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2023-04-16刘睿媛
刘睿媛
(1.首钢技师学院,北京 100043;2.首钢工学院,北京 100043)
0 引言
课程思政旨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魂”融通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的价值旨归。课程思政是顺应新时代而生发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能够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课程思政也是各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能够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锻炼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课程思政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深挖专业课程等其他类课程的德育元素和思政育人因子,最终实现“思政意涵课程”“课程传载思政”的双向协同育人功效。因此,课程思政的核心意涵在于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效融通。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很早就指出:“人生之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教育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整个教育的关键阶段,对幼儿习惯、能力、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培养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职业院校幼教专业的发展亟需课程思政给予保障,从而为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保教工作者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共进。然而,调研发现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缺乏制度保障、未与思政课程实现完全融通、目标制定狭隘化、内容单一且缺乏特色、教学方式生硬化、评价片面化、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课程思政建设形式化、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的意识不强、对课程思政内隐价值提炼不深、缺乏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正确认识等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推进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教学改革工程。
1 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是学校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渗透思想与价值观教育。幼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备良好师德与综合职业素养,熟练掌握保教知识与技能的幼儿教师。因此,在幼教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成幼教专业学生高尚师德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是育化人才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还内隐着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幼教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必要且可行的,能大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幼儿期是个人接受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幼儿一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气质、习惯等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师德为先”“幼儿教师必须热爱幼儿并尊重幼儿人格”。因此,幼儿教师在校学习专业课期间,就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发展的职业观。只有这样,幼儿教师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才能够更好地用自身的价值观和人格力量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师德、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大爱精神、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德技双馨型高素质人才。
2 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幼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关键问题。[1]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设定应既包含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又包含思政目标,从而真正贯彻落实“师德为先”“终身学习”“幼儿为本”的育人理念,发挥课程思政在培育学生职业道德、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及终身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课程思政强调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从而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打破了思政教育传统的单一传授方式,丰富了思政教育的传授路径,有利于防止思政教育的表面化倾向,已逐步发展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2]幼教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幼教专业各门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和思政育人“因子”。思政教育借助专业课程能够潜移默化地融通于各个教学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导向,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宜性和亲和度。
二是幼教专业课程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具有长时间积淀的行业发展背景,与幼教专业学生未来的教师职业规划和终身职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3]在幼教专业课程中渗透综合职业素养、职业理想信念、终身职业发展等课程思政理念,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思想与价值观教育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引领与导向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爱教育、爱幼儿”的大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思政课以外的全部课程要种好责任田,促使专业课、通识课等其他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达成协同育人效应。”[4]因此,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思政工作要求的关键举措,旨在实现“立德”“树人”“铸魂”的教育目标。幼教专业课程思政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价值,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则更加直接地彰显出显性育人功能,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实现协同育人的核心任务。
3 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3.1 缺乏制度保障,存在“轻教学”倾向,宏观规划与有效指导不足
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制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致使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方向引领和理论依据,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与质量。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没有可参照的政策性文件可循,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此外,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为满足职称评聘与职务晋升的要求,过于注重科学研究,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方面,忽略了专业课程的思政化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素养培育、价值观培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严重不足,大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大部分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既缺乏监督与管理机制,也缺乏考核与评价机制。部分职业院校存在“重科学研究、轻教学育人”的倾向,大大阻碍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2]
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课程开设有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基础、幼儿园生活活动组织、乐理与视唱练耳、幼儿园游戏指导、幼儿文学等课程。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属性和专业特色,将课程思政融入幼儿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需要幼教专业牵头在宏观上对课程进行整体、有效、有序、因地制宜的规划与指导。访谈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指导存在不足。访谈内容如下:
访谈者:学院有诸如“幼儿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吗?
教师A:没有。
教师B:没有这些纲领性文件。
教师C:我们曾经一起研讨过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但是没有学习过这些纲领性文件。
访谈者:学院有组织过幼儿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门培训吗?
