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2023-04-16徐洁
徐 洁
(白城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顽强拼搏,不断走向胜利。 “中国人民经过千难万苦的奋斗,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推翻了三座大山,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带领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奋斗的光辉历程,每一位中国人都必须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这门课程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思政素质培养尤为重要,课程中的思政素材不仅为学生自身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还为他们未来将这种爱党爱国爱民的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奠定基础。
一、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课程思政是近年来为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 “其方式是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3]。这是我党首次在历史学习教育中系统提出开展 “四史” 教育。其中的 “新中国史”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段历史具有自身特点,是正在行进发展着的中国历史。
当今世界,国内外敌对势力不希望中国强大,为了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常常不择手段,肆意丑化、歪曲,甚至妖魔化党和国家领导人、我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意图造成我国人民的思想混乱,进而破坏中国人民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年轻的大学生面对东西方政治局势及文化差异,包括日本右翼势力对日本侵华史的否定,以及来自东西方的文化渗透,思想认识容易出现某些偏差。而在高师历史教学中,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习,将坚定 “四个自信” 的宝贵素材融入教学之中,是非常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学士学位核心课程,在价值观引领及专业素养培养方面,都具备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课程所不能比拟的现实意义。这门课程具有当代人学当代历史的特殊性,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具有紧迫性。在大历史观视域下,四史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和历史观教育的重要素材。[4]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广大青年一定要 “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虽然只有七十余年,但这段历史却非常重要,其中很多重要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宝贵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是坚定民族历史自信的必修课。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深入贯彻国家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之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高尚爱国情操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都是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素材。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由于当代史教材与现实相比,受时间、体例及篇幅的局限,这段历史中有非常多的宝贵思政素材尚未被写入这门课程的教材之中,但这些又是极为珍贵的德育内容。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增强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做到 “两个维护” ,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由此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的坚定步伐,在创新的旋律中不断走向新的境界。这是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共产主义信仰的根基。
第三,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独立自主,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20世纪的朝鲜战争及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我国面临美苏两大强国的核威胁,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研制出原子弹,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绝佳素材。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努力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处理中外关系,但在面临外部势力侵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战争威胁之时,我国勇敢迎战,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中华民族尊严,这些素材是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强化爱国情怀的宝贵资源。
第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邓小平 “南方讲话” ,被称为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宣言书” ,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20世纪最后10年的历史,对于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在困难时期坚定理想信念都是极好的历史素材。
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涵盖了建国后的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各个阶段既有交叠,又各有侧重。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真实记录了党和人民是如何选择、发展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详细记录了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史。认真学习这部分历史,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洞悉世情国情党情,勇敢担当起我们的使命。[6]这方面的内容是教育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的最具说服力的素材。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是极其辉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迄今已70余年,这部恢弘历史的每一阶段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育学生认真学习,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自豪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思政素材的应用路径
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加强思政教育效果,任课教师和课程组成员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厚植爱国情怀。
(一)任课教师必须提升自身思政教育的能力
第一,任课教师深入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及历史学科中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积极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研究能力。随时跟进国家最新形势,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特点,在相关内容中尽可能多地融入思政因素,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立德树人。
第二,以思政内容为灵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优化。突破教材及教辅类参考资料的时间及内容局限,对原来设计的各个专题内容进行深化,加入思政素材。另外,结合近年来出版的教材中新增的内容,以思政为引领,设置新专题。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传统课堂进行全方位改革。将爱国主义、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思想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道德修养等思政内容融入每节课,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第四,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他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二)采取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一,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专题讲授和学生主题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作用。如教师课堂引导和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为民族和祖国献身的英烈事迹。通过创设相对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实行 “翻转课堂” ,由教师创建视频,学生通过登录互联网在线观看网络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任务清单中的学习任务,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讨论、答疑;设计布置翻转案例,如模拟日内瓦会议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爱国热情。
第三,通过慕课等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接受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师名家的精品课,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弥补课时有限,专题授课不全面的不足。
第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其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二者相得益彰。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等社会实践、二十大精神学习研讨会,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比赛,开展 “与信仰对话,为青春护航” 主题教育活动等,在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五,利用微课形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并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课堂效率,丰富课堂内涵,增加师生间交流互动。
综上,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思政素材,探索将其融入教学的路径,非常必要。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实现自我完善。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中,坚持不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这门课程的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中,时刻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融入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学生坚定 “四个自信” ,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真正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