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文化
——刍议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以及传播

2023-04-15倪志强

传播力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创作

◎倪志强

(安徽广播电视台农业科教频道,安徽 合肥 230000)

纪录片属于现代电影艺术形式之一,在网络媒体技术持续发展的今天,媒介传播逐渐由先前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形式逐渐朝着新媒体转变,移动终端推广应用更是推动现代社会迈进新媒体时代。当前我国纪录片有着极高的社会关注度[1],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背景下,更多的受众都选择使用新媒体端进行多样化影视节目观看,面对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纪录片为主的影视类作品如何借助网络端进一步俘获受众,这是当前纪录片创作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实际,重点针对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以及传播展开论述。

一、纪录片发展历程

对我国纪录片历史进行追溯,它是跟随时代变迁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纪录片内容主要是时政新闻,例如《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晋察冀军区欢送参军》等,此类纪录片更多地偏向于思政教育,形式单调;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让我国纪录片行业逐渐苏醒[2],内容也趋于多元化,此时制作的《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西藏的诱惑》《最后的山神》等一系列优秀且脍炙人口的纪录片出现在了受众视野中,这是我国人才培养以及技术进步下取得的重要成果。直至90年代,我国纪录片在国际大赛中频频获奖,其繁荣盛况令人惊叹。但后来“娱乐至上”风潮,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使得纪录片传播陷入困境。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2011年1月1日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纪录片迈进全新历史阶段,由陈晓卿执导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5月14日经中央电视台播放,在国内外掀起了热潮,且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收视率,火遍了我国大街小巷。

当前,无论是对民间民生相当关注的纪录片《人世间》,或是基于国家视角进行拍摄的纪录片《航拍中国》,都在播出后受到了受众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在故宫修文物》在2016年12月16日以院线电影的形式播放,因传播平台的拓展,实现了受众态度由忽视至青睐、收视率低迷至高涨的转变,这也代表我国纪录片正慢慢脱离低谷发展期,提升到了全新的发展高度[3]。同时,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也致力于在传播和制作层面展开了尝试,推出了纪录片《指尖上的杭州》,该纪录片主要是以在西湖边出生,却在伦敦成长的杭州女孩为视角,对南宋官窑、王星记扇子、杭州古琴等故事分别展开讲解,获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进行传统工艺以及民间艺术描述的纪录片相当多,《指尖上的杭州》之所以出圈,原因主要是通过双语的形式完成制作和播出,并且从时长这一细节给予设置,十分钟一集,实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这种微纪录片传播方式刚好是现阶段我们探索的焦点,从而掀起了微纪录片发展的热潮。

微纪录片属于纪录片发展期间所衍生的新事物,主要是基于科技发展、受众观影习惯、公众媒介认知慢慢形成且快速发展所致。微纪录片发展早期,因电子技术以及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使得受众在相关技术的使用下完成简单拍摄以及视频制作,时间短暂、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的草根作品为后续微纪录片的发展成型打下了基础。同时,中央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李白在安路》《故宫100》《资本的故事》等一系列充满影响力的微纪录片,2014年《一条》《二更》等微纪录片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引起了极大反响。迄今为止,微纪录片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

二、基于新媒体背景的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策略

(一)采取平实且具温度的叙述方式

一部纪录片,无论它是什么类别,展现出哪种风格,所记录的内容为人或物,对其成功与否进行评价的基准则是看受众接不接受、喜不喜欢。而受众喜欢与否的标准主要源自于内心接受度,为受众所呈现的作品无论是进行深沉哲理表达[4],还是平淡生活体验表达,率先给人触动的是在情感与交流愿望方面的“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态度与语气”。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受众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纪录片的观看上也显得越来越挑剔,若所制作的纪录片只是高高在上地进行说教,只会把受众推远,因为受众所需的是与自身平等、坦诚以及真实交流的态度,所需的是平实、温暖人心的叙述,唯有如此方可唤起受众的兴趣以及信任感,并提升纪录片传递的价值,此时受众方才会伴随纪录片的表达而生成情感的积累与对应的思索。

如《创新中国》《航拍中国》《AI 脑力觉醒》这三部纪录片作品,与当年极具影响力的《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相比,在技术层面来分析并无明显亮点,然而这三部作品在播出后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原因是其蕴含了浓浓的“家乡味道”“乡愁”等深入人性的味道,让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纪录片《二十二》同样也因直击了人性最柔软与温暖之处,故而播出后打破了电影票房纪录。由此可见,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制作应做好受众“痛点”的把控,采取平实且具温度的叙述方式,拉近与受众间的距离,使受众内心情感受到激发,必然能够大有可为。

(二)实现单向传递至双向反馈的转变

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影视作品创作基础发生了转变,借助大数据形成更加快速的双向反馈机制,也能够实现纪录片创作形式的转变,使得所制作的作品成功出圈。这一转变需要从“选题”“创作模式”两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基于选题层面分析。传统纪录片主题选择与详细内容设定上,因传递反向单向性,故而创作团队非常注重前期调研工作,但忽视了受众的反馈。作品制作结束后,极易发生成片与受众期望内容出现偏差的现象,以至于受众兴趣不高,对作品整体收视回馈造成影响[5]。而新媒体背景下,由于具备相当精准的用户画像与双向反馈机制,因而纪录片在选题以及内容设定方面,可实现精准范畴把握,也更符合受众观看需求,进而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例如,典型的纪录片《风味人间》,陈晓卿导演在2019年4月23日举办的“国际视阈下中国纪录片产业与传播论坛”提到,该纪录片因为属于周播形式,创作团队会结合前一集播放后用户在网站的留言反馈与即时弹幕,对下一集的内容做出合理的调整,避免为受众带来不满与不适感,从而删除可能会受指责的内容。

