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及其新时代发展

2023-04-16刘慧

邓小平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分配制度两极分化文选

刘慧

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经济发展实践的检验逐步形成的。邓小平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来源,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胜利,中国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加,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不断优化,正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产品总体比较匮乏的现实国情,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既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又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后来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化三改造”中在生产模式上推行互助组,后来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把整个国家推向了“大锅饭”的时代。在城市同样长期推行差距极小的准平均主义工资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实践证明,绝对平均主义的劳动收入分配政策带给中国人民的是共同贫穷,无法实现国强民富的发展目标。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刀阔斧地进行分配制度改革,主张打破“大锅饭”,放弃原有的绝对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推行有差别的、拉开收入差距的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极大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就开始关注收入分配的问题。1954年7月,邓小平针对教师待遇问题指出:“现在要普遍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是很困难的,但是真正有本领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医生,以及其他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工资待遇,应该提高。”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0页。他进一步指出:“将来工资的差距要拉大些,真正有本领的人,对国家贡献很大的人,工资应该更高一些。”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0页。可以看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个人分配问题已经出现并凸显出来。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处理不当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然而邓小平这些对我国分配制度的有益探索,不久便被汹涌的“共产风”给淹没了。

1975年全面整顿期间,邓小平组织人员在讨论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再次对分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30页。此外,“高温、高空、井下、有毒的工种,待遇应当跟一般的工种有所不同”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页。。邓小平认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比如工人和技术人员,本身就存在着技术水平的高低差异,不同的技术水平获得同样的收入待遇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无法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对不同技能、不同环境的劳动者实施差异化收入分配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动力来源。邓小平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的努力却因他第三次被“打倒”而未能推行下去。

1978年3月,邓小平复出后再次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1页。由于“文化大革命”后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尚未完成,一些人仍然认为分配过程中主要看政治态度,邓小平反驳道:“政治态度好主要应该表现在为社会主义劳动得好,做出的贡献大。处理分配问题如果主要不是看劳动,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政分配了。”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1-102页。同时,他站在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增加收入的问题:“发展经济工人要增加收入,这样反过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农业也是一样,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也会刺激农业发展,巩固工农联盟。”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0页。增加人民收入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人们的普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现象。邓小平深刻反思过去平均主义带来的危害,同时他也努力打消人们对社会主义“变质”的担心。随着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所以他的这些设想逐步转化成为具体的政策举措并得到实施。由此,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

二、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在对分配制度的探索过程中,邓小平通过多次讲话、报告、谈话和访谈逐步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阐释。在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断发展,为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凝聚了改革共识,激发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活力。

(一)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是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必须打破平均主义。他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明确提出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要求承认个体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个体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收入报酬,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鼓励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看到,平均主义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根基。在中国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篇》)的思想,这种思想对普通百姓影响依然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尽管其在倡导公平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宣称所谓“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这种错误引导让人们深受其害。显然,如果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表面看起来大家似乎都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并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分配观的要求。

此外,平均主义也无法有效发挥激励作用,按劳分配下的物质激励才更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奖罚并举,奖罚分明。通过一定的考核机制,对干得好的和干得不好的给予不同的报酬,我们要探索实行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针,但物质激励一定不能缺少。他强调:“不实行多劳多得收入分配制度,不重视物质激励,对少数先进人物可行,但对广大人民群众则有问题,短时间可以搞,但长期肯定不行。”“革命是在物质收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必须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实行精神激励为主,但也不能忽视物质激励。表扬和表彰是精神激励,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誉,是必要的,但物质激励也要同步进行。

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肯定了在分配制度的设定中,必须允许人们合法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二)要协调好集体与个人、短期与长期等利益关系

邓小平虽然支持通过提高劳动者收入来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但他并未忽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反他非常重视通过个体利益的增加来提高集体利益。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提问时他就指出:“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1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邓小平专门论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5页。。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三种表现形态,体现的是整体、局部、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而言是一致的。所以,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坚持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促进三者利益同步增长。

在计划经济时代,过分注重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利益,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既重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也重视个人利益。只有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才能让经济发展保持活力,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三)要以先富带动后富为手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978年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观点,即在现有的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一部分企业和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收入多一些,生活得到改善。他认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1983年,邓小平在与国家计委和经委等有关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这个新办法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助于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1986年,邓小平与新西兰总理朗伊举行会谈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随后,邓小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技术在社会的初次分配中获得了更多回报,从而实现率先富裕。先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人在先富过程中获得物质财富应该是正当的且不会让后富的人变得更加贫穷。同时,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再分配方式,要兼顾对特殊群体的关心照顾。分配制度要服务于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何防止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成为发展起来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坚持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解决分配问题

