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离异家庭的孩子感到爱的温暖
2023-04-16方刚
今天,父母离异是很多孩子面临的忧伤,却鲜见表现这一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不应该回避这一造成许多孩子心理困扰的社会现象。
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在作家陈丹燕的笔下,变得轻柔起来。早在1998年出版的幻想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不断再版,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
小说开始颇具悬念:16岁的女中学生陈淼淼,也就是主人公“我”,意外发现自己的妈妈竟然是一个精灵。作者带领读者进入精靈的神奇世界:精灵因为向往人类社会的感情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精灵妈妈的眼泪会变成蓝色小花,精灵妈妈会派出一朵小花去“转播”同学的家教课,精灵妈妈还会抱着女儿在天上飞,精灵妈妈喝了酒精饮料就会“消失”……这就是幻想世界的奇妙,是让每个孩子心向往之的。“精灵故事”稀释了离异这一沉重主题的残酷性。
爸爸早在发现妈妈是精灵之后就想离婚,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快乐成长,他们才伪装成恩爱的夫妻。如今女儿发现了妈妈的秘密,爸爸正式提出离婚。“我”慌了,反应强烈。
为了女儿,爸爸一度妥协。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非离不可。爸爸说:“我不想你恨自己的母亲。可你的感情也不能代替我的感情……大人的事情,你不要管太多。”笔者在从事性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对于处于父母离异困扰中的孩子,也会有类似表述。在这里,小说的情节自然而然地扮演了心理工作者的作用。小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自居”为主人公,随主人公一同经历和成长。当然,如果让我修订,会让爸爸对孩子更多些共情。
小说呈现了死亡的婚姻,却不想让小读者对感情绝望,整个故事都在歌颂爱的美好。
精灵的世界是没有感情的,妈妈说:“我是一个喜欢人间的感情而来到人间,想要分享人间感情的精灵。”
妈妈将爱比喻成胶水,说:“我一想到你,心里就开始冒胶水出来,那是世界上最结实的胶水。这种从心里流出来的胶水是人的世界里最好的东西,透明的,黏糊的,让你的心越来越结实的。”
妈妈带女儿上街,妈妈告诉她,哪些是精灵。于是“我”知道,街上走着形形色色的精灵。至此,精灵不再是难得一遇的神秘事物,而变成了普通人。在我看来,作家此时完成了她的隐喻:当我们追寻感情的时候,我们都是“精灵”。
妈妈遇到一个一起来人间的精灵,她的身份也被发现,她不得不走了。这里包含的隐喻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是不能生活在一起的,决定离异时的伴侣就是“不同的物种”。
面对女儿的阻拦,妈妈说:“爸爸早就知道我是精灵,要是他能习惯,有很多年时间可以慢慢习惯,哪里还会等到今天。”在我看来,人和精灵因为“物种”差别产生的不可调和,只不过是情断义绝的伴侣间不可调和的隐喻。
坚持要离婚的爸爸“不是坏人”,决定分开的伴侣并不一定完全没有感情了……作品的这些细节安排,无疑让小读者更深切地理解人类的感情,理解离异父母的选择。
无论是因为对妈妈的不舍(对精灵妈妈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离开人类世界),还是对“单亲家庭”标签的恐惧,都使“我”无法很快接受父母分开。女儿的一位同班好友便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我”目睹了她的悲伤。两个女孩子同仇敌忾:父母离婚,孩子最倒霉;父母自私,才会不顾孩子的感受离婚;生出孩子而又离婚,是“损人利己”的。孩子面对父母离异时的心理,揭示得如此全面和深刻,作者显然深谙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或者写作前做了很多调研。
为了让父母心疼“我”而不离婚,“我”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坏小孩”,穿奇装异服、说脏话、抽烟,直到夜不归宿。父亲投降了,同意不再提离婚。“我”没来得及高兴太久,就发现爸爸“变成了一个又老又苦的人”,妈妈也活得非常痛苦。艰难的思想斗争后,“我”最终接受了妈妈必须离去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我”成长了,读者也成长了。
许多经历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对爱情和婚姻产生阴影。但小说中的“我”,仍然向往未来的爱情,“真正爱上什么人,也是很好的事”。这不妨视为作者对小读者的期许:你不必因为父母的离异,而对感情绝望。
小说的最后,全家人为妈妈送别。那既是“生离”,又是“死别”。毕竟,人类与精灵,从此天各一方。但是,“我”的心中,读者的心中,却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满满的安全感。这,就是我们想带给离异家庭孩子们的。
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要让读者阅读的时候感受到文学的美、阅读的愉悦、对幻想的满足与呵护,甚至具有教育或疗愈的功能。这些,《我的妈妈是精灵》都做到了。
全书没有教育的痕迹,但对读者的正面影响显而易见。毛姆说:“阅读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心灵避难所。”这本书,就可以成为许多单亲家庭孩子的避难所。
虽然书的主人公16岁了,但我觉得这本小说适合所有处于父母离异困扰中的孩子阅读。
方刚:北京林业大学博士、教授,作家,儿童教育专家。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