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探析

2023-04-15刘芳君

政工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中华

刘芳君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院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通,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上同频共振,增强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笔者作为专职的原理课教员,结合工作实际,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体会。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内在理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并不是与马克思主义毫无交集的另一种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就是原理课的题中应有之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中来,不仅有助于把原理讲深讲透讲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有助于增强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把原理讲深讲透讲活

原理课教学以思辨性、学理性见长,教学内容相对晦涩、语言风格偏于西化,学员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于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很容易激发学员的情感共鸣;再加上学员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因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容易为学员所理解和接受。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把原理讲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大多蕴于文献典籍之中,其思想内核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内在契合之处。教员可精心选择与原理课教学内容相融通的经典文本,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深度解读,使学员在深层次理解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缜密的思维逻辑和深刻的思想批判,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进一步得到彰显。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案例,把原理讲透。传统的原理课教学多是采用西方故事西方案例。与之相比,传统文化的故事案例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话语表达更加生动。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中国音乐、绘画、瓷器,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到各个地域独特的人文风情,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样的解读更具有中国特色,也能把原理解释得更为清楚透彻。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把原理讲活。传统的原理课教学多是以思政小课堂为主,除了案例、视频辅助之外,可运用的实践教学资源相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的鲜活性和学员的代入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教员可充分利用地方博物馆、文化馆、故居旧址、文化遗迹等实践教学平台开展情境式、体验式教学,让学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增强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

当前,受限于军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不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等现实困境,青年学员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情感不深等问题。原理课程覆盖全体学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既有助于丰富军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又有助于学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进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增强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习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强大文化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融入原理课教学中来,有助于唤醒深藏在学员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引导学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荣誉感,自觉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习主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缘由,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源。教员要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渗透到原理课教学中来,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学员认识和改造世界、引领道德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吸收改造,使其在新的结合中内涵更为丰富,例如党的思想路线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对《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一理念的吸收转化。这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原理课教学中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有助于使学员认识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总体思路

习主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原理课教学重在引导学员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之相对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理应从价值信念层面、知识层面、方法层面三重维度展开。

(一)价值信念层面的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它所塑造的理想人格,总是“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体”“和谐高于冲突”,它总是把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放在首位,把它视为个体存在价值得以确立的依据。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都展现出这种心系国家、胸怀天下的公共情怀与责任担当。

而这种向“公”的人格境界与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为人类求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有着内在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特别是无产阶级、广大劳苦大众的解放和发展;始终探讨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策略和方针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而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习主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等,传递的也都是这种公共性价值信念。

因此,教员要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向“公”的价值信念融入原理课教学中来。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广阔胸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等,引导学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当然,传统文化之“公”与马克思主义之“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较而言,传统文化之“公”是以家为本位,更关注私人领域、个人道德践履;马克思主义之“公”则是社会本位,更关注社会公共领域、人类未来走向。但是在强调个人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方面,它们是有共通之处的。正是这种价值指向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有力地支援原理课教学。

(二)知识层面的融入

结合原理课教学的相关知识点,深入挖掘、甄别和筛选可与之相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员在整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同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具体说来,可在以下几个专题中展开。

一是在“唯物论”专题中,展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宇宙观虽然是在小农背景下产生的,但它将天地自然“拟人化”,给大自然蒙上一层温情诗意的面纱,这对于改变人们仅仅将自然视为研究利用的对象这一错误认识、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在“辩证法”专题中,展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相通之处。例如,阴阳鱼太极图中蕴含着的阴阳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的观点与对立统一规律相通;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度”这一范畴相通;“和而不同”的和谐观正是习主席所倡导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一文明观的思想来源。

三是在“认识论”专题中,展现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强调知行结合、学以致用的践履理性,从孔子的“学而知之”、墨子的“三表法”到朱熹的“格物致知”、心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等,都强调“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身实践为立足点,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加以验证”。

四是在“唯物史观”专题中,展现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异同之处。虽然我国古代“民贵君轻”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君王统治服务的,而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但两者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即都把“富民”“敬民”“爱民”“利民”作为具体方略。

五是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专题中,展现“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异同之处。“大同社会”理想产生于封建社会,当时的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并没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因此,它更多表现为一种古人对至善至美社会的美好向往,带有一定的空想性。而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理想,还是一种革命实践,更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科学而深刻。

(三)方法层面的融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理法”,集中表现为所谓的“实践理性”。它强调道德人格的养成和人生道理的觉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道”或“不知道”的认识论问题,而是一种实践的功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华文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注重从当下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人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出发思考问题、作出判断;反对从预先设定好的规则、理念等形而上的命题出发来推导结论,反对脱离具体实践发表高谈阔论。

而这种“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把对象、现实、感性都“当作实践去理解”的方法论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把握这个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把辩证法也看作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把一切脱离实践的抽象的规律、原则都视为辩证法的反面。总之,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这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根基。

立足于实践的生成本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层面的融通成为可能。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立足“实践”构建了宏大叙事,却对基于实践的个体生命体验给予了足够关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两相结合、优势互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人之道、教化之道、治国之道来具体化、细化原理课教学内容;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空间,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以阐发。如此,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又使得原理课教学更具感染力穿透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总体思路之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要确保融入过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固牢原理主线

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放在核心位置,不能偏离这条主线。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中国传统生产、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中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通过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阐发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在此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具有一种补充的作用。因此,在具体融入过程中,在时间分配、内容占比和形式设置方面,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结构、基本内容教学为主场,切不可喧宾夺主。

(二)尊重文化差异

马克思主义是在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之上,以宗法伦理为本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原理课相关知识点时,既不可过于拔高,将古代思想现代化,把古代不可能产生的现代思想强加到古代思想上去;也不可过于苛求,对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致力于推动两种文明隔空对话,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发展。

(三)注重整体把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员要注重从整体上和宏观上去把握。在融入导向上,不可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整体上坚持批判继承原则和对其中的某些概念、范畴、命题等思想资源进行具体改造,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在内容选择上,不可纠缠于细枝末节、一家之言,而是要精心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教学资源,使学员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融入方式上,不可完全依附于原理课教学内容进行机械解释,而是要融会贯通,尽可能地通过对比分析来展现同一价值理念的古今差异和传承创新之处。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需要在提高融入意识、甄选融入内容、把握融入原则三个方面共同着力,以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当然,“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这一探索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今后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持续深入推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中华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