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点: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

2023-04-15

中国新时代 2023年1期
关键词:一体化高质量

2022年10月18日-20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了5次集体采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就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发展现状、经验和未来规划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摘录如下——

北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赵磊(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

北京在全国超大型城市中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概念,并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刻践行了这一发展模式。这几年,我们实施了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与天津、河北形成了协同发展态势。

在不可再生生产要素投入上坚决做减量,比如,北京减少建设用地110 平方公里,疏解一般制造业2000多家。

在创新要素投入上坚决做增量。近几年,北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努力招揽高科技英才,加大对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2021 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占整体经济总量40%以上,在全国遥遥领先。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处理好变量。我们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抓好北京“两区”建设。

在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宜居上扩容量。近几年,北京的大气、水、土壤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清洁性、多样性都有长足进步。

上海: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赵嘉鸣(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这个过程当中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体化”和“高质量”,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体现在“一个强化”“四个聚焦”。

“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功能辐射。上海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城一域发展所需,而是要把服务更多地辐射到更多城市、更大地区。这方面我们深化“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制度型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发展。“四个聚焦”中,第一个聚焦是围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发展等方面,三省一市统筹政策措施,凝聚发展合力;第二个聚焦是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为先手棋和突破口,争取更多地承担国家改革试点任务,放大改革创新的效应;第三个聚焦是用项目化来推动一体化,上海制定了跨区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列出了重点项目清单,包括相应的责任制,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建设成果;第四个聚焦是平台的强化,用好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G60 科创走廊等城市合作平台,大家共同助力一体化氛围的形成。

江苏:打造一批集聚型产业“航空母舰”

张爱军(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江苏制造业是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2021 年,江苏GDP 达到了11.64 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就达到了4.2 万亿元,占比36%,在全国占比较高。江苏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有5 个行业的产值超过万亿元。

制造业发展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江苏的鲜明特色。江苏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做法概括起来是4 个字“加、减、乘、除”。其中,做“加法”是指全力做大增量。江苏围绕50 条重点产业链、30 条优势产业链和10 条卓越产业链来打造一批产业“航空母舰”。江苏持续推动强链补链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发展,注重在投入领域上有效引导。10 年来,江苏省累计建成了投产百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85 个,50 亿元以上项目205 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 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接近4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占比接近48%。做“乘法”是指强化科技赋能,江苏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前沿材料和绿色低碳等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环节,塑造更多的先发优势和领跑优势。比如江苏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对5 万多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全省“灯塔工厂”数量达到8 家、位居全国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把数字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量,到2021 年年底,江苏的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 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做“除法”是指破除各类卡点堵点,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资本选择江苏、扎根江苏。

安徽: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集聚地”跨越发展

郭强(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0 年来,安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集聚地”的跨越发展,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 台冰箱、每4 台洗衣机、每5 台空调中,就有1 台是由安徽制造的。

安徽实现了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子安徽,12 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量子通信、新型显示、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了并跑领跑。安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发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实施“两心同创”。推动国家实验室资源共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布局。

下一步,安徽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制造业方面,扎实推进安徽与沪苏浙共建产业园区,推动沪苏浙的重大项目、重大投资在安徽落地。

浙江:拥有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先发优势

王纲(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浙江拥有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在数字长三角一体化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整个长三角的数字经济创新区、数字长三角的发展方案,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的统一标准共享资源,这些工作浙江都在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浙江还拥有民营经济发达的比较优势。2020 年6 月在湖州举办长三角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同时,成立了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由长三角三省一市实力最强的100位企业家结成联盟,共拓市场,共同创新。只有企业家和市场主体创业创新不断上升,不断提升,才有可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成为中国经济龙头的同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龙头。

黑龙江: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沈莹(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

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拥有中国一重、哈电集团、大庆油田、哈飞等一大批“国宝级”企业。黑龙江将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全面实施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化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新布局。同时,壮大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高标准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高标准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黑龙江贡献。

湖北:5大优势产业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许正中(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要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没有产业的支撑是不行的。所以湖北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着力优化体制机制,推动湖北由产业大省迈向产业强省,为加快建成支点、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夯实湖北的产业支撑。

具体来讲,湖北有5 大优势产业:湖北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生产基地和光通信技术的研发基地;湖北的汽车工业基础非常雄厚,现在也正在加快打造万亿级汽车工业走廊;湖北医疗资源、医疗设施、医疗技术都有显著优势;数控设备、重型机床、激光加工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湖北现在北斗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加起来占到全国的10.6%,全国这个领域14 位两院院士有9 位都在武汉。

下一步,湖北要推进政产学研贯通协同,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组建企业的协作联盟,推动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嫁接、上下游协作、大中小企业配套,抓好项目的牵引。要引进一些头部企业,培育一些“链主”企业,还要储备一些单项冠军企业,来增强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

湖南:3组词概括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

杨浩东(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现在的湖南,每10 秒钟就能生产1 件铝轮毂,每80 秒钟就能生产1 台发动机,每5 分钟就能下线1 台挖掘机。

湖南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可以用3 组词来概括:

第一组词:集群成链。湖南着力培育壮大湖南钢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中车株机等世界级领军企业,打造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三大世界级产业,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5 强湖南占两席,长沙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

第二组词:科技赋能。湖南坚持以科技创新来推进智能制造。创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1 个国家级+11 个省级”的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南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七大计划”,攻克了国内技术空白200 多项。源自湖南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轨迹等核心技术,彰显了“中国高度”;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最长臂架泵车、最重吨位履带起重机,彰显“中国强度”;参与研究的轨道交通605 公里的试验时速,彰显了“中国速度”;海牛二号深海钻机在2000 米海底打下231 米钻孔,彰显“中国深度”。

第三组词:厚植沃土。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立了省领导联系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链长制,出台了《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实施“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整个制造业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陕西: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打造“陕西智造”新名片

王晓(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近年来,陕西以科技创新驱动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赋能,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

2021 年以来,陕西以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加快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推动科创项目、科创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提升。陕西围绕23 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了34 个重大科技项目,新建了105 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攻克了一批瓶颈。2021 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达到了17.1%和13%,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全国第四,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等已成为“陕西智造”的新名片。

科技成果转化潜能加速释放。陕西还常态化举办了200 多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目前,在光电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2021 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全国排到了第六位,2022 年同比增长36%。

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2021 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增速上都超过了35%。2022 年以来,已经有2739 家企业通过了高企评审,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13557 家,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2021 年全年总和的12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162 家,上市企业数量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

科创生态持续优化。陕西注重政策集成和机制创新,构建起了由秦创原的创新促进中心、网络平台、发展公司组成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科创服务体系,打造了一批“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的示范样板,推行了“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等改革,引进了各类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有效地促进了科技、经济、金融的融合。

山西:变“一煤独大”为“多业支撑”

张吉福(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2021 年召开的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产业转型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2022 年以来,山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排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增速大幅领跑、势头强劲。

数字技术在产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山西省委把数字转型与产业转型摆上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对同步推进“两个转型”作出全面部署。具体来讲,产业转型就是要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变“一煤独大”为“多业支撑”;数字转型就是统筹推动“四化”,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实现数实融合、数智赋能,把山西打造成全国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排头兵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吉林: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

刘伟(吉林省委副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振兴发展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这3 个万亿级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连续两年居全国第四位。

二是重大项目蓄势赋能,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动力电池、中车松原新能源基地、吉化120 万吨乙烯、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三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长春自主创新示范区、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相继获得国家批准并启动建设。高铁变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投资平台在线审批率居全国首位,不动产登记效率在全国处于第二位,连续两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在全国处于第三位。

猜你喜欢

一体化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国有企业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