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23-04-15魏士程
魏士程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1)
引言
生活垃圾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居民住宅区垃圾、街道清扫垃圾以及商业网点垃圾等。目前,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垃圾分类,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可以起到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作用。但是自从垃圾分类制度推行以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还需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并采取措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1 生活垃圾分类的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品质逐渐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如今我国生活垃圾的产量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根据数据调查结果显示,2021 年同比2020 年生活垃圾产量上浮17.89%,在这种情形下,无疑增加了生活垃圾处理的压力。生活垃圾分类对于降低垃圾处置量,实现对生活环境的保护,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现针对垃圾分类的作用做以下论述。
1.1 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
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等,能够促进对环境的保护。
(1)大气污染
在不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下,所有垃圾堆放在一起容易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气,释放难闻的气味,严重污染周围环境。而进行垃圾分类后,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垃圾混杂的风险,减小有害气体产生的概率。
(2)土地污染
有些生活垃圾埋在土地中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被完全分解,尤其是塑料制品,其降解时间需100年以上,这会严重影响土壤质地,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但进行垃圾分类后,可在垃圾填埋前分拣出有害垃圾,避免土壤由于无法分解垃圾而恶化,同时还能降低土地治理费[1]。
(3)水污染
在不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下,下雨时垃圾经过雨水的冲刷,其中的有害物质会流入江河,造成水污染。垃圾分类实施后,会对有害垃圾进行处理,防止其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1.2 促进生态文明,提高环保意识
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不仅可以起到环境保护作用,还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在未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下,不管是将其进行焚烧处理还是填埋处理,均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会因建设垃圾处理厂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性不良事件。近几年来,由于垃圾处理问题引发的社会性矛盾更是不断增加,例如:广州番禺、北京六里屯、重庆长生桥、南京天井洼以及上海虹桥等地均出现过反对建造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事件。垃圾分类实施后,会将有害垃圾、有毒垃圾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处理,使其不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物质,甚至有的还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焚烧、填埋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损害,也能够降低由于垃圾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生活垃圾已经对城市环境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各大城市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还需按照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将其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此外,虽然城市居民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但其同时也是垃圾污染的制造者[2]。因此为避免对自身所在的环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社区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垃圾分类的作用,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
2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分类基础设施不到位
目前,各大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主要是基于“干湿分类为主、四分类为辅”的原则,各个社区也均按照规定放置了具有干、湿标识的垃圾桶。但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家庭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湿垃圾较多,湿垃圾和干垃圾的产出比例大概在3:1,但社区准备的干、湿垃圾桶大小一致,从而出现湿垃圾桶装不下,将垃圾堆放在外面或直接丢在干垃圾桶中,不仅对社区环境造成污染,还使得干湿垃圾分类形同虚设。除此之外,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如今选择网购的居民越来越多,这也导致快递包装盒越来越多,这些包装盒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属于可回收垃圾,但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并不会将这些纸盒回收变卖。并且由于部分社区仅仅设有干、湿两类垃圾桶,居民只能将这些包装盒放入到干垃圾桶中,导致环保工人不得不进行二次垃圾分拣,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2.2 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缺少系统性和持久性
随着垃圾分类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大部分居民已经产生了垃圾分类的概念[3]。但由于在进行垃圾分类环保宣传工作时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使得人们对于怎样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了解甚少。再加上部分社区垃圾桶标识不够清晰,也使得人们在垃圾分类投放时的自觉性以及执行能力不够。为解决这类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如:电视、报纸、广播、微博、抖音、广告牌等,同时加强事业单位、机关、社区的宣传方法,使之更加具备系统性和持久性。
2.3 垃圾分类的社会参与度较低
垃圾分类社会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了解不够,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人们也能意识到垃圾分类对于环保的重要性,也十分愿意配合开展垃圾分类。但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混合投放”“混合清运”这些理论性概念对于居民来讲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进而导致居民参与度低。大部分居民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概念,因此无法准确区分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一般是通过“能不能卖钱”来区分二者。甚至于拾荒者成了可回收垃圾桶的常客,其将可以“卖钱”的垃圾全部拾走,最终环卫工人在回收垃圾时将全部垃圾倒入垃圾车。这就导致居民认为进行垃圾分类的意义不大,进而失去了将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4]。此外,在垃圾分类处理时会产生大量难闻的气味,处理不慎的情况下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人们虽然支持政府推行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但不能接受在居住周围处理垃圾,使政府在开展垃圾处理项目过程中受到很大阻力。
3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有限
大多数居民主观上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的工作,需要由政府在此项工作中投入资金,对当地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分类的工作依靠当地政府推动,且在治理垃圾上的各项支出均是由政府支出,如:垃圾桶、垃圾袋、垃圾运输车等。进而导致政府资金压力过大,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顾不暇,一些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的维护。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垃圾分类的设施范围必将不断增大,届时就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如果只靠政府资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政府财力不足,影响该工作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3.2 居民主体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监督约束
