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主体化建构路径

2023-04-15余清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建构协同育人

余清臣 _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及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青少年的教育越来越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统合所有方面和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由此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任务。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就是对新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工作的最新部署。

1.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关注主体性不足问题

就建构积极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而言,这是一个会有很多挑战且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对现实挑战的清晰认识是建构好这个机制的关键。从已有的研究与实践来说,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在构建中会遭遇协同思路不明、协同意识不高、具体协同方式缺乏实效、核心约束保障机制不灵等多方面挑战。在对这些挑战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校家社协同育人过程的三个主要参与方的主体性不足问题是产生这些挑战的一个内在原因,更值得被优先关注。

所谓“协同”,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协调不同的资源或主体来共同从事某一工作或完成某一任务。从这个基本含义可以看出,协同的质量内在取决于需要协调的不同资源或主体的质量。就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情况来说,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前提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不同的教育主体,其本身的主体性水平就构成了对协同育人机制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在这个方面,它们在现实中都有不同侧面和水平的主体性不足表现。

第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各自的独立性方面常有不断提升的必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独立性最直接表现为自成体系的完备运行状态,但现实中三方都表现出各自的不足。学校教育者越表达出对家校合作、社会支持的迫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则越说明自身教育完备性还有需要外界支持才能得以保障的现实情况。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自成体系性和完备性就常常表现出不足了。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促进和支持,社会教育常表露出自发性和无保障性,这表明两个方面都还不能完全实现自成体系的完备运行状态。

第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各自的能动性方面也常有现实的困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能动性最直接表现为能够积极和有选择地应对外部需求与影响,然而这个方面又是它们常有不足的地方。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今天都明显表现出教育上的某种被动性,三方都常面临着“如何迅速救治当代少年儿童某种发展问题”的苦恼。此外,由于教育总体上还是需要被社会各方面支持和投入的领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对外部领域某种需求和影响的被动性因而也常常存在,担负过多的不得不做的非教育核心工作是这三方教育的典型能动性问题。

第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各自的创造性上还有现实的不理想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创造性最直接表现为不因循守旧的倾向与能力,这也是三者常不够理想的一个方面。虽然,今天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都有创新的典范,也都有不断追求创新的行动,但不可否认,它们中的保守与墨守成规现象依然并不罕见。无论是在教育目标内容还是教育方式方法上,不合时宜地不思改变和坚守固定做法都是三个领域常见的不足。无论是不思考创新还是不践行创新,这都会让这三个教育领域减少主动变化的可能性。

2.建构新时代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要加强主体间有机联系

在校家社协同育人和家校合作上,人们常有的一种期待是,通过协同和合作让其中一方获得教育的能力,从而让未成年人可以得到有质量的多方面教育。但是,需要看到,这种状态并不是建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高位目标和理想状态。理想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不是追求在协同中提升哪一方面本该有的合格教育水平,更要追求的是在高质量的三方教育基础上做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升华。因此,可以说,培育某个方面的合格教育能力问题更应该成为建构高质量协同机制的一个前提性任务。

从理想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状态与目标来说,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应该特别关注主体性维度,在培育三方教育主体性的基础上推动协同机制的互动生成。因此,新时代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构要关注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全面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主体性提升。从主体性的核心特质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主体性就是他们能在教育方面既有自身的意识、认识和目标追求,又有立足于自身的自觉和积极的行动能力。一旦三者都具有了这样的教育主体性,即便还没有来得及达到积极的协同育人状态,也会有各自的强大教育认知与行动力量。就具体实现途径来说,培育三方的教育主体性,一方面是帮助它们树立高质量的教育框架性认识与主张,这在一定情况下表现为支持它们建构各自的教育理念体系、整体规划或文化价值观。在另一方面,培育三方的教育主体性就是帮助它们开发和获得必要的资源条件,指导它们掌握基本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推动它们进行实践。

第二,努力培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上的有机联结。在拥有主体性之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会对是否需要协同以及怎么协同具有自身的判断,对这种判断的尊重是深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高质量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因此,建设能够有机联结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就是促成它们之间愿意协同以及能够协同的有机关系,而达到这种效果的基本途径就是创造机会让三者深度互动,在深层的相互影响中生成有机的、积极的、可信赖的教育关系。由于经过了主体性提升这一环节,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必然构成对其他方面的拖累,提升主体性之后的教育“强者”状态也让三个方面更可能在互动中建构积极的协同关系。

第三,围绕重点任务和事务来具体实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协同育人。虽然,一般来说,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承载任何教育目标和事务,但事实上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基本活动单位还是特定的教育任务和事务。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以往的交往活动中建构了积极状态的有机联结,但这种有机联结主要服务于需要协同才能承担和完成的具体教育任务和事务。因此,新时代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要深入到重点任务和事务层面。只有在围绕具体教育任务和事务的情况下,学校、家庭和社会才可以更具体找到自身应该和可以扮演的角色,也才能更具体确定三者之间的配合方式。总之,只有在教育任务和事务层面,三者之间的协同方案和行动都才可以具体化。在这种具体的实施中,以往形成和奠定的三者之间的积极关系才可以对那些需要协商才能确定的协同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建构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