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助推学生思辨力发展的策略
2023-04-16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徐兴甲
■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徐兴甲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应当以高度关注学生思辨力发展的突出价值为前提,使促进思辨力发展的内容来源更符合学生现实需求,在此之后,则应当具有学生学习状态变革意识,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从教师施与知识的状态逐步过渡到自我独立思辨的状态。
1 学生思辨力发展的突出价值
高中生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获得知识的能力也相对较低,逻辑思维能力也稍显浅薄,这是其显著不足,但与此同时高中生又在独立思考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此时对高中生进行思辨力培养可以说是最好的时机,该做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取得思维能力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其在政治学科学习期间获得收益。以学生思辨力培养为导向的内容供给与方法支持,可充分发挥教材基本知识作用,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让其在学习更多学科知识的同时,附带发展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并得以借助已经学过的知识透过现象看待本质,正确认知事物本来面目,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学生思辨力发展的内容来源
2.1 以教材内容为中心
教师首先应当注意教材内容的中心价值,从教材中择取利于学生思辨力发展的内容,使之与教学目标相配合,在恰当的课堂时间节点,展现出作为辩题主要载体的功能。也就是说,教师需要首先精准审视学情,在教材的指导下归纳总结思辨力发展目标,让教材内容和所学目标密切协调。例如,在进行经济全球化知识教学期间,教师可利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发展是机遇还是挑战”这一问题,使学生得到思辨力发展的机会,而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案例内容便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认知的重要依托。再如,当介绍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等方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思考“收入分配时效率和公平的重要性”问题,等等。
2.2 以时事热点为拓展
思辨力发展的另一内容来源是生活案例或者时事热点,这些内容在合理选择后,将成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并与教材内容一同服务于学生思辨力发展的目标。此时,在政治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激发兴趣,并保证参与主动性,而教师则同样能依靠其帮助,给学生以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方法借鉴及经验指导。高中政治课程中涉及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不同板块,在教学每一板块时,教师均可推动关联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让学生所面对的思辩话题同教学内容、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看到老人摔倒后到底应该扶还是不扶”议题,能有效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注意到个人道德同社会道德间的关联,并对自身思维与行为进行全面反思。
3 学生思辨力发展的渐进思路
3.1 教师应进行直接指导
思辨力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所涵盖的内容庞大复杂。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教师应当首先发挥出教育职能,直接为学生提供思辨分析方面的指导。事实证明,这种直接指导形式虽然原始,但却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具体讲,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内,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时皆有非常大的思维量,且思考时应当站在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这就使得教师直接指导显现出极强的必要性,以避免学生直接思考的方向不明、方法不当等问题。例如,当教学市场经济特征知识时,需要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法制和开放等几个突出特点,这些特点均要求学生作具体的分析和研究,而学生直接分析与研究成功率不高,且可能存在认知误区。为此,教师要进行促进分析力发展的直接指导,即结合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范例,向学生说明这些特征,并利用市场交易所发生的现实行为,指出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总之,在学生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分析性思维之前,教师需要做好本职工作,给学生以思维方面的直接且必要的引导,使之明确探析基本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带动学生思维成长和思辨力的进步。
3.2 师生应展开平等沟通
平等沟通是学生认识与感受教师教学思路,并循此思路发展自我思辨力的重要做法,该做法将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思维意识。为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教师应展现出平等沟通的主导功能,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辨环境,又能同其进行基于思辨力发展目标的讨论。也就是说,若课堂的交流不够流畅、辩论不够热烈,主要原因应当归咎于教师,若教师可以自觉与学生相交流,学生是会乐于响应的,在此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思辨性话题也将得到令人满意的探讨结果。例如,在教学“给价格造成影响的因素”知识期间,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在阅读的同时提出质疑,彼此谈论这些质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受到哪些影响?若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提升,能否造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改变?究竟如何确定的商品最终价格?在此之后,教师则应当本着展开平等沟通的理念,对学生在阅读期间所提出的问题予以筛选,然后和学生共同就筛选出的代表性问题展开讨论学习。在这样的方法支持之下,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不断提示而逐步产生学习共识,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思辨力发展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3.3 教师应传授思辨方法
思辨方法不止一种,高中政治教师应对思辨方法作出合理的整合及筛选,并将其传递给学生,然后还需要联系教材内容及学生学力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的传授方法探讨,这样才会让更多学生顺利在特定的思政教育及思辨发展情境之下,拥有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等多个方面的思辨方法养成支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到,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在传授思辨方法时以系统培养理念为牵引,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情况、不同需要作出相应的规划和安排。例如,在教学消费有关知识时,教师便可综合研判学生学情、教学任务难度等,给学生安排相关辩论话题:我们现在是否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艰苦奋斗在当今社会依然非常有必要,只有个别学生认为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再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已经稍显过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安排学生参与以此为主题的课堂辩论活动。这种辩论活动便成为学生思辨力发展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有形的辩论活动,可逐渐促成学生形成无形的思辨意识,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主动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思考。
3.4 学生应进行独立思考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发展思辨能力。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师直接讲解政治知识,给予方法指导训练,学生已经拥有了初步的认知基础。在此之后,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良好空间环境下尝试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发挥自身思辨能力,结合自身政治思维,完成对于新政治知识的探索。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让渡给学生,使之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自主探究。例如,在开展商品经济领域的知识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先使学生思考一些引导式问题,启发其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是什么,价值是什么意思,使用价值又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将起到锻炼学生思考能力与思辨能力的作用,让其因问题的启示而主动接近政治知识、提升认知能力。
3.5 学生要参与思辨活动
思辨力并非只是停留于理论上的成绩,而是可以在实践中佐证的经验。高中思政课堂上,教师应当在最后为学生预留下参与互动辩论等思辨活动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顺利验证学习思维,并借此不断完善认知。可供选择的辩论形式很众多,教师可基于学习内容的特点匹配设计,使学生得以在恰当的范围内完成活动。为了使学生拥有思考维度拓展机会,教师需要设计能吸纳更多教学内容的、学生可以有更精彩表现的课堂辩论活动,使学生在公开辩论的情况下巩固思辨能力,形成成果。例如,在教学企业与劳动者有关知识时,基本知识内容教学完毕,教师可给学生安排相关辩论话题:近两年来,我国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的问题凸显,待业人数极为庞大,但与此同时,各行业企业又存在着较高的劳动岗位缺口,两种看似矛盾的情况,使我们必须思考树立何种择业就业观才是合理的呢?当学生进行讨论后,教师可从不同观点出发,使学生处于不同小组之内,然后开展小组间的辩论活动。从需要尊重市场规律,正视劳动岗位匹配矛盾问题,或者劳动岗位缺口过大,待业人数过多的矛盾必须尽快给予解决两个层面进行辩论,利用辩论巩固已经获取的思辨能力。
4 结语
思辨是一种思维形式,也是一种学习形式,学生思辨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内容与形式给予支持。考虑到高中生在独立思考方面具有的长处,教师应当紧紧把握时机,做好以思政学科为载体的相关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能亲历归纳、分析和演绎等系统化思维实践,从教师施与知识的状态逐步过渡到自我独立思辨的状态,而高效的政治课堂也将因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