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工作法提升基层监督治理质效
2023-04-18杨旭
杨旭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要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统筹用好县乡监督力量,健全基层监督网络。广安市广安区纪委整合乡、村监督力量,健全完善监督制度,有效激活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运用“‘四员、制度、群众’+‘清单、科技、舆论’”监督机制手段,强化对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监督,推动监督下沉落地,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质效。
“四员+清单”监督增压力
广安区纪委监委改革原有乡村纪检干部配备模式,形成乡(镇)纪委委员、片区纪检监督员、村党风政风监督员、村纪检委员“四员”监督力量。在乡(镇)设置专职纪委书记、副书记和3名兼职委员,有条件的可增设1名专职纪委委员的“两专三兼”或“三专两兼”乡镇紀委班子,专兼合理搭配开展监督。在每村1名党风政风监督员和1名纪检委员日常监督、同级监督的基础上,乡镇纪委成立片区纪检监督办公室,组成“1名乡镇纪委委员+N名片区纪检监督员”片区纪检监督组,每名片区纪检监督员代表乡(镇)纪委对3至5个非本人户籍所在地的村开展提级监督、交叉监督。
区纪委监委将全年阶段性工作、重点目标任务等按季度分解细化,形成监督任务清单,以“清单+责任+时限”方式督促各乡(镇)纪委要求“四员”对照履职,在交叉监督给片区纪检监督员人情“减负”的同时,又适时对其工作“加压”。“四员”在监督中收集的信访问题和问题线索交乡镇纪委综合分析研判,具备初核条件的由片区纪检监督员协助乡镇纪委开展核实调查处理,从而有效解决农村“熟人社会”监督难、乡镇纪委办案力量薄弱难题。“四员”每月平均开展监督检查18次,乡镇纪委处置问题线索同比增长32.7%,立案同比增长108.6%。
“制度+科技”监督促动力
该区纪委监委从扎紧制度“笼子”入手,健全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力”和科技“推动力”,进一步强化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完善“村财县管”、“组账村做”、村“一把手”财务审计等制度,建立村干部享受惠民政策、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明确要求村组干部必须如实报告本人及其近亲属享受退耕还林补助、低保金等11项惠民政策情况,由相关组织复核监督,纪检监察组织进行“再监督”。将36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办理流程绘制成简单清晰的操作示意图,让广大群众一看就懂、便于监督。制定村级组织9类人员责任清单和村干部在服务群众等方面25条负面清单,督促村组干部对照履职。
该区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探索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监督系统,从资金下达、项目确定、开工建设、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等25个重要环节,对衔接项目实行全方位监督。对项目拆分、项目转包、超期未开工、项目变更、提前支付等9个关键点,实行动态预警,监督衔接项目资金1.66亿余元,发出预警120余次。上线运行广安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村级财务所有收支都通过平台在线操作,发现违规支付平台立即预警。该区还通过“惠民资金(项目)监察大数据平台”、“一村一码”公开平台、“码上举报”平台等,加强对全区惠民资金、政务村务、集体“三资”等信息公开和问题线索收集。去年以来,处理异常数据1000余条,发现疑似问题线索91条,转立案线索26条。
“群众+舆论”监督聚合力
群众是监督主体,舆论是监督利器。广安区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主体作用,同时又有效利用舆论监督“武器”,两者有机结合产生出社会监督促治理的溢增效应。该区纪委监委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阳光问廉”舆论监督栏目,聚焦群众关心事、操心事、烦心事,开通监督热线接受群众投诉举报,通过短片曝光问题、节目现场质询相关单位负责人、问廉代表现场考评等方式开展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种“你爆料我曝光”监督机制有效激活社会监督作用,让广大群众分享到参与监督的“红利”。
该区还推出“阳光问政进乡村”“村(街)头问政坝坝会”“面对面接访”“纪检干部走访到家门”等“零距离”社会监督途径,针对庸政懒政怠政、“四风”以及民生难点堵点痛点等问题,送监督到群众身边,让群众更便捷参与监督,享受更多监督“红利”。目前,已开展“阳光问廉”6期、“阳光问政进乡村”4场、“村(街)头问政坝坝会”728场次、“面对面接访”1301次,参与群众6.1万余人次,收集群众问题14579个、解决12645个,信访举报同比下降40%。(作者系广安市广安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