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念、制度、实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三重传统文化向度

2023-04-16王梅琳王英俊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中华

王梅琳 王英俊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P1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及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着重强调要“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2]。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断,在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治国理政丰厚资源的同时,也从侧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影响。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核心意旨的层面进行把握,它实际上是涵盖着理论、制度与实践三大层面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在治国理政观念的指导下,制定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组织各种力量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推动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下,探析传统文化在理论、制度与实践三重向度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影响,无疑对系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实价值、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嵌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维与理念

思维与理念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过程和规律的积极能动的反映,能够发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思维与理念主要包含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目标以及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居于先导地位,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的建构与实践行动的开展。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维与理念的形成与确立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沉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中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3](P6)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逐步将其确立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传统文化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选择与确立。一种外来的思想何以能够在中国本土扎根并产生重要影响?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这种思想与中国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倘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的思维观念、价值追求、价值取向等不相契合,则难以真正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4](P120)这也即是说,一方面,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等多种特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当时受其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了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的自觉意识。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他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接受、认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最终在实践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以之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理念上具有较大的相通性,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例如,马克思主义最为突出的特质——实践性特征,深度契合于中国传统文化“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知行统一”的特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等根本思想方法、思维特征上与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贯通。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了其立党立国的指导地位。

第二,传统文化关联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个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1](P18)。这实际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才能够在中国牢牢扎根。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理论创新成果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提供了源头活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正是传统文化格物致知、以民为本思想的映照。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富起来是最引人注目的观点,这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民”思想的高度弘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凝聚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承继了“一天人,合内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不管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还是强调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六个坚持”,均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精华。

(二)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强国根本目标

现代化是指不发达的社会发展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既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多元的,必定受到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国情的影响,中国亦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同时指出未来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探索与推进过程深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实质上与我们自古以来推崇与向往的“大同”理想目标不谋而合。“大同”世界是人类希望最终达到的理想境界,即一个物质生产资料充足、精神高度富有的理想世界。早前孔子就已描绘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的“大同”世界。这种“大同”理想一直延续至今,不仅成为个人对物质与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奋斗目标,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孜孜不倦的目标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指向。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目标设置上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共发展、互促进的全面目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不断促进物质文明进步的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但是在注重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以往一些国家的现代化是人们只追求物质享受、缺少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也强调文化事业的建设。对于个人而言,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也是自身精神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这实际上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自我道德品质提升的修身思想以及从矛盾对立角度看问题的辩证思维。其二,中国式现代化中人口规模巨大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深刻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47),就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领导与执政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不忘本来,谋划未来,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这与先秦诸子指出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王制》)等思想,显然具有承继关系。这种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条件下以人民为中心并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实现高度契合。其三,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则受到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包括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7]这种“和合”文化蕴含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亲仁善邻”等方面的思维与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本国与世界关系时所秉承的目标。

(三)传统文化潜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精神的集中彰显,表达着全体人民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在有效整合社会多元意识、统一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形成强大向心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9](P19),深深潜入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架构与内容之中,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架构观之,它包含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是价值维度上的国家追求、社会取向、个人准则的集中表达。上述三个层次的划分实际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10](P34)可见,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高度的契合。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观之,各项内容均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到其精神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1]六大思想精华,而这些思想精华均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特质。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国家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正义的思想特色与社会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讲仁爱的思想底色,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传统与家国情怀。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传统文化积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底蕴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思维观念发挥引领作用,也需要有完备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2],在制度的建构、认同与践行层面都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传统文化成为制度建构的根基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建构、完善和发展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而这一过程始终建立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智慧的基础之上。

在制度的内容方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体系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制度建构均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我们所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进行了明确,进一步指明了完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切入点、聚焦点和着力点。总体观之,不管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还是重要制度,它们均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例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这一根本制度,核心要求是对党中央权威的坚决维护,以及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实质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相一致。传统文化中延续下来的“大一统”思想不仅仅指地域方面的统一,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整齐划一与集中性,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用上更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的政党制度特色十分鲜明,强调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深刻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在制度的特征方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体系体现的协调性、人民性及与时俱进性沿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首先是协调性。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划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重要制度三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从统领到具体,各部分实现了相互协调与贯通,形成了整体性、有序性的结构。这实际上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思维。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他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各部分应当予以统一,这彰显着传统文化中鲜明的系统整体思维。其次是人民性。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制度的建构均须体现人民的利益,不管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还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人民性始终是制度建构的坐标,这实际上沿袭了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最后是与时俱进性。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正如姬昌所言:“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易·杂卦》)

