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鞋垫
2023-04-18罗伟
罗伟
一天夜里,我去看望母亲。一进屋,见母亲正忙着收拾屋子。
母亲年过八旬,身体还硬朗着,以前与我们住在一起,后来我们有新房,搬了过去,要母亲一道去,母亲以在这里住惯了为由,说什么也不同意,我们只好由着她。
我在屋里环视了一圈。“妈,清洁卫生由我和妹妹周末来干,人多几下就干完了,您休息吧。”“你们那么忙,哪有时间,我能干就干点,反正也没事儿。”母亲说。我没再说什么,由着母亲吧。
屋子里炉火正旺,我坐着,心里踏实而安然。这时,妹妹也来了。
这些年,我和两个妹妹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天晚上都要去陪母亲说说话聊会儿天,讲讲轶闻趣事,講讲家长里短,听听母亲的说道,倒也其乐融融,平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晚上九点左右,是母亲休息的时间,我们起身准备回去。母亲对我说,你等一下。说罢,母亲走进了她的卧室。不一会儿,母亲出来了,手中拿着厚厚一撂鞋垫。
“这个鞋垫你拿去穿,大小应该差不多合适,眼晴不行了,纳得不好。”母亲说。
我双手接过鞋垫,突然间鼻子有些发酸,心里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动。细细一数,足足十二双之多。天啦!妹妹说,一年十二个月,一月一双,表示月月有新程!我双手捧着,这哪是什么鞋垫啊?这分明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无私的爱,满满的爱。
节俭是我们的家风,在我们的家里,生活上绝无铺张浪费之说。而勤劳则是母亲的本色,几十年了,早已成为习惯。小时候,家在农村,兄弟姐妹多,光靠田间地头的收入远远不够。勤劳的父亲做起了小生意,母亲养起了蚕、喂起了猪。终日劳作,披星戴月,不曾丝毫懈怠,父母硬是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过得风生水起,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家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勤劳致富的榜样,“双文明户”。后来,父亲远去了,我把母亲接到了城里随我生活,她帮着买菜做饭,照料孩子,洗衣浆补,每天忙忙碌碌。村里的人都说,母亲是进城享清福。母亲笑,我也笑,这哪是什么清福啊!?
拿着母亲纳的鞋垫,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每逢过年,母亲就会亲手给家里大人小孩每人做一双新布鞋。这是过年的习俗。做新鞋的程序里,纳鞋底是最艰辛的,要在厚实的、粘过浆的千层布上扎针穿线,扎千针万针,穿千线万线,绝不是轻松的事情。那时的母亲做到了,在煤油灯的微光里做到了,在漫长的冬夜里做到了。大年初一早上,一大家子人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全新的鞋子出门,精气神十足。那一刻,想必母亲内心的幸福与满足是充溢的。
进城后的日子里,母亲再也没纳过鞋底做新布鞋了,但针线活儿却没落下。在她卧室里,有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针头线脑,母亲不时会拿出来缝缝补补。母亲有时候也会纳几双鞋垫给我们。我们劝过母亲,不要再纳鞋垫了,超市里很多,各式各样的,买也方便。母亲说,习惯了,闲不下来。说过几次,无效,由着母亲吧。?
岁月静静流淌,母亲也一天一天地变老了,双手再也没有当年的灵动,眼晴也大不如前了。这次,母亲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精美、厚实、温暖的鞋垫,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慈母手中线,孩子脚下垫。这哪里是什么鞋垫啊?分明就是母亲的千般情,万般爱!
母亲的勤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启迪着我们。从山村到县城、从县城到果城,我们一大家子风风雨雨,以闯关东的劲头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坚毅前行。这些年里,兄弟姐妹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竭己所能。
幸运的是,母亲的孙辈们也继承了这勤劳的家风,尤其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孩子们,同样以勤劳为底色,成绩不俗,有的已经成为了所在行业的排头兵。
勤劳是最深层的美德,是最美的家风,是实现事业追求与人生价值的保证。但愿,这勤劳之风、勤劳之德厚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融入血液、融入行动,成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内在自觉与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