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实践研究
2023-04-15鲁娜桂伟
鲁 娜 桂 伟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0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23.81%,这意味着农村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1]。新时期,农村在整体上已摆脱贫困,但农村区域发展失衡问题仍较为严重。为了推进“三农”建设并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党和政府陆续提出了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等战略安排,为发展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医养结合服务虽然可解决农村老人现实需求与医养资源失衡的矛盾,但是其在实践中依然存有部分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满足农村老人医养需求,成为解决农村医养服务发展瓶颈的关键。
1 文献综述
1.1 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各服务主体在为老人提供基本照料、看护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的医疗服务,由此保障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效衔接。目前,学界对医养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养结合服务的可行性、具体模式及政策体系等方面。例如,夏丛旺[2]以天津市某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试点,从政策、技术、经济3 个层面对卫生服务机构能否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进行可行性研究;唐健等[3]从社会分层视角,提出了“协同治理”动态医养服务结构,该结构显示医养提供方由单主体向多主体转变;蔡炜聪[4]通过分析医养结合政策文件,发现相关政策体系开始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方向转变。
1.2 乡村振兴与医养结合服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当前有关乡村振兴与医养结合服务的研究较多,部分学者将其与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等问题结合在一起展开研究。例如,于娅莉等[5]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治理问题,并提出发挥多元供给主体的合作效应可全面补齐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存在的短板;刘敏等[6]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盘活各类农村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农村新型医养模式。
由上述研究可知,目前学界已认识到医养结合服务对满足农村老人现实医养需求的重要性,并从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及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也肯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的推动效果。但这些研究多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的政策机遇,针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研究较少,既有研究也缺少问题分析。鉴于此,笔者以部分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实践情况为研究对象,根据调研情况梳理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促进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提出具体化建议,以期为实现健康助农提供参考。
2 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必要性
快速城镇化使传统农村土地经济逐渐没落,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致使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渐严峻。农村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日渐衰退,加之部分农村地区生活条件欠佳,导致老人健康状况堪忧,因病、因老致贫已是常态。加之子女不在身旁缺少照顾,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医疗与看护日渐成为一大问题。这些问题显然不利于新农村建设,需要探索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2.1 破解传统医养模式日渐衰退问题
在农村传统居住观的影响下,许多农村老人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家庭养老也因此成为农村主要养老形式。农村家庭一般不会选择将老人送往医养机构,由此导致部分老年病患无法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随着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农村家庭规模开始不断缩小,已不能独自承担养老任务。同时,随着土地经济的没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显著增加,为提高收入他们开始流向城市,不仅无法照顾老人,老人还要照看他们留下的孙辈。家庭看护与赡养功能的逐渐丧失,导致传统医养模式日渐衰退,农村急需发展全新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由此减轻家庭医养的压力。
2.2 缩小城乡医养服务差距
现阶段,城乡医养服务存在显著差距。在政府、企业与相关组织的推动下,城市已基本建立起较为系统化与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但农村受资金投入、设施覆盖率、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医养服务水平较低,各主体投入动力不足,医养服务供需矛盾严重。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也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因此,探索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从源头缩小城乡医养服务差距,可彰显社会公平。
2.3 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医养结合服务不仅是提升农村老人生活质量、解决农村老人医养难题的途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只有切实满足农村老人的医养需求,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改善供给质量,才能有效推进“三农”建设高质量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入手,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与其高质量融合路径,拓展医养服务领域,创新特色医养服务模式,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通过医养结合服务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振兴助推医养结合服务,由此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
3 当前农村医养结合服务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均较为落后,既不利于满足农民发展需求,也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调研可知,虽然部分农村社区在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过程中获取了一定进展,但是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养观桎梏、资金供给缺乏、医养资源投入不精准、医养人才体系未构建等。
3.1 传统医养观桎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村家庭人口结构也出现相应变化。农村传统医养观已不适用于当前实际情况,以家庭为主的医养模式无法满足老人现实需求。受传统医养观影响,进城务工、居住的子女对留在农村的父母更多是一种经济照料,未能做到全面的情感交流与身体照顾,尤其是对身体有疾病的老人更是力不从心。此外,“防老”与“尽孝”等传统伦理观在农村有深厚基础,子女与父母均认为前往医养机构接受服务的都是孤寡老人,如果子女让父母去医养机构普遍还会受到舆论压力。在传统医养观的影响下,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进展缓慢,已有服务模式单一、整体服务质量堪忧,大众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选择意愿不强烈,导致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无法真正推行与实施。
3.2 资金供给缺乏