(二)传统文化夯实制度认同的基础

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肯定性判断,是实践的前提。主体对客体实现认同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主体愿意并且能够认识客体;二是客体契合主体的内在要求,体现为一种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须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P9)。因此,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制度优势,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夯实了中国人民制度认同的情感基础和价值基础。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夯实了制度认同的情感基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抑或是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的报国胸怀,家国情怀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14]。家国情怀实际上已经成为每个个体对国家的一种情感认同,能够时刻激发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精神驱动力。因此,中华民族在家国情怀的涵养之下,能够凝聚起对国家制度体系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基础上,便能够欣然接受并自觉维护国家的各项制度。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建构的各项制度契合了中国人民的思维观念与价值利益,夯实了制度认同的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契合,并对其自觉接受、自愿遵循,从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的认同。”[15]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各项制度无论在理论根基、具体内容,还是在表达方式上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是以,其与蕴含深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人民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契合之处。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始终以更好地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这种制度安排契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利益,因而促进了人民群众对制度的认同。

(三)传统文化成为制度执行的支撑

“各项制度制定了……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16](P66)换句话说,“制度制定很重要,制度执行更重要”[17](P174)。中国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我国制度执行主体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心理特征,是影响制度执行的潜在因素。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制度执行主体执行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养分,能够成为制度执行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为制度执行主体不断提升自我的执行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修身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学者都特别注重道德教化,把修身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儒家经典《大学》中明确提出了修身思想,并指出了修身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讲话中引用“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等著名论断,多次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总之,提高执行主体的能力和素养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应有之策,而儒家的修身思想正是为其提供了根本遵循。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责任与担当的入世情怀,对制度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敢于担当、勤勉做事的积极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士人的担当精神,体现出较强的入世情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为例,它对个体德性的完善尤为关注,强调修身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个体应自觉履行家国责任担当,甚至要具备一种兼济天下的普世情怀。从北宋哲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的理想抱负,到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报国情怀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入世情怀,即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担当。这种入世情怀影响深远,时刻勉励着治国理政制度执行主体在行动过程中敢于担当、勤勉做事、积极行动。

三、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合法性的获得

合法性之于任何执政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政府的统治都离不开合法性的支撑”[18]。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合法性的建设、发展与不断夯实的整体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诸多积极因子作用于中国共产党“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助力中国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与生态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治理

在经济治理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聚焦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牛鼻子”,构建新发展格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对外开放。传统文化中革新精神、整体思维、和谐包容等思想精华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经济治理当中,助推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治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治理具有多重影响。首先,在经济治理行动动力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改革与创新,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着力解决发展动力不足、不平衡的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时,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治理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词下》),这种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始终是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的思想根基。其次,在经济治理整体布局上,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均体现出经济治理行动的系统性与全局性。正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看做统一整体的“天人合一”思想,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最后,在经济治理关系处理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处理好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推进对外开放,实现合作共赢,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和谐同进,这体现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治理

在政治治理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崇尚法治、求同存异等思想精华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当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治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民本主义观念是中国数千年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如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在传统文化民本主义思想的滋养下,党的政治治理十分重视发展民主,在政治实践中始终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发展基层民主、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政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几千年的法治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法治思想资源,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为政以德”“依法治国”“隆礼重法”等思想。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治理中始终重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健全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不断提亮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底色。此外,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强调中国梦的实现是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共同行动的结果。这实际上吸收了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的思想精华,即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谋求同一性,为实现统一的目标而共同行动。

(三)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9](P309)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同心同德、崇德修身、兼收并蓄等思想精华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建设进程当中,不断推进着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致力于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这实际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同心同德思想相契合。“同心同德”源自《尚书》:“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尚书·泰誓》)武王军队的实力虽然与殷纣王相差悬殊,但是武王联合百姓,并与军队同心同德、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最终势如破竹,打败了殷纣王的军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多元思想激荡的今天,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实际受到了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修身、尊崇道德的优良传统的影响。最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的“走出去”的工作,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20]中国共产党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的开展,不断推动我国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文交流,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思想显然是相通的。

(四)传统文化利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

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19](P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富民安民等价值观念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当中,有利于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治理理念上,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保障人民健康放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鲜明体现出仁爱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治理行动的渗透。仁爱思想不仅强调关爱自己的亲人,推及到社会中则强调关爱社会大众,正如孔子中指出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我国古代的赈济、仓储等行动正是因仁爱而推行的政府救济保障举措,这与当前的社会保障行动具有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在社会治理行动上,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和就业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社会治理实践实际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富民安民思想的影响。早前“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描绘的正是一种人人各得其所的大同理想社会,而管子更是明确提出富国安民的思想,强调如果能够解民忧、富民财、保民安、育民生,将国家的利益与民众的利益联系起来,人民自然会主动地敬国、爱国、忠国、报国。

(五)传统文化益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治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9](P355)在实际的生态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推进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治理的进程。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人类要认识、遵循自然规律。庄子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孟子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荀子说:“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可见,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统一性,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自身良好的发展。在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上述重大变化,将会使我们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中华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