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体系化制度落实“双减”政策的潍坊行动

2023-04-15高洪俊

中小学校长 2023年2期
关键词:潍坊市双减高质量

□高洪俊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多管齐下破解中小学课业负担屡减不下甚至“校内减,校外增”的困局。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义务教育领域进行了一次重大自我变革。2022 年是“双减”政策有效落地并要经得起成效检验的关键一年,2023 年更是验证区域“双减”是否经得住实践考验,由制度自觉走向行动自觉的一年。山东省潍坊市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市级统筹引领作用,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统筹作业管理、关键节点规范,制度机制完善、课堂质量提升、课后服务高质量实施等系列制度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构建大教育评价制度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双减”就是落实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扎实落实“双减”政策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建立大教育评价制度体系,通过有效评价引领,市、县、校一体化统筹推进 ‘双减’ 政策落地见效、提质增效,构建起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完善区域教育评价制度

让“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夯实党委、政府履行发展教育的责任是关键。潍坊市坚持整体大教育观,2021 年以来先后印发《新时代提高教育工作满意度要素模型(试行)》《潍坊市新时代教育治理评价关键要素模型(试行)》《潍坊好家长标准(试行)》《潍坊市县市区办学水平评价实施方案》《潍坊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发展教育职责清单》等专门文件,不断丰富区域教育治理评价、党政履行发展教育职责评价、学校立德树人评价、教师教书育人评价、学生“五育”并举评价为一体的大教育评价体系。几乎每一项事关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政策,都从立德树人的长远考虑出发,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起鲜明的教育优先发展导向

(二)借力教育督导评价机制

推进“双减”工作,潍坊市建立了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发展教育职责清单,明确党委、政府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年度述职教育内容,实现党政同责同督,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力量,健全月度通报、年度述职、督查调度等机制,形成市(县)以及部门发展教育合力。市、县两级督学每月开展一次督学责任区入校督导,市级采用“四不两直”方式进行抽查,县级对辖区内所有中小学实行全覆盖督导,另外组织开展“双减”“五项管理”专项督导,突出作业管理工作重点,不断健全完善作业负担监控、问责制度,持续推动、联动治理、久久为功。

(三)深化中考改革和高中多样化发展两轮驱动制衡

传统中考招生制度和高中学校发展不均衡、分层问题突出会导致家长择校焦虑,强化应试“增负”状况。潍坊市立足从源头上构建“减负”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中考招生评价,促进“育分”向“育人”转变,建立“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制度,改变分分必争的考试焦虑。同时,推动各高中学校一校一案,围绕育人文化、课程体系、教师专业发展、特长学生培养、评价体系和高质量服务等努力多样化发展,解决了普通高中“一骑绝尘”“唯我独大”问题,区域内高中学校呈现出各有特色、内涵优质、各美其美的格局,提供给学生多校选择的机会。

二、党委、政府共担发展教育职责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履行发展教育的职责,才能为“双减”政策落地生效提供坚强保障,才能切实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一)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只有区域整体办好每一所学校,均衡发展,条件公平,师资优良,教学质量优质,做到“应教尽教”“学足学好”,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双减”难题。为此,潍坊市加大对薄弱学校支持、重视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大力推行“一校长多校区”、教育强镇筑基、强校扩优等多样态办学模式,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发展。

2021 年以来,潍坊市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紧扣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强化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善提升办学条件,扩充义务教育优质学位,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实施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重点做好乡村学校运动场地、食堂餐厅、厕所等场所改造,专业教室建设,教学设备更新等工作,让乡村每一所学校都精致、优致;高质量推动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制定全市乡村温馨校园创建规划,以6 个方面43条标准推动乡村学校落实规划布局优化、办学条件优良、教师素质优秀、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水平优质的“五优”目标;深化紧密型“一校长多校区”改革,实施“1+N”模式,重点推动一名总校长统筹管理多个校区机制。目前,全市已组建“优质学校+新建学校”“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等模式的“一校长多校区”70 个,涉及学校208所,惠及25.6 万学生。

(二)让懂教育的人按教育规律办学

潍坊市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三年一周期定向培育100 名领军校长、1000 名领军学科教师,打造一批专家型校长、“四有”好老师领军队伍。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选优配齐配强学科教研员队伍,建立教研员任期聘任、全员培训、考核评价等制度,通过市(县)教研员驻点包校、实施分层分级教师培训、全城同上一堂“优质课”等措施,真正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家长认可的能留住学生的“家门口好学校”。

三、科学开展综合评价和示范引领

能否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依然保持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双减”的重要课题。“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家长、学生的痛点、难点,就是教育部门工作的着力点、出发点。潍坊市基于问题导向出台调控规范政策,通过综合评价和示范引领学校、师生行为。