政府与企业是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但因目前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尚处于初级水平,致使协同投入体制未能形成。由田野调查可知,虽然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但是基本面临着农业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等任务。地方财政多用于促进社会发展,加之各类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使地方财政压力逐渐增加,资金缺乏问题从根源上迟滞了医养结合服务的正常发展。因部分地方政府对医养结合服务不够重视,导致资金供给不足,从而使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缓慢。除此之外,企业作为政府之外的核心资金供给主体,至今仍未能发挥其应有效能,这是因为:一是农村与城市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显著落后,相关设施投入成本较大,加之人口分散,使公共服务开展的难度相对更大;二是企业参与运营的医养结合服务多定位于中高端项目,服务费用相对较高,选择前往机构的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而农村老人收入普遍较低,由此让企业不易产生更多的投资动力。
3.3 医养资源投入不精准
农村地区老人数量多、规模大,老年病患比例高,医养结合服务本应在巨大需求中快速发展,但现实则因医养资源投入不精准的问题导致发展滞后。一是农村医养资源不足,无法满足老人现实需求。一般而言,农村老人根据习惯普遍会选择到村卫生所就医,但部分严重病症村卫生所并不能治疗,这些老人只能选择去规模更大的医院。如果子女不在身旁,部分老人便会拖延,这种“拖病”心理的产生除缺少健康常识以外,也是农村医养资源匮乏的集中体现。二是农村医养资源供需不平衡,致使闲置资源浪费。调研可知,医养机构、社区是农村医养资源的投入主体,但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多数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医养,经济条件良好的子女会聘请护工24 小时照顾老人日常起居,但部分护工并不具有专业医养知识,收费也相对较高,直接增加了医养成本。经济条件欠佳的子女会选择在家照顾老人,但部分地区没有相关产业支撑,子女收入不稳定,如果父母突发重疾极可能对家庭收入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因病致贫。鉴于此,地方政府应精准对接农村老人的医养需求,而不是仅将医养资源下沉后不再关注。
3.4 医养人才体系未构建
随着医养人才培养进程的加快,高校内医养服务管理、社区康复、健康护理等专业群初步形成,社会内康复医师、医疗照顾师等人才队伍也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医养结合服务仍面临人才体系未构建的发展困境。首先,医养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导致人才数量存在缺口,主要体现为高素质人才与具有临床经验的人才少。其次,培养结构失衡,缺少层次布局与分类覆盖。目前,我国对医养人才的培养过于倚重职业教育,而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培养相对匮乏。最后,人才学历上升通道不畅,中高职人才难以实现学历跃升,影响其长期从业和长远发展的积极性。除上述因素外,医养人才培养也存在年龄偏大、性别结构失衡、专业化程度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反映了医养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合理构建的现状。
4 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优化路径
推进农村善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其重点在于加快健康农村建设。目前,地方政府应在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挑战,加快改变传统养老观,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供给,精准投入医养资源,建立健全医养人才培养体系,让更多农村老人获得良好的医养结合服务。
4.1 改变传统医养观
有关部门可通过强化宣传引导,改变农村传统医养观。一是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向农村居民宣传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与相关政策。二是上门向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咨询、讲解服务,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医养结合服务是未来养老的发展趋势,逐步改变其传统医养观,提升其对该服务模式的了解程度。三是在社区宣传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相关案例,组织老人前往医养机构参观,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医养机构服务质量,从而提升其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认识。四是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使其了解医养结合服务发展过程,逐步树立互助医养观,强化对该服务模式的认同感。
4.2 促进多元主体协同供给
面向农村老龄化现实,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导向作用,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供给,逐步降低农村家庭医养负担。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医养机构与医养设施的投入力度,明确各类预算,务必做到专款专用;根据农村家庭具体收入,结合各类农业政策,规范医养机构的服务标准与收费标准,提供针对不同服务等级的阶梯式补贴;合理调整报销比例,将医养看护与诊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尤其要促进落实看护保险制度,从而推动医养结合服务的有效实施。企业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展开合作,政企共同制定完善促进企业参与医养结合“进农村”的配套政策,如减税、补贴、租赁等。企业应积极引进优秀的国内外医养资源,加大医养资源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水平。企业也应制订科学的绩效薪酬方案,以此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3 精准投入医养相关资源
各供给主体应根据农村老人健康情况与实际需求提供医养分类服务。政府应根据现实情况对医养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加快看护保险试点工作的落实,通过“线”带动“面”,让更多需要长久护理的农村老人减少经济压力。政府应满足特困老人的基本需求,对其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由此不断提升老人健康意识,并持续强化老人疾病预防、诊治、护理等方面的教育,让更多老人有预防意识。失能老人应由医养机构供养,也可选择居家养老,但医养机构要提供一对一的看护服务。医养机构应提供活动室、心理疏导室、诊疗室等基本设施。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农村社区基本落实了各类规划,根据老人的健康问题对预防保健服务进行了调整补充,以村卫生所为纽带,上通县级、市级医养资源与供给主体,下连有老人的农村家庭,做到人群精准筛查与精准预防,构建出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实现了医养的有效结合。
4.4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构成,在推进现代农村社区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优化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应从培养与引才两方面同步进行。
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关院校应完善农村医养结合服务人才教培体系,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定点培养等举措,扩大人才培养覆盖面,专门针对农村医养结合服务人才设立培养项目,并在有关“三农”人才培养项目、行动、计划中专设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培养课程。此外,地方政府可从专业设置入手推进复合型医养结合服务人才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医养结合服务课程,扩大招生规模,创建实习基地,加大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与医养机构的衔接力度,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由此全方位培养具有跨学科临床经验的全科型医养工作者。
在人才引进方面,地方政府可将人才引进作为当前农村医养结合服务人才“数量+质量”双提升的主要手段,树立阶段用才理念,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因地制宜提高福利待遇,激励人才返乡、入乡从事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行业。此外,地方政府可创建高校与农村医养机构的合作平台,鼓励相关人才进农村,以转岗培训为导向,提升医养结合服务从业者的职业吸引力,以此调动医养结合服务从业者增强自身职业素养与业务技能的积极性,从而保证这些全科型医养结合服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5 结束语
笔者调查部分医养结合服务实践情况了解到,虽然当前我国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整合了诸多闲置资源,使农村因病致贫率得以显著降低,但是仍存在传统医养观桎梏、资金供给不足、医养资源投入不精准、医养人才体系未构建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改变传统养老观、促进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精准投入医养相关资源、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等策略,以期弥补实践缺陷,持续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从而实现农村医养资源的有效供给,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