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分析
2023-04-15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许奇
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许奇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和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对象。高校格外重视对大学生知识技能、专业素养、人文情怀的培育,尤其格外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发展者和推动者,其思想意识形态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性。传统的思政教育培育方式是一言堂讲解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思政教育由于人数过多,加上过程监管不便,教学课堂枯燥,学生容易走神或者做自己的事情,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培育的有效性比较低。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转化和吸收都比较低,甚至出现部分学生逃课的现象。思政教育是大学生基础意识形态培育教育,是高校人才培育的基点,对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积极转变思政育人的方式,实现多管齐下,共同建造完备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是高校急需思考和探究的方向。本文在研究大学生科研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研育人视角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培育途径,并在文献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科研育人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提升。
一、提高科研的支持力度
高校必须培育大学生的专项能力,将科研管理制度与大学思政教育结合起来,主要从项目立项管理和项目扶持两个方面来促进思政教育的培育。
(一)从项目立项管理方面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学科归属上,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许多高校开展了专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课题)过程管理办法》,但是思政教育立项的比较少,所以从制度管理层面需要丰富思政教育的立项,增加马克思主义专项、思政专项的科研课题研究。除了制度层面要增加思政立项外,项目立项的流程要清晰化和明确化。很多高校在立项的文件上都是大篇幅的文字描述,不利于学生抓取重点知识,并且太过于冗长,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要点和知识。建议项目立项流程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清晰简化,并将项目立项流程放置于高校教学系统的官网,让感兴趣的学生随时可以查阅,并根据高校政策来进行科研项目立项管理。
(二)从项目扶持管理方面分析。主要是科研育人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人力扶持和财力扶持。大学生由于知识沉淀不够深厚、深度知识分析能力比较缺乏,科研项目把控能力不高,所以尚不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需要高校教授辅助完成,辅助的主要方向是项目立项立题、项目方向指引、科研文献撰写与分析指导等,帮助学生从科研项目设计、立项、研究、问题处理、文献报告撰写以及结项的全流程帮扶。从财力支持来分析,科研项目在开展调查的时候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目前科研经费主要针对研究生,大学生的科研基本是自行承担开支。大学生尚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建议高校从制度上明确大学生科研项目经费,并让高校财务及时转款给学生。以《向农村进发:下一个纺织品消费增长地》研究为例,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如分析我国纺织品三大领域占比、106届纺织服装的成交额以及消费者喜好等,这些都需要分析才能够提炼出来。大学生的能力不足,需要教授对他们进行人力帮扶,从而做好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且资料来源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需要高校给予专门的科研经费。
二、以时政为研究基点开展研究
没有与当前时政相关联的思政教育是缺乏时代特性的教育。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推动者,在思政教育研究中应当密切与当前时政相结合,探究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根据科研成果分析社会现状,并运用科研与思政知识来武装头脑。大学生以时政为基点开展研究的时候,需要从需求和思想交流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科研立项是在时政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是时政内容具有广泛性、复杂性以及多样性,时政内容的获取途径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新闻联播、知网学术研究文献、思政教育类报刊、互联网线上新闻资讯平台等等。掌握了时政内容获取的途径,大学生要具有分析问题,抓住核心的能力,可以从大众需求出发,筛选出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结合思政教育内容是时政思政研究的核心问题。需求分析是探究科研方向、进行科研研究的基础,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分析能力。
(二)从思想交流方面进行分析。大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探究人民群众关注的时政问题,进而确立思政教育研究方向,但是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能力有待提升,无法抓住核心时政的重点,融会贯通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大学生融合时政与思政两个版块,辅助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以《新媒体背景下公众风险认知研究》的科研为例,这是基于当前互联网科技背景下,对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平台开展的研究。这是目前大众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并且经常使用的平台,却是大众经常忽视的公众风险。这是站在大众的立场上,从大众需求出发研究的科研课题。大学生还不具有独自开展科研的能力,所以大学生参照时政确定科研方向后,需要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与引导,让教授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学术科研的帮扶。
三、加强平台支持与团队建设推动科研
