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针织工艺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4-15程轶

西部皮革 2023年6期
关键词:针织服装工艺

程轶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当下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了针织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得针织产品内涵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新的发展时期,针织行业要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在针织教育方面更加需求对针织工艺与设计等全面掌握的复合型人才[1]。

随着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的奔腾而至,人们要求针织服装的在满足基本穿着需求的同时,更强调其舒适性、功能性、美观性。针织服装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才能够满足人们品质化、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从而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针织产业的变革对针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拥有针织工艺的技术水平,又具备时尚设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针织工艺与设计人才的培养中,纺织类院校凭借自身的工科属性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艺术类院校的针织方面课程虽然奠基于针织工艺,但是侧重时尚设计的理念构成其区别于纺织类院校的特色。基于此,本文主要解决的教学方面问题有四点:一是教学内容上针织工艺与时尚设计的分裂,二是教学方法上课程理论与产业实践的脱节,三是教学环境上欠缺提供技术服务的实验室,四是教学评价上局限于单一的课程作业成绩。

以上四个问题反映了以往针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出现的重工艺而轻设计和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情况,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完善,事实上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针织方向的工艺与设计课程应该运用先进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的融合理念,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让针织工艺与设计课程成为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桥梁,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这也是本课程教学创新成果的主要理念。

1 创新理念

1.1 立足新文科建设的需求,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作为教育部“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呼唤的创新理念。为了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应对日益综合化和复杂化的社会发展问题,新文科建设积极推动现代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引领文科建设水平提升。当下针织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整体性的设计,从单一的内衣、毛衫设计延伸到多元的服装设计乃至其他时尚产品。虽然我常说针织是一根纱线的艺术,但是这根纱线也要在不同的时尚领域玩出多种花样。针织教学不止于纺织技术,而还包括艺术设计。立足新文科建设的需求,针织教学要坚持不懈挖掘新材料、掌握新技术、发现新问题、构建新思维,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形成中国特色的针织教学体系,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高质量设计教育是特色化艺术教育与前沿技术教育的综合,因此针织教学必须坚持艺术与技术的相互赋能,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与技术素养的全面培育。

1.2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把教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要树立“主动适应、主动服务”和“引领创新、促进创新”的观念,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战略。特别是如今从“衣食无忧”到“高品质生活”,体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因此针织教学将课程建设扎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校内教学上依托百年美院的专业背景,以学科交叉的方式探寻针织设计的时尚潮流,在校外实践上结合市场反馈的大众生活需求,形成产学研互动的良性机制,立足于展示平台,并结合重要赛事,带动针织产品的传播与发展。“以赛促学”为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既拓展了学生的前瞻性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现实性应用。

2 创新思路

2.1 课程内容的重构

根据新文科建设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本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使用跨学科的设计。跨学科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学内容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既能够获得广博的知识技能又能够建构创新的设计思维,从而拥有立体多元的知识与能力架构。湖北美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艺术院校,目前有艺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在设计学科的日常学习中就可以引入艺术学的相关专业,比如在针织工艺中就和可以结合国画、版画、水彩甚至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使针织工艺与设计从综合材料到设计语言都能够有更多的可能性。作品的视觉展示与推广又可以结合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优势,进行全媒体多维度的推广与宣传。

当下随着针织行业设计大赛、流行趋势等研发创新工作的不断展开,有力促进了针织产业和产品的时尚化发展,针织教学不能仅限于工艺和技能的训练,还要培养时尚设计的创新思维,关注针织的发展与人、科技、文化、社会的动态关系,由此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此同时,本课程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思政融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体现团队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提升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的职业素质。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

按照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大艺术、超时尚”的教学理念,针织工艺与设计在教学方法上以创新大赛为桥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为了落实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理念,针织教学必须摆脱单一的课堂模式,与产业实践精准对接。其中,“濮院杯”中国针织设计师大赛是最前沿的创新实践平台。濮院是我国的针织重镇,拥有世界级针织时尚产业集群。通过这一专业赛事的工作坊与展会的双重引导,学生不仅能掌握针织产品研发的基本流程,而且明白了原创设计驱动的核心价值,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写作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将创新大赛作品转化为科研成果的新发展模式,以此推动教学科研的齐头并进以及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2.3 教学环境的创设

针织教学离不开实验室这一实训场所。针织专业是集针织面料、针织服装、针织工艺、针织理论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根据服装的合理要求而不是根据生产和技术领域的分工为依据而设置,所以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等特征,涉及到学科的融合和技术的经验,需要配置一定专业的设备来满足教学要求。在湖北美院针织实验室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四个专业技术的功能区域:针织面料实验区、针织服装创作区、手摇横机应用区、电脑横机应用区,用以服务于常规的课程教学和专业的技术研究。当然作为艺术类院校的针织实验室,区别于纺织类院校的针织工作坊,更加注重艺术性、实验性和当代性,与时尚艺术学院的各个专业紧密配合,加强了针织与身体、服装与可穿戴形式的关联性。

