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及路径

2023-04-15吴应蔚

乡村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部门农民培训

吴应蔚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0 引言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仍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笔者立足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特征,探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路径,旨在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1 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特征

1.1 以农业生产为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行动主体,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耕作者,更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的心态和眼光已经发生转变,其将农业生产视为职业而非生存手段。这种职业化心态导致其在农业经营管理上追求效率和效益,并严格要求品质。新型职业农民通常会采取现代企业经营的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标准化生产,以期实现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最大化[1-3]。

1.2 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

在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较强的生态意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特征,其生态意识不仅体现在保护自然环境上,还反映在日常农业生产的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强烈的生态意识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在选择耕种模式和种植作物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多倾向于采取轮作、间作等多元复合种植模式,以保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从而有效减轻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恢复,实现农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

1.3 具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封闭和自给自足的体系,而是需要与市场紧密相连,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在此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高的市场参与度,体现出与传统农民的显著差异。较高的现代市场意识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密切关注市场信息,通过预测消费趋势,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并选择市场需求大、利润空间大的作物进行种植。这种由市场驱动的生产模式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农产品。

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2.1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发展

第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满足数量上的增长,还需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受过专业培训,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方法,促使农业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转向更为精细化、市场化的生产方式。第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地区需要更多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吸引和留住农村青年,减少农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稳定农村社会结构,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2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挑战时,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新型职业农民能更有效地推进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等,减小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向可持续的方向转变。第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增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和推广。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是推广这一理念的先锋,可通过自身的实践示范和社区交流,引导更多农民了解并采纳可持续农业理念,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2.3 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第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整体品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的提升不仅取决于生产技术,还涉及整个生产链的管理和优化。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现代化技术,从而熟练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土壤肥力科学管理、农作物精准灌溉等技术。此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第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精准做好农产品的市场定位。随着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高品质、特色化的农产品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则,在产品设计、包装、品牌推广等方面做出创新,从而形成独特的市场卖点,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第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销售上,还体现在其深加工、农业旅游、文化体验等附加值的开发上。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农产品资源,结合当地特色,开发出多样化的农产品衍生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路径

3.1 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与技术教育体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路径是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与技术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相关部门应构建涵盖作物栽培、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的全面的农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掌握从基础到高端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确保其能够应对当代农业生产中的多样化需求[4]。

第二,职业技术学院和培训机构应与农业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开展针对性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课程内容,如将最新的农业技术、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措施等纳入课程体系,供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的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与当前农业发展的最前沿保持同步。

第三,相关部门需要引入国际先进的农业教育资源和模式,同时借助远程教育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使得偏远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能够享受高质量的农业教育资源,从而提升农业知识教育质量及效率,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国际视野。

第四,为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快速地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可学习的课程内容,教育机构需要设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团队成员应具备农业科学、教育学及市场运作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主要任务是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教育性的转化与整合,制订出适合不同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教学计划和材料。

第五,职业技术学院和培训机构应通过设置实践操作课程,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直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新的技术和知识。例如,培训机构可以通过模拟农场环境的实训基地,让学员亲手操作最新的农业机械,实践最新的种植技术,体验现代化农业管理的具体流程,从而增加学习趣味性,提高培训实效性。

整体而言,建立健全的农业知识与技术教育体系,不仅需要覆盖广泛的课程内容,而且需要确保教育的及时性和国际性,从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3.2 强化实用技能及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注重强化农民实用技能及创新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相关部门应积极举办农业技能工作坊和现场演示活动,通过定期安排活动,使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用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先进农业技术,从而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第二,相关部门应设立创新试验基地和孵化中心,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试验场地,以及资金、技术、政策支持,鼓励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种植模式、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尝试及创新,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将想法转化为实践,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5]。

第三,相关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协调企业资源,开展农业技术竞赛和创新大赛,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热情,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展现自我、相互学习的平台,同时促进企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直接沟通,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

总的来说,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实用技能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培养环境,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激发其创新精神,进一步推动农业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3.3 提升农民信息化及市场化素养

提升农民的信息化和市场化素养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相关部门可针对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营销培训,从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素养。具体培训课程应包括电商平台的使用方法、网络营销策略、品牌建设技巧等内容,以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在互联网上开拓市场、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产品推广,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二,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培训,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市场分析和预测教育,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市场需求变化、价格波动及消费趋势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市场敏感性,让新型职业农民了解并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预判和规避市场风险,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相关部门应组织专门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导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数据分析指导精准种植,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土壤水分监测和作物生长管理,从而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以上措施,有助于农民成为能够自主创新、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效提升其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3.4 实施多元化培训模式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多方合作,相关部门应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形成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实际需求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可能性。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网络研讨会、在线工作坊等线上教育资源,以及实地教学和操作实训等线下资源,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为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的学习需求,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实用技能。

第二,由于农业类型的多样性及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6]。例如,水稻种植区的农民需要掌握水稻栽培技术及水资源管理知识,而果树种植区的农民则更需要掌握果树修剪及病虫害防治技能。因此,相关部门应在开展需求调研、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定制化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类型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定需求设计培训内容,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培训效果。

第三,相关部门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实际生产经验及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生产活动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分享个人成功案例及经验,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总的来说,相关部门应着手构建多层次、宽领域、高适应性的培训模式,确保新型职业农民能在培养过程中充分提升自身能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3.5 加强职业培训与乡村实际需求衔接

加强职业培训与乡村实际需求之间的衔接,对于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应采取以下行动,确保职业培训的实效性和适用性,以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一,实地调研能够为制订和调整培训计划提供依据,确保培训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对接。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由专业团队组成的乡村调研队伍,深入农村,定期收集和分析乡村发展的具体需求,如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需求,全面了解乡村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设计出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第二,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的合作,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与地方的农业发展计划、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步,从而在新型职业农民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直接沟通的桥梁,既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人才短缺的问题,又能够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通过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培训可以更加注重实用性,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就业竞争力。

第三,相关部门应引导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及公共服务,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其综合能力,同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参与意识。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优化。同时,相关部门可引导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文化传承等活动,使其学习与掌握组织管理、项目规划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总之,加强职业培训与乡村实际需求衔接,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多维度的反馈机制,并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和调整,形成动态的、互动的培训发展模式。动态培训发展模式能够确保培训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可操作的技能和知识。相关部门在此过程中需要提供策略引导、政策支持,并建立起与新型职业农民、企业、社会的有效沟通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部门需要在教育体系、培训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同时需要确保职业培训与乡村实际需求的紧密衔接,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部门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