教师A:没有。
教师B:没有组织过幼儿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门培训,但是组织过关于课程思政单方面的培训。
教师C:学院组织过,但是针对性不足,缺乏对本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指导。
由此可见,幼儿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设计与指导严重不足,尚处于探索阶段。
3.2 幼教专业课程思政未与思政课程实现完全融通
课程思政是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亦可称为一种新的课程观。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思政课以外的全部课程(如专业课、通识课等)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和思想引领。自2014年提出课程思政以来,思政课与幼教专业课在较长时间内尚未形成真正的融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幼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思想政治育人目标经常被忽略,无法体现对于学生在思想态度与价值观、专业知识技能等两个维度同等的重视程度,阻碍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专业课程的内容相脱节。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尝试与探索,如何适时、适量、适度地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全体教师同心同向而为之。
3.3 幼教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制定狭隘,内容单一且缺乏特色
幼教专业大部分教师在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时常存在狭隘化倾向,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课程思政目标。狭隘化课程思政目标的拟订,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师有待完善的课程思政观念,即大部分教师盲目重视“解惑”“授业”,忽视了“传道”的育人本质。调研发现,教师在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非常狭隘地认为课程思政目标就是思想政治目标,对于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关注甚微,不能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和广度,割裂了二者的协同育人效应,影响了专业课程在知识、能力、情感、思政等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是教师在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时,很少考虑专业课程中内隐的时代性、国际性、文化性等要素,致使目标脱离专业课程的深层价值意涵。
三是教师在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时,无依据地随机挑选几句德育方面的流行语,无视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致使思政目标与其他目标相脱节,大大影响了育人效果。因此,教师在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时存在的狭隘化倾向,直接反映出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论学习不足。
当前,幼教专业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通常只聚焦于一门课程或一节课程,不能深度挖掘专业的内容优势,尚未形成科学化、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在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上,大部分幼教专业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盲目模仿其他课程的思政内容模式,未能深入提炼幼教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文化底蕴、思想意涵等,致使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在内容上存在“课程标签化”“课程同质化”“德育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融通机械化”等问题。此外,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内容挖掘的主体通常是一线教师,一方面缺乏学校的宏观指导和整体把控,另一方面也缺乏学校从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宏观角度,从整体上构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体系。
3.4 幼教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生硬化,评价片面化
大部分幼教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部分教师虽然知道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但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设计,盲目进行简单的拼凑,影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利于育人质量的提升。还有部分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采用嵌入式,简单地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加,如前半部分弹、唱、跳、讲故事等,后半部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疏忽了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通。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式的生硬化致使课程思政呈现标签化、形式化态势。
“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试金石,人才培养质量是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重要依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制定了课程思政目标,但在教学评价环节却没有显性对应。这些教师认为幼教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价值观、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此外,育人质量还会受到其他育人载体的影响,无法通过课程思政直接量化。
二是部分教师强调应在课程中进行立即评价,从而及时检测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情况,并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三是评价主体单一,部分教师片面听取学校专家、督导等的“个人观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反馈”“课后与课前学情对比”等方面的检测,致使教学评价存在不科学现象。
四是课程思政评价机制量化倾向严重,缺乏质性等多元化评价机制。
3.5 幼教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课程思政建设形式化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各高校应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日趋完备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日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最终能够有效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5]调研发现,幼教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存在“两张皮”的错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上,通常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到一起上“合班课”,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学情影响了学生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是幼教专业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家国情怀、高尚师德等思政教育内容生硬地“塞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造成“给专业课程贴标签”的错误倾向,影响了学生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专业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教育,致使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科学性严重不足。
三是幼教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严重不足,致使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相脱节。
幼教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一直在推进课程思政化改革,但至今尚未取得阶段性质变和实质性成果。研究发现,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通常流于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在制度方面,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纲领性文件和制度的支撑以及明确可测量的评价奖惩制度,致使课程思政建设始终不能遵循正确的理论依据。
二是在领导方面,校方很少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关于幼教专业课程思政的定向培训,致使大部分教师盲目依据自己的理解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的培育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是在成果方面,幼教专业尚未取得比较成熟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及其改革成果。因此,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化倾向需要全体教师通过全部课程在课程教学全过程合力解决。
3.6 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的意识不强,对课程思政内隐价值提炼不深
调研发现,大部分幼教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尚不够清晰明确,深度挖掘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不花费时间思考本节课的课程思政目标以及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也很少与思政教师一起讨论交流,致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资源与关键要素的共享。
