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准治气专家“把脉问诊”
2023-04-16黄丹雯
黄丹雯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主基调和总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2月6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中山市召开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总结暨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咨询会,总结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工作,研判分析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部署安排2023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并向大气污染防治咨询专家组成员颁发了聘书。
2022年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在大气污染防治咨询专家组的鼎力协助和科学指导下,广东省全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精准有效防控臭氧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中向好,在经济总量连续34年稳居全国第一的情况下,空气质量连续8年实现全指标达标,综合指数同比改善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珠三角PM2.5为19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达91.3%,圆满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预期目标。
新一轮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考核任务的“枪声”已经打响,接下来,省生态环境系统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啃硬骨头抓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的指引作用,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美丽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先行示范区,让绿色、低碳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对此,会上,咨询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副组长、中国环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副组长、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教授邵敏三位专家就广东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具体工作提出建议。
希望广东在创新治理水平、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精细化管控和应急管控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珠三角在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方面取得了长久的、持续性的改善,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区域联防联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大气污染防治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循环阶段。
过去几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建立了三个机制,一是区域和城市相结合,把充分利用区域环境容量的区域污染防治,和各个城市侧重的控制方案两者结合起来。二是建立精准预报、精准分析、精准施策和精准管理的污染过程和防控技术体系,在重污染天气应对等调控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科技帮扶不断深入,解决各个城市的难题。在这三个机制下,广东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这对全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目前,臭氧成为广东最主要的污染问题,这也是全国各地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珠三角臭氧污染防治正面临几个挑战。一是臭氧的前体物,比如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量还是非常高的。二是污染源清单需做进一步的完善。目前一些数据分析较为滞后,需要及时更新数据。三是二次污染的非线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把PM2.5和臭氧作为一体化的问题来统筹考虑,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战略。我认为下一步工作要对区域方案或者全省方案做进一步的明确,只有在考虑整体布局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确定每一个城市的控制重点。此外,基于气象条件和传输通道的精细化防控,要做好常态化的管控,这才是“抢粮”的根本。四是现有区域的立体监测预报技术还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精细化的要求。要解决好污染源清单的问题及立体监测预报技术体系的问题。
当前珠三角的空气质量已经进入到污染防控的新阶段,在低污染情况下,要想使珠三角空气质量快速向发达湾区、先进湾区或是发达国家看齐,就不能满足于仅仅是停留在PM2.5二三十微克/立方米这样的层次。
在这样一个格局下做考虑,一是要把双碳战略和空气质量改善结合起来。在“十四五”规划和2023年的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双碳战略下的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协同应对。二是在减排的策略和减排的重点上,需要进一步理清高精度污染清单和减排潜力清单,完善区域方案和城市方案的实施机制。三是完善珠三角科技支撑能力。在双碳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的机遇下,提升珠三角的科技支撑能力,建立污染防治技术体系,进一步理清包括大湾区、跨境、跨区域、跨城市的二次污染形成的机制和传输规律,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和业务化平台,探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污染减排一体化的科学方案和实施方案。
希望广东在臭氧污染防治、人才交流合作、污染源头常态化管控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2022年,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组织、协调、监督、帮扶下,各个地市都做了大量工作,广州、深圳等地从科学管理到监督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各地市初步解决了对臭氧的认识问题和臭氧污染防治的关键技术难点和控制难点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臭氧污染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保持了广东省在全国空气质量方面的领先地位,给全国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去年的污染形势,不光是在广东,而且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污染比较重的一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就是气象条件,我们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热的一个年份,也是1961年以来第二个最干旱的年份,这两个指标对臭氧污染来说非常重要,对臭氧污染形势带来负面的影响。
目前,广东省面临的挑战较大,下一步工作总的格调就是要进一步降低PM2.5,达到国际上先进湾区水平,臭氧污染防治要更花力气,使臭氧污染水平有所下降,臭氧污染天数减少。目前我们对VOCs和氮氧化物的控制都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但是下降幅度还是不太尽人意,主要是科学认知的问题和减排路径的问题,再者是减排组织体系需要进一步改进。
围绕这三点,建议一是要强化省一级的统筹和联防联控。动员地市和研究单位来参与,把减排的重要责任落实到责任部门。
二是要把科学顶在前面。现在的研究是地市为主来开展的,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研究围绕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课题,需要提升课题成果的应用和实施,提高省生态环境厅在臭氧污染防治精准和控制力方面的部署,进一步提升城市和区域的研究水平。
三是要把减排落到实处。把常年的排放量先降下来,等预报将遇到污染前期条件的时候,再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污染天数,特别是重污染天数,把长线的措施和短线的措施结合起来。
四是要提升重点实验室水平。包括硬件上的提升和软件上的人才引进、大学和研究单位合作,在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组织下构成一个精干、有效率、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希望广东进一步加强科学帮扶团队力量整合、监测信息化建设、臭氧污染前体物排放管控等工作。
2022年,广东百日攻坚行动效果明显,措施科学有效,空气质量状况全国领先。我以东莞作为案例,谈谈“十四五”和今后一个长的时期,在完成大气污染防治任务中,可能会遇到的关键挑战以及主要建议。
从国家大气污染的特征演变历程上来看,臭氧污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臭氧污染是典型的二次污染,臭氧浓度与其前体物排放的响应关系非线性且多变。二是内在因素,前体物排放总量大,VOCs 减排成为行动中的突出短板。三是外在因素,气象因素对臭氧短期和长期變化的影响都很重要。
针对臭氧污染的特点,总结出臭氧污染防控三要素,包括一个科学支柱、一个战斗序列和一个根治计划。科学支柱即“动态源清单+光化学监测网+预测预报”,战斗序列则是“科学团队+驻场团队+决策团队”,根治计划要瞄准“十四五”到2035年这一时间段,探索如何解决臭氧污染问题,使臭氧污染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对此,我认为在规划上要保持战略定力,及早谋划和确定“十四五”臭氧保卫战总体方案,以臭氧进入稳定下降通道为抓手,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和根本改善。
在帮扶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科技帮扶工作机制,推广百日攻坚中好的做法,不断提升臭氧污染防控的精准化和智慧化水平。在能力上要大力加强臭氧防控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完善二次污染相关的源、监测网、预测预报和控制技术方面的实力。
结合东莞市经验,分享五项具体建议。一是部署关键国控点达标专项行动,推进国控点优化布局调整。二是实施VOCs深度治理工程,建设“活性炭共性工厂”,解决全市活性炭工艺的规范运行和管控,有序推进工业园区的VOCs综合整治。三是制定和落实相应的移动源和工业氮氧化物减排方案、制定绿色交通的年度规划和实施行动。四是加快建设臭氧污染管控智慧化指挥平台,提升减排监管执法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五是制定城市大气环境能力建设规划方案,使监测、动态源清单、预测预报的能力满足实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