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也助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不断优化分配制度,实现个人收入、集体收入和社会总财富的共同增长,也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中才能实现。邓小平指出:“不让提高劳动生产率,不鼓励劳动有贡献的人,不让他们收入多一点,不让那些在艰苦劳动条件下劳动的人多收入一点,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改革开放增加了中国社会的总财富,个人收入的提升也是建立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只能是剥夺一部分人的权益让另一部分人获益,这种改革无法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推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政策,即在不影响社会整体收入的情况下,允许一部分人利用自身的才能、技术和勤劳合理合法地获得收入待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改善贫困的生活状况。邓小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希望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改变现状,让一部分人的生活快速变得好起来,而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客观上,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无疑也会增加社会总财富,实现生产领域和分配制度的良性互动。同时,由于个体的客观差异,邓小平也意识到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并在对这一问题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共同富裕的构想,强调“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9页。正如有学者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生产决定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分配上的任务,而且还是生产领域的重任,只有生产持续发展,企业兴盛不衰,市场经济活力充沛,分配问题才有解决的空间;只有生产力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目标才能不断逼近。”③王维平、汪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整体视域透析》,《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 第2期。

(五)社会主义制度是避免两极分化的根本保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效率优先、鼓励先富的政策下,必然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很多人就此担心我国社会出现收入的两极分化。针对这种担心,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专门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111页。同时,邓小平也对于人们担心的社会分化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可以通过二次分配来进行解决。

1986年,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讲道:“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页。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这些论述表明,邓小平虽然鼓励先富,但也绝不允许两极分化的出现,并将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国家原则的高度来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坚持两个根本原则,即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总之,邓小平在谈到分配问题时,总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在一起。他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中国在效率提高和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在20世纪末达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的时候,就要考虑并着手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他把能不能通过缩小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高到是不是搞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就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7页。

三、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的新时代发展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的。但在按劳分配制度框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收入差距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引发的效率与公平争论始终存在。这些问题与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关系紧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进一步推进效率与公平互动关系的理论创新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同步富裕。打破平均主义必然会拉开收入差距,但分配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推动分配制度改革,对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保持经济发展活力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社会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几次调整。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则调整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调整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33页。可见,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调整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淡化把效率作为收入分配的基础条件。换言之,生产强调效率,分配注重公平,效率是生产领域的范畴,而公平是分配领域的范畴。这种对分配政策和生产效率关系的认识是对邓小平关于分配重要论述的重大发展,它表明我们党已经不再用“谁先谁后”的思路来认识收入分配的问题,而是确立了处理效率和公平相互关系的新原则,即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各有侧重、动态把握、综合互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转移支付调节力度,持续完善税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7页。这些论述表明,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我们既保持了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但同时又结合社会财富积累现状和国家发展阶段进行理论创新,更加突出共享理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有力地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观念,加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进程,也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们同样要认识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根据那个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的一个策略性提法,客观上忽视了公平在分配调节中应有的地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和丰富,效率问题和分配问题、公平问题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突出,必须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进行必要调整。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就会困难重重。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状况,初次分配还是要重视效率,但同时要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反之,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要在税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公益救助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再分配真正能够起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不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收入分配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逻辑关系。收入分配制度实际上是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具体化,从形式上又有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过度重视初次分配,长期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出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何在不同阶段发挥好初次、再次、三次分配的作用,激发社会的活力,这关系着共同富裕目标能否实现,也关系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基于此,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共同富裕目标出发,从战略全局的考量出发,对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进行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

2012年11月15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二次会议上又明确指出:“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不管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不尽完美。为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来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0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其中,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表明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改革的红利和发展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共享,绝不能出现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16页。。这些论述表明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付出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大的努力。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②习近平:《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求是》2022年第16期。新时代我们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进行了微观考量,更加重视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特别是要通过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切实发挥好政策的兜底作用,通过政策的倾斜确保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者的基本社会保障,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经济发展实践表明,邓小平提出对原有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分配制度改革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经济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保证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分配的公平性带来新的挑战。现阶段我国客观上存在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基尼系数也处于较高水平,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成挑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中,我们必须对收入差距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7页。。努力在提升效率和维护公平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协调好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社会公平。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发展保持不竭的动力,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两极分化文选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七十年探索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农村八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两极分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如何抑制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