2.4 教学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一般采用结果式的评价方式,以课堂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会造成唯成绩论的恶果。研究型教学重过程、重应用、重参与的探究性特质,意味着评价方式由单一式、结果是要向发展性、过程性、全面性转变。针织工艺与设计方面的课程在的教学评价中应改变以往局限于课程成绩的模式,采用“以展验学”的创新思路,包括课程作业展、优秀作品展和其他专业平台的展览等,达到“以展促教、以展促学”的目的,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水平,同时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此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与持续改进,保证教学质量,逐步建立适应针织设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多元评价机制。

3 教学成效与推广价值

3.1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创新创业能力增强

根据国际统计局、中国海关的数据:2021年针织服装3 762家规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 159.31亿元,同比增长9.84%。全年累计生产针织服装141.37亿件,同比增长10.86%,从月度产量数据看,针织服装产量增速均超过纺织服装产量增速,针织服装占服装总产量比重达60.05%,针织服装出口864.72亿美元,占全国服装全年出口额的50.78%。2022年前3季度:全国服装产量中的针织服装占比为62.34%。前3季度:我国累计出口针织服装697.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9%。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针织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针织服装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行业中对针织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加。而在针织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力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随着针织行业设计大赛、流行趋势等研发创新工作的不断展开,有力促进了针织产业和产品的时尚化发展,青年设计师队伍不断壮大,时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同时,随着数字提花技术的不断完善,结构提花、色彩提花、结构+色彩提花等新产品不断涌现,针织产品的花纹越来越多样化,加上具有针织特点的智能技术、3D编织、一体成型、个性定制等优势,均为针织产品的时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中以创新大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针织产业链各环节的具体流程,深化设计内涵,模拟行业实操,重视团队实践创作。

3.2 技艺之间融合发展,推动新文科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迭代,技术会让针织行业越来越高效,而技术的掌握也会较现在更加容易掌握。而艺术性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系长时间的熏陶和系统性的学习才能够提高艺术性,才能够在设计中有更高层次的表达。而美术学院有着对艺术性培养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招生之初就会筛选出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而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从多学科的艺术展览,多门类的艺术活动,再到多层次的系统学习都是在对学生艺术性进行培养。

技术型人才缺乏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艺术型人才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逻辑,这二者都不具备完满的人格和健全的知识[4]。在针织设计方面注重先进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采用功能纤维、高端纤维、前沿纤维等新材料;密切关注纺丝与纺纱的最新技术发展,实现针织产品差别化、组合化、功能化的发展;积极应用生态染色、数码印花、立体印花等新型印染技术,以及保健、安全等功能性高附加值后整理技术,更好地实现针织产品从内衣到外衣,从运动休闲装到正装,从服装、家纺到产业用领域的不断发展。在“后疫情”和“双碳目标”双重推动下,应推针织行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意绿色环保意识的教育。加快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强化生态设计。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红经济等途径加大对绿色产品的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针织工艺与设计作为技艺之间的交叉学科,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技艺的融通优化文科的结构,为其他设计专业做表率。

3.3 以赛促学带动创新,以展验学引领时尚

针织服装设计必须有复合型的能力,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工艺的创新与设计的研发。而目前在众多的服装类大赛中,针织服装的赛事也越来越多,但对学生有长远帮助和提高的赛事不算多。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的“濮院杯”中国针织设计师大赛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学中有计划的让学生从比赛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赛,将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加入到日常教学中后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第四届“濮院杯”中国针织设计师大赛中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生刘怡婧取得了全场银奖的成绩;在第五、六、七届的“濮院杯”中国针织设计师大赛中都有湖北美院学生入围总决赛并获得优秀奖和单项奖。除了赛事促进设计的创新之外,展览与传播形式也同样重要。针织服装作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同时策划后续展览的形式与传播的途径。不仅要学习和锻炼个人作品的展示与传播,更要加强团队协能力。针织工艺与设计的教学成果都会在时尚艺术学院“布空间”中进行展览。只有将学生培养出设计师思维,才能让学生了解设计、掌握设计。

“以赛促学、以展验学”是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展现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能够保持针织人才培养与人民生活需求的高度契合,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养,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4 结语

当下科技高速的发展下艺术院校针织工艺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探索与创新。虽然我们在针织工艺与设计教育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在以后的教育中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引领时尚发展的复合型针织人才。

猜你喜欢

针织服装工艺
让人心碎的服装
优雅针织柔情秋意
会隐身的针织迷彩
针织与纱线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纱线与针织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