城市居民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源头,是影响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调查中发现,居民认为自己有必要参与到垃圾分类管理的情况占85.79%,但是在对垃圾分类主要负责人进行选择时,97.69%的居民则认为这项工作理应由社区、物业或者政府相关部门负责[5]。从居民对责任主体的认知上不难看出,居民的主体环保意识薄弱,对自己是社区环境保护的主体缺乏正确的认知,进而使得其对社区和当地政府过分依赖,没有自主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主动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社区尚未配置专门管理垃圾分类的人员,仅有一小部分的社区会安排工作人员在垃圾投放站对居民是否将垃圾分类后投放进行监督,但也没有长期坚持下去,且效果不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想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也会受到负面影响,不再将垃圾分类投放,同时也使得群众对政府是否能解决公共问题失去信心,给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增添阻力。
3.3 非政府组织依赖性较强
虽然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宣传、推广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活动,但却并没有深入地参与到垃圾治理工作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我国大部分非政府组织成立时间相对较晚,再加上刚成立时会遇到诸多问题,对政府部分有很深的依赖性,使得非政府组织在开展社会问题治理时处于辅助的角色,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2)非政府组织管理能力较差,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自身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垃圾分类治理效果。
(3)非政府组织大部分是依靠于政府资金支持、企业以及成功人士赠予,但政府尚未成立用于非政府组织的专项资金,因此非政府组织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缺少固定的办公地址,而且资金供应不足,使得非政府组织无法长时间开展某一项活动,在开展活动时大多情况下只能以宣传教育为主,影响其参与度[6]。
(4)非政府组织属于非盈利性组织,工作人员大多为志愿者,而这些志愿者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使得组织缺乏专业性人才,且人员流动性较大。一部分志愿者走的是形式主义道路,没有利用有效的手段指导居民如何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严重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效率。
4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化对策
4.1 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环保制度,成立专项治理资金
政府在进行公共事物管理工作过程中,不仅要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还要投入一部分的人力进行监督管理。这种全部包揽的工作方式不但会影响到治理成效,还会提高治理成本,给政府财政方面带来较大压力,而且政府尚未设置有关垃圾分类治理的专项资金,这也导致很多治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受到阻力。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环保制度。
(1)政府可以出台科学合理的垃圾收费规定,虽然我国各大城市一直实行垃圾收费制度,但是大多数垃圾管理费是包含在物业费内,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根据每户的垃圾产出量征收,因此社区对居民垃圾分类的引导行为没能产生实质性影响。根据关于垃圾收费的随访调查发现,有70.23%的居民愿意为家庭产出的生活垃圾承担垃圾分类治理费用,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是愿意在治理垃圾方面支出一部分费用的[7]。在实际开展垃圾治理工作中向居民收取费用不仅能够对居民起到督促作用,减轻环保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还能够为政府缓解财政压力。
(2)政府可以成立有关垃圾分类治理的专项资金。在开展社区垃圾治理工作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鼓励优秀的企业以及个人捐赠,进而成立垃圾分类治理专项资金。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需要对这笔资金予以充分的重视,例如对专项资金管理、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审计工作要严格。除此之外,政府需要对这笔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采取公开、透明化的制度,积极邀请各方媒体以及社会人士监督,严禁出现滥用资金和贪污腐败的情况,保证垃圾分类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给城市创造出干净、整洁的环境。
4.2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强化群众环保意识
近几年,全国各地越来越注重垃圾分类工作,并进行了定点城市垃圾分类治理的尝试,不少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各个社区更是成为主要的宣传力量,但是推广和宣传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因此,非政府组织应该在宣传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探索新的途径,以便更好地向社区群众宣传。
(1)传播对象要多样化。非政府组织应主动招募来自各界的环保人士,并与家庭、学校、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方主体联合进行宣传推广活动,加强城市居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拓宽宣传渠道、增强社会参与度,补充社区工作人员的不足,协助及鼓励城市居民建立正确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2)要注重宣传的内容。根据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只是在宣传环保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没有特别重视如何有效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居民的参与热情较低。因此,非政府组织应该注重宣传内容,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城市居民能够从法律层面了解自身在垃圾分类治理中的职责和义务,推广常见生活垃圾的属性和分类方法,使城市居民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要怎样做好垃圾分类,从而强化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8]。
(3)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广告进行宣传。目前在社区宣传中,仍然是以传统宣传形式为主,比如:上门或在社区发放宣传资料、在社区宣传点张贴公告、通过报刊、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网络已经彻底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手机、电脑等成为人们使用最频繁的工具,因此社区工作者可以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利用微信群、短视频、网站等方法发布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内容。此外,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逐渐开始建设垃圾分类展览馆,社区可组织居民一起去参观展览,以最形象、最易懂的方式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增强居民环保意识。
4.3 强化社区居民主体参与,带动社区多元
在推进垃圾分类管理的进程中,非政府组织应当主动将各种不同的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加强各方联动,共同推进垃圾分类治理,提高我国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治理的效率。
(1)要加强与社区和居民的合作。非政府组织应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联络,配合社区进行一系列的垃圾分类宣传,及时倾听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并将遇到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加强对垃圾分类的推广效果。另外,非政府组织应该在本地区定期举办推广垃圾分类的相关活动,发掘出有潜力的居民志愿者,并引导其对附近的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引导与监管[9]。
(2)要将环保企业和学校资源结合起来。环保企业拥有大量的创新资源,可以为社区提供诸多的智能分拣和循环利用的基础设施,进而为城市生活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另外,学校可以在提升居民对生活垃圾认识方面发挥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组成一支宣传和督导小队,在开展垃圾分类投放活动过程中,带动整个家庭参与到社区垃圾治理工作中。
(3)为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建立起沟通的纽带。在社区垃圾的分类治理中,政府对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管制力度需要降低,应该建立起一种新的合作模式。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各方治理主体的意见,并将这些观点及时上报到相关政府部门,为政府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使政府、居民以及其它机构互动协作。
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分类的成本,将垃圾转变为有效资源再次利用,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但目前我国城市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时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分类的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缺少系统性和持久性,以及垃圾分类的社会参与度较低等。还需要非政府组织和社区通过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成立专项治理资金,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强化群众环保意识,以及强化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减少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加强对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