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之探索
2023-04-16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 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芮 华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精心部署,2020年7月,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自此,全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 认识新时代对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2021年底,南京大学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对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有关劳动教育的问卷调查。当时共调查了205人,其中45%的大学生不知道或不关心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育的《意见》,53.66%的大学生不理解或不关心“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内容。仅有38% 的大学生知道学校启动了“熔炉工程”建设方案。71.71%的大学生表示喜欢并愿意积极参与学校后勤组织的实践活动。最受欢迎的劳动实践活动是绿植养护、中餐制作、西餐制作、超市理货,而餐饮收残、客房打扫、后厨帮工等较辛苦的劳动实践活动鲜有人选择。从调查问卷和实践反馈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劳动的看法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平常劳动锻炼的机会较少,劳动能力与劳动习惯均较弱。
1.1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意识有残留,劳动意识淡薄
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古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考核官吏,现行的教育又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一直以来读书都是底层人民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学校与家庭更多地是以分数论成败,认为只要把学习学好了就行了,学生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学习和兴趣培养上,对劳动教育不重视;二是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溺爱、穷家富养,家长舍不得孩子参加体力劳动,甚至是家务劳动,更不谈劳动意识的培养;三是对青年致富途径的报道有偏差,一时间,网络上和短视频里充斥着一夜爆红的“网红”,还有哭穷、卖惨、编造悲惨身世、制造新闻或笑点等博取关注和同情打赏的行为,长此以往,一些大学生中形成了无须踏实劳动,只要动动嘴、炒作炒作就可以快挣钱、获得巨大利益的价值观。
1.2 劳动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较差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引导不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未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眼里没活,不愿干活,不会干活,有的大学生连生活自理能力都缺乏。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城市长大的大学生从来就没干过体力劳动活,家里也不要他们干任何家务。寝室长期脏乱差、球鞋放在洗衣机里洗、换洗衣服拿到亲戚家洗等现象见怪不怪。
1.3 蔑视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
古往今来,体力劳动者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做着最苦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薪资,还受歧视与蔑视,劳动成果不受尊重。纵然有的体力劳动者已经奋斗至蓝领阶层,薪酬待遇有所改观,但全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与观念仍没有变化。经常有新闻报道,有的大学生父母是体力劳动者,去大学探望子女,子女嫌弃父母是保洁员、打工仔等底层体力劳动者,竟然不认,或说“是亲戚”。
2 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探索
《意见》和《纲要》出台后,南京大学在总结前期“熔炉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劳动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建设力度,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列入年度学校党政工作计划,从机构设置、政策扶持、资源配置、方案制定、项目评优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将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构建南大文化相结合,推动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具有南大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2.1 明确设置劳动教育工作的组织架构
学校通过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委员会及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有关文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贯彻落实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南京大学“三全育人”工作委员会工作规程》明确了“三全育人”工作委员会职责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由学生工作部、本科生院,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牵头负责课程育人;后勤服务集团牵头负责服务育人工作,协助开展劳动教育;其他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别负责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等工作。
2.2 将劳动教育纳入学分管理
南京大学把本科阶段的劳动教育课至少要安排32学时的硬性指标要求,同时实现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施路径上更是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基础实践和学科实践及综合实践活动多元融合,优化整合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特有的劳动实践教育模式。
2.3 确定劳动课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学校探索打造了《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慕课的形式(MOOC)向大学生传授有关劳动的理论知识,共七个专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劳动观、新中国劳动教育的历史与逻辑、当代劳动形态的特征与劳动教育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献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劳动职业与个人发展等内容。学习完规定的时长后,在期末进行统一的网测,合格的学生将获取学分。
2.4 打造劳动教育文化品牌
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优质资源,依托后勤服务集团、团委、各院系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劳育俱乐部,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打造“小蓝鲸劳动周”“小蓝鲸义工团”“小蓝鲸专业服务队”劳动教育文化品牌,将劳动教育和校园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形成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在劳动教育中淬练劳动品德,锻炼劳动技能,培养家国情怀。
2.5 多渠道选配专兼职教师
由于劳动课是新开,以前没有配置教师。学校广开人力资源,劳动课基本理论部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教师联合制作,实践部分由本科生院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后勤服务集团内有经验的师傅。原来在校担任教师的计算课时,不任教师的或校外邀请的付课时费。
3 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 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
后勤服务集团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绝大多数劳动实践课程的设置与落实。从2021年12月份开始以来,后勤服务集团已经设置了饮食服务、物业劳动实践、校园生态环境服务、校园商贸实践、国际会议中心服务五个基础实践项目,有近20个劳动实践课程。心灵花园植物养护、图书馆环境维护员、健身房安全督导员、中西点制作等劳动教育课程较受欢迎,多次爆满,而食堂保洁、后厨帮工、客房打扫、绿植修剪等脏累苦的劳动实践课程只有少数学生报名。如何将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得更加合理,更有趣味,更易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3.2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较薄弱,相当一部分未受过专业培训
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后,后勤服务集团选拔了一批思想品德好、劳动技能优、工作责任心强的员工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指导教师,但仍有部分后勤员工存在文化水平不高、表达能力不强、对劳动育人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入等情况。有的缺乏课程设计、教案编写、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劳动过程中仅起到辅导学生劳动技能的作用,与任职教师的要求差距较大。
3.3 需制定完整的评价机制对劳动课程予以综合评价
鉴于劳动教育课程不能仅仅以成绩以及成果来衡量,在其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后,课程的评价成为一个难题。南京大学对劳动实践课程的评价分为社会认知能力、学习理解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沟通领导能力四个方面,主要由指导教师予以评价。一般一次劳动实践课程的设定为2小时,而每次申报课程的学生都不一样,所以能在2小时的劳动中了解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并予以评价是有一定困难的。可考虑在课程设定时将有一定难度的课程适当延长课时,分几次上完,循序渐进,或是将相关的劳动课程设定为一个课程包,从而能够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大学生在参加劳动或者服务中的实际表现和体验,进行写实性、过程性评价。
3.4 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
除了在课题项目设立及教学成果奖励上向劳动教育适当倾斜外,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激发有相关能力的教师参与到劳动课程的研发与实践工作中,激发大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劳动课专职或兼职教师在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评优评先上予以一定的考量,遴选一批特色劳动育人项目、优秀的教案、典型的案例,评选出有显著成效的指导教师、劳动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劳动技能突出的劳动者予以宣传和表彰。特别对于后勤员工担任劳动教师的,除提供专项培训,给予一定的课时费外,可与先进评选、职务晋升、树立示范典型等挂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