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技术等条件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所以进行交通运输布局时要遵循一些原则。二是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和影响也不同,促使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不断变化和完善。教学时要“结合实例”,本节课选择的案例是安徽省芜湖市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见图2)。
图2 智慧课堂的资料选择
2.制作微课,推送资料
教师录制微课《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并在智慧课堂APP中推荐网络资源《大江晚报》:11张地图,带你见证芜湖的四十年发展变化。
学生利用电子设备观看微课,完成预习作业(见表1),并分组收集芜湖市及中国的交通运输线的有关数据或者图片。
表1 芜湖市区近四十年的面积、人口、交通运输变化
3.分析学情,设计教学
首先,预习数据显示学生已经对交通运输方式的种类和选择有了初步认识。但同时预习中暴露出学生分不清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三个概念的问题。从学习能力和知识层面看,学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综合思维而言,学生具备要素综合思维,但时空综合和尺度综合思维较弱。教学时要加强综合思维培养,具体如下:结合芜湖轻轨2号线的布局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要素综合)。结合芜湖40年来的交通变化,分析交通运输需求、资金、技术等条件的时空差异,理解区域发展变化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时空综合)。结合大尺度(中国的交通)和小尺度(芜湖的交通)区域案例,理解区域发展变化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尺度综合)。
其次,设计分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详见课堂教学阶段),制作课件。
最后,按学习基础由弱到强将学生分成A,B,C三组,为分层次教学做准备。
(二)课堂教学阶段
表2为使用科大讯飞畅言智慧课堂进行的教学过程演示。
表2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智慧课堂教学阶段
(三)课后辅导阶段
1.发布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差异,分层次发布课后作业:A,B,C三组均需完成常规习题检测;B组同学查询网络资料,从更大的时空尺度研究世界的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并生成报告(字数不限);C组同学走访调查当地交通运输条件的进步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个性化辅导
教师反馈作业情况,利用录制功能制作微课来讲解检测中的难题,推送给需要的同学。完善B组和C组研究成果并在班级内分享。
三、结语
建构高中地理智慧课堂可以实现课堂互动全面化,改变了教学中的师生主体地位。“预习反馈”利于教师了解学情,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抢答功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统计功能”将详细的数据及时反馈给教师,建构了高效的地理课堂;本节课的“推送资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怀。总之,通过构建智慧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地理核心素养都可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