大学生思政教育科研的开展,是将思政教育的学习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探究,从历史学习转化为现状对策研究,但是单靠大学生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有平台给予大学生机会,需要团队分工做好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科研工作的推进,需要高校的平台支持和团队建设为后盾,才能有序推进。
(一)从高校平台支持方面分析。高校创建多个线上线下平台,给予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许多高校都会举办科研活动,比如科研的案例分析大赛、项目设计模拟大赛等等,都是给学生提供的平台。但是大多数高校建立的平台都是以专业技能类和高校文化类为主,很少提供思政方向的科研平台。
(二)从团队建设方面分析。科研项目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学术研究项目,单靠个人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尤其是知识体系尚未完全搭建好的大学生。所以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搭建好团队。大学生在进行思政教育科学研究的时候,最好是1位教授带着4名学生组建成5个人的团队。教授负责团队的方向指引,学生分别进行文献整理、数据整理、实践调查以及科研成果整理,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科研项目。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搭建的思政教育科研为例,该校领导格外重视思政教育科研,于2022年7月组织举办了思政创新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思政教育科研的机会。但是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思政教育大赛人员结构欠合理,主要是教师为主,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参与思政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
四、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科研引导效果
大学教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思维学习对象,更是学生的行为模仿对象。大学教授的素质高低,会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思政教育类,除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有影响外,想要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科研,需要有高水平的教授来带学生。所以要严把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保证从思想和能力层面给予大学生科学正确的引导。高校在筛选合适的人才时,要关注候选人的品德、思维、学历以及科研成果。优秀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发挥的力量是强大的。
以海南大学2022年招聘教学科研专业人才为例,该校在招聘简章中明确指出应聘人员必须是爱国主义者,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并且要热爱教育事业,拥有博士研究生学位和学历。除了对应聘人员自身思想素养、学识学历和专业技能有要求外,对于教师的准入资格也设定了禁止条款,如违反党纪的、受刑事处罚的、失信人员等等都不能报名。这是从具体事件中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政素养是否合格。高校教授必须以马列主义武装头脑,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高校在进行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把关的时候,一定要全方位观察候选人,为学生提供良师。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科研育人的方式不一定非要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科研的实践活动中,也可以通过“科研+思政教育”高校文化的打造来提高学生的思政意识。“科研+思政教育”高校文化的打造途径可通过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方式进行。高校每年都进行“四青”人才、哲社领军人才等评比,并将获奖教授的事迹通过官网、公众号及宣传海报与广播站宣传的方式,让学生知晓并学习。除了对本校的教授进行宣传外,高校每年都会邀请许多名家进校进行思政教育宣讲。这种情况下,面对的学生很集中,是一个宣传宣讲教师优秀事迹,让学生跟着优秀的人形成优秀思维、养成优秀行为、做好优秀科研的良好时机。高校对进校名师进行宣传时,除了常见的官网、公众号、海报宣传等方式外,还可以加入横幅、板报以及班级宣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将宣传效果做到最好,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机会,并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转化提升自己。
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名师系列讲座为例,该校重视科研氛围的营造,经常开办主题系列讲座,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同时,进行思维引导。2020年,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认知与主题开发》举办了多个系列讲座,邀请名师李学为学生讲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涵,并引导学生进行方案策划。高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名师李学为进行专项宣传。线上在官网上发布名师李学为的优秀个人事迹,并为名师李学为制作专门的宣传立体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李学为,并将李学为的科研成果结合思政教育进行学习,武装学生的科研头脑。
六、结语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让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保持与国家教育理念一致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方向。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本文提出,要从科研育人的角度出发,采用“科研+思政”的方式来进行大学生思政思想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思政教育的学习从纯理论输出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教育、科研、时事三者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思政思想,端正思政行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在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短期内无法看到具体的成果,但是相信在“科研+思政”的结合下,思政教育内容会潜移默化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并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举止,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