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3-04-16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才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思政

■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 甜 李 生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直接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内在耦合关系,所以探索两者直接融合发展的路径,对于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1.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两者的最终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政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与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不只掌握理论与专业技能,在价值选择上能够坚定方向,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奉献、创造等价值选择,培养勤奋劳动的习惯,从而使学生体力与精神得到全面发展。所以综上,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教育内容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通过理论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而在思政的内容中,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也是重要的部分,同时两者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高度契合,所以二者融合发展十分重要。

1.3 教育方式的互补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是薄弱环节,而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劳动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思政教育可以为劳动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在劳动教育的过程当中,与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侧重于通过实践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接受锻炼,塑造良好的品格。思政教育则更注重理论性,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讲明白、讲清楚。所以两者之间,在教育方式上具有互补性。

2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困境审视

2.1 劳动教育的认知缺乏

在劳动教育与思政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双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自我管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准确、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认知缺乏的情况。一方面,很多高校对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协调发展的认识不足,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在初高中阶段形成的“唯分数”论,使很多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部分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潜意识里鄙视体力劳动,只想从事轻松的工作,从而出现了频繁跳槽、追求不切实际的待遇的情况。

2.2 劳动课程的设置弱化

高校在劳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很好的当前将思政课与劳动课协同发展。在劳动课程设置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一些高校将劳动课程由各自学院单独组织,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组织教学活动。二是将劳动课程完全视为思政课程,仍然采取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由思政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三是一些学校只开设理论课程,没有与实践课程同步。这些误区造成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使得劳动教育的效果不佳。

2.3 劳动实践的形式单一

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相对单一,这也是思政实践课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学生安全、经费等因素,只开展一些打扫卫生等形式的校内实践活动或者部分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没有真正做到让所有学生到工厂、田间地头等参加社会劳动,学校对于劳动实践教育没有完整的方案,使得劳动教育无法真正开展。同时,在很多家庭中,更是缺乏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使得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大大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3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3.1 完善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劳动教育的领导机制。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工作小组,结合各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做出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二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打造一支“劳动教育队伍+思政工作者队伍”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思政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决定着学生的认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承担劳动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全面的掌握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到学生日常的实训、宿舍管理工作中,参与到学生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三是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健全的评价机制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评价机制要注重人文关怀,要围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进行,不能单纯的为了教学管理而评价,要真正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3.2 构建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良好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机结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方法,两者有效结合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需要思政理论课程这种显性教育方式,还需要通过隐性教育传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方面,要用好思政课堂这个主阵地,通过理论经典解读等方式,对马克思的劳动学说进行深刻阐释,使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认知,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阐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劳动思想的内涵,深挖其中的时代价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另一方面,每门课程都有劳动教育的功能,每门教师都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义务,其他学科的教学、校园活动、校园网络平台也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3.3 搭建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

面对劳动教育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硬件与软件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可以依据社团等校园组织的力量,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高校的社团多种多样,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其中,在鲜活的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增强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高校也可依据校外的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各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分享劳动教育资源,同时利用社区、工厂等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工厂、田间地头,使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真正落到实处;家庭也是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尤其是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的时间增多,家庭氛围与自我约束变得更加重要,在教学要求上也应对学生劳动教育进行考评,要通过参与家庭劳动等形式,改变学生对劳动的不良认知,弘扬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

3.4 构建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基于此,思政工作者要适时根据教育对象的要求,发挥好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院校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就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通过加强硬件设施,来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利用校园内展板、长廊等形式,增加文化建设,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二是加强师资建设,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发挥好示范作用,传递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聘请劳动模范担任兼职德育教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感受劳动的意义,进而形成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4 结语

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二者都以“立德树人”为主要教学目标,将两者融合发展,能使教育效果大大提升。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现实性的品格。”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而思政教育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因此,两者融合发展,利用各自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思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