第二,基于创作模式层面分析。传统纪录片创作期间,主要以创作团队为主,很多流程都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完成,然而新媒体时代双向反馈机制的形成,让纪录片发生了质的改变,这在《风味人间》这部纪录片中的表现得相当突出。陈晓卿导演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纪录片具备更加强大的分发功能和互动性,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其便捷性更强。故而创作时一些流程则能够延迟至节目播出前才开始制作,受新媒体互动性强的影响,还可实现边播出边创作,增强了与受众间的互动性。

(三)应具备一定的跨界思维

“跨界”并非是综艺节目的“枢纽”,也是纪录片创作里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纪录片是当前对社会现实与生活进行观察记录的手段,是对我国历史进行记录以及对文化进行传承的载体,也是真理探究以及哲学思辨的载体[6]。因此,纪录片同样需具备跨界思维,基于美学纪实、哲学思辨性、社会历史观察、人性与人生理性思索等层面展开跨界分析。

第二,跨界思维除了实现内容上的跨越外,还应实现表达手法、创作手段方面的改革创新。以往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时,因表达方式落后,使得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视频化的教科书”,导致受众缺乏兴趣并“弃剧”[7]。而后《历史那些事》《如果国宝会说话》《1931 刺杀宋子文之谜》等纪录片制作时,则从“创新”层面着手,依靠碎片化、网络化、悬疑化等过去基本上并未出现在纪录片创作上的形式,让历史文化纪录片呈现出了别样风貌。

第三,纪录片的创作在“跨界思维”方面还可进行影视艺术经验的借鉴学习。如《那年那兔那些事》作为讲述历史故事的动漫作品,在2015年经二次元的B 站播出后,连续推出至第五季,且在B 站已累计了近2 亿次点击播放量,很多“所谓岁月静好,是因为负重前行”“背后即是祖国,我们无路可退”“今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等经典爱国语录均出自其中,成为国庆节时刷屏的存在,一部整体风格萌萌哒的动漫作品,却将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给予了详细讲述,成为了生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同时,由小屏至大屏,用户的观看形式、视野、环境等均出现了明显改变。传统电视化时代,受众主要是在卧室、客厅等环境较安静的场所进行节目欣赏,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手机、平台等移动终端的出现,节目观看甚至呈现出全天候状态,不分时间、场所均可进行视频浏览,这种由家中客厅电视的大屏,过渡至手机端的小屏,也使得创作者需贴合网络用户需求,制作出满足其收看习惯的作品。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历史那些事》《故宫100》等纪录片,不但满足了“碎片化阅读”微纪录片的要求,而且在撰写解说词时更偏向于年轻一代的网络化用户,给人以轻松活泼的阅读体验,这也属于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一大研究范畴。其中《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里的预告则一改往日纪录片风格,以一句“叮!你有一封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的俏皮提示语开始,这是过去那些历史文化纪录片所没有的。同时,对陶鹰鼎进行描述时用到了“肌肉萌”的新词汇,这也展现出了与过去纪录片所不同的风格,因而这部蕴含了鲜明时代特色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整体给人的感觉更加轻松幽默,使得大量年轻一代群体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引起了重视。“因为刻骨,所以铭心”等经典网络用语变成受众效仿和在生活中使用的日常用语。

(四)把握主流核心价值观

不管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文献纪录片,还是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均应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立意置于首位。我国五千年文化流传至今,有精华也有糟粕,故而在题材、内容、观点诠释等方面,均应做到取精华、去糟粕。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则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此片把故宫里负责文物修复的匠人师傅们进行集中呈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凸显,这些并非只是文化传承的根本,还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年轻一辈需关注的话题。故而该片在B 站播出后变成了“爆款”。并且《如果国宝会说话》《二十二》等纪录片也因舆论价值导向正确,受到了受众的欢迎和认可,在时代潮流里留下了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的一抹亮点。

又如,《河西走廊》是2016年央视强推的大型丝路题材纪录片,该纪录片的制作时间为我国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促进中国梦实现的关键转型期,《河西走廊》的出现可以说恰逢好时机。从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手里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为我们呈现出一条厚重历史之路的开始,把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到荧幕上,与中国舆论场声音彼此呼应,期间还通过故事化讲解的方式展现与各集主题存在关联的具体历史场景或历史片段,借助故事叙述的口吻引出本集将讲解的主题以及主要人物,由此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给予呈现,为人物以及事件发生发展进程提供铺垫,在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历史场景的基础上,凸显出在历史上河西走廊就已经实现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维持。而时至当代,河西走廊仍将承担民族交融、和平共处、整体发展的重任,展示传统牧业社会的现代转型以及价值观念的变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诠释,展现了河西走廊在促进民族融合中作出的不可忽视的贡献,以记实的风格将中国丝路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三、结语

现今我们处于互联网全新时代,受众的求知欲日渐提高,审美需求发生了改变,故而纪录片的创作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摒弃以往的固守成规、故步自封模式,实现思维、理念,用语等多方面的革新,且注重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以全新的手段突破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弥足珍贵的真实记忆。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创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