二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盲目聚焦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于注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效果。还有部分教师生硬地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搬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来,缺乏对于专业课程中内隐的思政元素的系统化架构。幼教专业教师在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的时候,对典型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研究不够深入,对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分析不够充分,对幼教专业的纲领性文件领悟不够透彻,大大影响了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专业课程的科学体系及内隐的思政意蕴。幼教专业每一门课程既包含显性价值,也包含隐性价值。专业课程中的显性价值通常直接出现在教材的内容里面,很容易被教师识别;而隐性思政育人价值因呈间接性、本质性、育化性、思想性等特征,常被教师忽略。蕴含于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需要全体教师合力挖掘,应以科学化、系统化课程体系架构为教学手段,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协同发展为根本任务。全体教师应深度提炼每一门课程内涵的思想价值和德育元素,既能够通过幼儿园教育活动典型案例提高课程的人文性,又能够通过《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提高课程的爱国主义意涵,促使学生有效实现价值塑造、道德提升、规范养成、知识增长、技能培养的协同发展。此外,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通常立足于教材本身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没有从更为广域的视角去深度提炼,忽略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本质要求。
调研发现,大部分幼教专职教师缺乏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识,通常只注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教学,疏忽了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例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A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为幼儿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注意语气语调的转变,不同动物声音的模仿,态势语(手势、眼神、表情、动作)的应用,位移的变化等故事讲述的技巧。《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经典的幼儿故事,富有童趣,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掌握故事讲述的技巧,从而提升故事讲述的表现力和趣味性。同时,《小蝌蚪找妈妈》这则故事的思政价值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如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勇敢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等。但A教师忽略了对故事蕴含的思政价值的挖掘,没有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发展进行有效引导。B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我们的祖国真大》,教师强调应有效运用情感、注意语气语调的转变、态势语的运用等技巧提升儿歌的表现力,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儿歌活动的兴趣。同时,儿歌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如热爱祖国的情感、乐观向上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远大理想等。儿歌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意义深远,但B教师忽略了这项工作,未能发挥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发现,幼教专业教师存在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倾向,不能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有效挖掘,不能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无缝融通,无法实现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全过程。
3.7 教师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观念,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
课程思政自上海市于2014年初步实践探索至今,经历数年发展与完善,已然成为各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但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与改革阶段,其理念尚未真正渗透融入每一个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中。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概念认识不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混淆等问题,致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实效甚微。在现实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问题倾向:
一是专业课程完全思政化。即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过度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边缘化,错误地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功效。
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对立论。即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会影响专业课程和技能的传授,不能从源头上挖掘专业课程中内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致使课程思政出现“两张皮”的错误倾向。
此外,幼教专业课教师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认知,认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承担的教育任务,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忽略了对于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致使幼教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出现主观性、随意性等不适宜倾向。[6]随着各职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化改革的日益深入,部分幼教专业的专职教师萌发了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意愿,但是仍然不能清晰且正确地认识到“思想与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如何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因子存在不解。由此可见,幼教专业的专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与探索呈现出相对随意化态势。[2]
3.8 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正确认识
调研发现,幼教专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致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很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甚至有教师认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毫无关系,极大影响了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具体访谈内容如下:
访谈者:在常态化的备课过程中,你会与承担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一起交流和研讨吗?
教师D:不会,我平时的备课主要聚焦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研讨,目的是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主题班会进行宣传、贯彻与落实。
教师E:基本没有,我平时主要忙于专业教学、学生技能大赛等主要工作内容,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研讨。
教师F:没有,我认为幼教专业和思政专业的专业内涵和属性有极大差距,交流研讨的意义甚微。
访谈者:上完课以后,你会反思课程思政吗?
教师D:不会,因为我没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教师E:有时候会反思,但是我不会将它作为课程反思的重点内容。
教师F:不会,因为我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课教师该承担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大部分幼教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过于表面化,不能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魂融入专业课程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的新格局”。在幼教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应体现思政教育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幼教专业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应该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促使思政目标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相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能力、素养等维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此外,幼教专业教师在课后反思过程中,应积极思考预设的课程思政目标和课程思政实际育人效果之间的距离,为今后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指引。
4 结语
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发展的关键举措,有利于提升未来幼儿教师的师德素养,为我国培养未来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铸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思政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幼教专业课程思政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价值,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则更加直接地彰显出显性育人功能,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旨归。当前,幼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期待未来幼教工作者提出日臻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