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文本的影视批评
2023-04-15汪雨萌
汪雨萌
在进入毕业论文选题的阶段时,中文系有很多学生会以影视研究或影视批评作为选题,而进入开题时,这些学生往往会面临一个非常本质而原则性的问题:影视批评或者影视研究是否可以无障碍地被划分进文学研究的范畴内?很多老师都觉得这是个需要商榷的问题,影视剧虽然是叙事体裁的一种,但它与小说、散文、戏剧剧本等纯文本形式的叙事体裁不同,声音、动态图像、光影设置、镜头转换、剪辑制作等都承担了一定的表达功能,而不是完全依赖对话等语言类表达,甚至可以完全不使用语言。那么我们所说的影视批评的主体性与合法性,就不应当完全以文学批评的要求、理论与范式为指导。诚然,有些影评者或电影理论家常常诟病影视批评长期处在文学批评的阴影之下,这是“剧本—舞台剧—影视剧”的发展过程使然,但我们也不得不回到开头所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当然地认定影视剧是一种文学文本?
影视批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商业层面和文化(文学)层面,而大家更为熟悉的,往往是文化层面的“影评”。从《当代电影》《大众电影》到豆瓣电影和“毒舌电影”“独立鱼电影”数字媒体,再到活跃于各大短视频网站的影评视频,“影评”的着力点,往往集中在“故事”这一概念,由故事为基点,可以囊括进很多“灰色地带”的元素,比如人物的肢体动作、环境镜头与环境声等,虽然在观影时需要调动观众多感官的配合,但在批评过程中却可以将这些立体的体验压缩为文字的表达甚至是一种提示,通过简短的文字唤起观众的观影记忆即可。加上自媒体时代影评者可以在文字批评的间隙插入表情包、作品原画、动图甚至原作片段,更使得当下的影评在表达元素与表达结构上呈现出与批评对象逐渐同构的特征。在媒介变迁的冲击下,影评似乎从文学批评的阴影中被拽进了另一个图像依赖的漩涡,文字、文学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却逐渐走向失语。
因此本期我们选择了两位同学的影评刊发,虽然篇幅不长,写得也比较稚嫩,但各自有各自的风格,用纯粹的文本形式展示了影评的不同风貌,是很有趣的。影视批评之所以存在,它不应成为文学批评的子属或是附庸,也不应成为观点与图片的简单黏合,在我看来它应当是影视剧的副文本,是一种将影视剧整体文本化、文学化的方式,而非还原为剧本。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对作品主题与题材的分析、对人物角色的阐释和对影视剧场景的文学化再现。换而言之,影评本身就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学创作属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比文学批评的创作属性更强。影评不该只属于观影人群小圈子内会心一笑的产物,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独立于电影的、面向更广泛受众的审美批评和公共讨论呢?我觉得这是更为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