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巧妙运用材料
2023-04-16汪伯承
汪伯承
拥有材料不等于会用,会用不等于能用好。运用材料,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
一、“大与小”的统一
这里的“大与小”是就材料的内容、主题而言的,比如宏大材料和细节材料、普适材料和单一材料等。在运用材料时要做到“大与小”的统一,即要学会“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例如在举2022年冬奥会等宏大材料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徐梦桃等运动员的具体事例,让作文既有“格局”,又接“地气”。
我们积累的材料一般都为普适材料,使用的角度多,属于“大”材料。在运用这类材料时,要适当裁剪,选取切合我们写作角度的那部分内容。而单一材料则需要考虑对接话题词。如论证“青年当有为”这一论点时,既可以选择钱学森毅然回国为国做贡献的例子,也可以选择黄文秀默默奉献的例子。钱学森的例子属于普适材料,适用的话题很多,比如爱国奉献、科技创新、淡泊名利等,但这次写作只需选取有利于表现青年“有为”的部分就可以了。黄文秀的事例直接对接话题词“有为”即可。
二、“繁与简”的统一
有些材料可能有几百上千字,是“繁材”,有些材料较为简单,是“简材”。对于繁材,我们要围绕论述的中心合理取舍,只保留主干和符合论点的信息。对于简材,我们可以增加细节,使情节更丰富,或增加论证,形成叙议结合。
三、“正与反”的统一
“正与反”的统一,是指要有正反对举意识,要学会反用材料,即“正材反用”,或“反材正用”。例如陶渊明,人们总是肯定其淡泊名利的思想,有时我们不妨反用一下,如“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奔波忙碌的社会,我们既不能像陶渊明一样隐居田园,也不能像李清照那样对花哀愁,更不能像李白那样任性而为”。
四、“点与面”的统一
“点”,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也可以是一件件独立的事,而“面”则侧重于“群像”的再现。由点及面,就是将材料范围扩大。“点与面”的统一,就是注重以小见大地再现“面”。例如“‘祝融号到访火星、国产万吨大船陆续下水、‘北斗系统的建成……每一个成功都见证着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步,彰显了大国崛起的姿态”,由点及面,概括排比,突出了大国科技创新这一话题。
五、“雅与俗”的统一
“雅”,是指材料能够增添作文的文采,如引用诗词、名句等。“俗”,是指大众材料,真实、典型,但文采相对弱一些。写作时,我们可引用古典诗句以提升“雅”,也可将“俗”的材料适当加工使其变“雅”,比如套用一些固定句式,例如“君不见……君不见……君不見……”等。
六、“引与化”的统一
写作时,可以直接运用材料,也可以适当化用。评论性文字、人物真实话语、古诗文、名言警句等适合直接引用,当然还有很多材料适合化用。例如题目“创新与传承齐飞,文化共时代一色”就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可以是简单的裁剪,也可以是更深层次的加工。比如增添细节、巧用句式、适当修辞、换词换句、拆分字词等。
七、“新与旧”的统一
一些材料深受大家喜爱,例如居里夫人、袁隆平,等等。使用这些材料本身没错,但如果全篇都是偏老旧的材料肯定不利于提升作文的时代感。因此选择材料时一要在行文中增加一些新的例子,注重“同类相替”,例如论证“要有忧患意识”,避免用大家熟悉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改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二要推陈出新,将旧的材料写出新意,例如多数人会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说明骄傲自大导致失败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能避开龟兔谁胜谁负的问题,而是沿着这一比赛有无意义的角度来写,说龟兔比赛是不区分对象的强拉硬扯,违背了平等竞争的原则。这种与众不同的认识,自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八、“叙与议”的统一
一些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常常将论点和论据脱节,缺乏论证。如果能够找到材料和论点的契合点,并分析其是如何契合的,适当增加论证,那么会更有力。
九、“一与多”的统一
“一”,是指一个材料。“多”,是指多个材料。“一与多”的统一,就是一篇作文中,既要有一个详细使用并分析的材料,也要有多个构成排比的简略材料,实现一材一用和多材一用。这样的统一有助于增强语势,令人信服。
十、“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具体”,就是显而易见。“抽象”,就是难以感知。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例如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事例来证明不懈探索,不妨想象一下她具体的工作情景,就可以收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具体与抽象”的统一适用于一些宏大主题的作文,对大概念要小切入。例如以“传统文化”为话题作文,除了议论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抽象),还可以选择诗歌、绘画、礼仪等具体的载体,还可以结合河南春晚、《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更具体的节目形式,通过“具体与抽象”的统一,让作文的论述更有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