(一)加强高质量课堂教学研究

通过实施强课提质行动,探索形成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样化学习成长。[1]坚持将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向“45 分钟”要质量,围绕课堂提升效率,是助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的关键一招。潍坊市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校本研究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的指导意见》《全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实施方案》,立足课堂主渠道,实施“五四三”课改策略:即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关注课程、教材、学生、教师四个维度,落实“教—学—评”三位一体化课堂教学要求。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通过入校指导、专家培训、听课调研、优质课堂评选等,积极引导教师们开展“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主题研究实践,落实课程标准,优化教学环节,激发课堂活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打造一批个性特色“好课堂”。建设潍坊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组建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建设线上名优师公益课堂,组织全市名优师,针对3—9 年级的教学内容录制8000 个精讲点拨微课视频,建立线上公益课堂,供全市学生假期自主选择学习使用,有效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

(二)作业刚性减负也要提质增效

为确保区域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落实落地国家“双减”政策,杜绝个别县(市、区)、个别学校教育政绩观仍然存在偏差的问题,潍坊市在系统梳理造成中小学课外负担的可能要素“5 大方面33条”基础上,出台《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九项基本制度》和《作业设计十项原则》《优秀作业十项标准》《作业评改十条策略》“三个十条”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作业内容、总量和布置方式。同时,通过市、县两级督学责任区制度、教育惠民服务制度等综合评价机制,加强科学引导和刚性约束,规范教师教学行为。针对学生、家长反映“双减”集中的问题,梳理出明确教师使用班级微信群、QQ群、钉钉群等互联网群组的“6 可11 不可”事项,规范教师使用互联网群组行为,教育引导教师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依法依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杜绝教师在“班级群”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打印作业、将作业打卡上传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给家长带来不便的问题。为确保教师教学活动不散乱,教学质量不下降,市级教研部门加强指导,统筹各学科教研员力量,组织全市优秀教师,分学段分学科设计科学的、规范的作业范例,建立市级优秀作业资源平台,组织县、市教研部门分层选取优质作业资源,上传至市教育云平台,为全市教师、学生提供优质作业资源。

(三)实施师生发展综合评价

不少学校单纯以教师任教班级学生的分数评价其业绩,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争课时、抢时间、压作业。其实,这不是教师的错,是制度的问题。[2]发挥评价制度的科学调节作用,能更好地引领教师和学生认同和践行“双减”政策。学生评价方面,潍坊市专门制定了《潍坊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规程(试行)》,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指导和事后监管,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初中学校从学生初一入学开始,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三年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成长的足迹,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长。中考录取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综合素质等级高的;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录取。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校课程的有效落实,提供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平台。教师评价管理方面,创新“三定三聘三评”办法,即定编制总量、定岗位总量、定绩效总量,聘工作岗位、聘职称岗位、聘层级岗位,评师德素养、评业绩表现、评专业水平。薪随岗变、优教优酬,充分激发教师落实“双减”的动力。教师育人理念和育人行为逐渐改变,评价学生的视角变了,不再单纯唯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去发现每一名学生成长中的优势;育人群体变了,从班主任单一主体发展为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教师人人都是育人主体。

四、融“双减”精神于家长内在需求

“从30 多年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来看,单靠学校系统来实施是不可能最终完成任务的。”[3]仅2014—2019 年,国家就颁布了近20 项减负政策,说明减负由制度落实走向行为自觉需要着眼长效、久久为功,除去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外,还需转化为家长需求。

(一)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

潍坊市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注重以家风带学风促社风,让“双减”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共建共享的工作。市局成立家庭教育大数据中心,大数据精准分析诊断家长“唯分数”的教育误区;发挥“好家长、好榜样”的作用,出台《潍坊好家长标准》,将落实“双减”作为评选“好家长”的首条标准,通过“言传身教”让家长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致力家校沟通零距离,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的“教育惠民一码通”,使家长关心的“双减”问题能够“码上咨询、马上办理”;建成1471 处“家长接送区”,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教师常态化开展“微家访”,将解决“最关心的”问题融入家长接送孩子的碎片化时间,让家长充分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凝聚起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同时,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变异”等问题,创新常态化督查方式,将全市划分为525 个网格,组建1568 个“网格员+责任督学”巡查队伍,共同参与校外培训机构监督评价工作。

(二)做好高质量课后服务“加法”

“双减”,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要合理高效利用腾出来的时间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做“减法”的同时,潍坊市更注重创新教育服务方式,通过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内容上做“加法”,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经过7 年探索,2020 年率先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两个“全覆盖”。出台《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10 条,细化印发《潍坊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细则》45条,健全课后服务制度体系,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实施“弹性入学+弹性离校”制度,学校可结合实际设置2—3 个课后服务结束时间点,由家长自愿选择,精准服务零障碍。将课后服务时间划分为作业时间、自主(社团)时间、微主题时间、家校交流时间“四个时段”精准化实施,成功打造了具有潍坊特色的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制定《潍坊市课后服务课程设计指导》,与驻潍高校、市科技馆、市博物馆等共同拓展课后服务资源,推动课后服务课程化、多样化、选择化实施。校校坚持“五育”并举,建设“育人课程超市”,全市累计开展课后服务校本课程11 510 门。同时还有825 名校外专长人员、“五老”志愿者走进校园,助力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

猜你喜欢

潍坊市双减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潍坊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