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3-04-15崔涛
崔涛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自2013年提出后,至今已有9年的发展历程,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打造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离不开特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民俗体育文化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生动体现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外延宽广,具有广泛参与度,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提高中国软实力的独特载体。因此,不断扩大民俗体育产业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推进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民俗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草根、亲民是人民群众节庆、岁时文化的代表,喜庆的秧歌、摇曳的风筝、雄壮的龙狮,无不体现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映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与习俗。依托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相关产业,推进其国际化发展:一是可以培育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构建竞赛表演产业、健身休闲产业、用品加工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等多种业态,综合的业态、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市场,可以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能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搭建平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新传播路径是关键”[4],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可以作为优良平台,走出国门,利用自身草根、亲民的个性,融入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2 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路径
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提高国际影响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走出去”“融进去”的过程,归根到底是国际社会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认同、融合、践行的过程。“古丝绸之路是一条‘超级通道’,它在东西方之间传递着文化、思想、观念、工艺、宗教、艺术、体育等,而不只是贸易的商品……是古代中国要求打开国门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愿望的物化反映[5]。”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仍处于成长阶段,必须因地制宜,兼容并蓄,提升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对外融合度,并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逐步提高产业国际影响力,通过打造更优平台加快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进程。
2.1 因地制宜,兼容并蓄,提升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对外融合度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精髓,在国际文化舆论环境中倡导世界多元文化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辅相成[6]。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起步于自身建设,而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国际社会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各文明中心既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又是相互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的”[7],“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更应重视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惯例,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积极吸收和包容多元文化,提高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对外融合度。
自汉唐以来,体育就是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交流日益增多,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华文化落地慢、生根难的问题凸显出来。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核是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关键点就在于大众对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可,所以针对因认知差异而造成的隔阂,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理环境等,精准构建,分类施策,精准投放,合理规划推广政策、推广方式、推广载体、项目内容、产业业态、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内容,引领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兼容并蓄,积极吸收和包容多元文化,同时应遵循国际惯例,遵守输出地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行业标准等,推动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向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兼容并蓄“不但不妨碍统一,倒正是为进一步统一创造条件”[8],所以要从因地制宜,兼容并蓄出发,进一步打造中国标准,中国模式。
2.2 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自身建设,提升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
经过70 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国际的影响力、竞争力乃至贡献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亦没能很好地体现数千年积淀的丰厚中华文化资源[9]。虽然“民俗体育作为民族文化,凝结着历史”[10],但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逐渐被西方体育文化挤占,认同感逐渐降低。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所以需要不断加强民俗体育文化自身建设,丰富内涵、创新手段、鲜活形式,并不断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丰富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文化内涵是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1],我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灿烂文化。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余年来,通过不断借鉴与创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厚实的传统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活水”,是民俗体育文化营养的源泉。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应优先选取能够代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反映国家精神风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内容,厚实底蕴,不断创新,练好内功,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应充分提升民俗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变我国“主动输出”为他国“主动引入”,使我国民俗体育文化被世界各国主动引入。
其次,创新民俗体育文化的表现手段和形式。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提升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如何让“中国声音”成为“最有故事的声音”、如何使“中国故事”成为“最有声音的故事”,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向世界,除需要丰富的内容外,还需要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创建多层次竞赛表演体系,以民俗体育竞赛和表演带动产业的对外交流。加大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将民俗体育文化结合创意,物化为产品,如实物、动漫、影视剧等,赋予民俗体育文化鲜活的灵魂。创建多元业态形式,注重“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其他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借助现代化表现手段,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现代化水平,扩大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2.3 打造平台,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融进去
文化外交表现为主权国家有针对性地对外展示、传播自身的文明成果和发展理念,属于一种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已经成为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以及建立信任、建立友谊的重要方式[12]。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在文化交流时,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互动过程,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归根到底是一个民俗体育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交融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既需要丰富的内容,也需要专门的交流平台和组织机构。
首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治理体系。对外交流的背后无不有政府的强力支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再到古丝绸之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历朝历代政府支持的结果。国外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如法国的“国家扶持,加大公共投资”战略及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等。此外,民俗体育文化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与民间习俗、岁时节庆紧密相连,是体现在生活中的体育,亦是体现在体育中的生活,是十分接地气的“草根文化”。从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本身来看,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民间组织间的交流是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形式。因此,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对外合作,应在政府的主导下,统筹社会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对外交流活动,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绝不是单个政府部门就能够轻易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应注重职能的转变,重视主导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发挥协调之功能。一方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和保障,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营造适宜环境;另一方面,统筹社会力量,培育完善市场机制,扩充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渠道,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治理机构的构建,还应在保“质”的基础上扩“量”,向主体多元、门类充实、体系完整、治理高效的方向发展,形成“量”与“质”平衡发展的态势。此外,政府要十分注重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吸收和利用国际企业、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非盈利组织,打造“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共同体”,加快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步伐。
其次,打造平台,助力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平台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市场或行业组织形式,其功能是不同用户群体创造和交换价值的界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平台战略并有效促进了创新绩效。按照市值排序在世界最大的企业中至少有的企业超过一半的收益来自于平台市场”[13],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发展模式,如那达慕大会、潍坊风筝节等,但就整个产业而言,仍存在着规模小、影响力偏低、与关联产业领域契合度不高、不能很好地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间的矛盾等现实问题。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魂”有“体”,“魂”是内容部分,“体”就是内容的载体、物质等产业平台部分,既要“‘凝神’,又要‘强体’,没有强大的实体,‘魂’就无所依附”[14]。各级各类特色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翅膀,助力产业腾飞。
从理念上,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创新发展,充分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源的效益,统筹政府、市场、企业、各类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开放共享的产业发展平台。注重多类型平台的建设,如投融资平台、人力资源平台、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研发设计平台、孵化平台、生产加工平台、国际交流平台等,从多角度多层级助力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建立健全平台反馈监管机制,尊重市场,善于多渠道获取反馈信息,运用科学手段构建评价体系,对平台进行动态绩效评价与管理。深入产业内部,切实了解需求,提高平台服务的精准性。增强产业服务平台的契合度,与其他领域无缝对接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不断与国际平台融合,提高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2.4 构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的培养关乎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涵盖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文创产品加工制造、教育培训、传媒信息等领域,产业国际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如管理人才、生产经营人才、技能人才、推广人才等。随着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各个层次的人才缺口逐步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能够胜任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融进去”这一历史任务的人才的需求更为短缺。因此,必须乘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春风,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以国际视野,更新理念,构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培养理念。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历史命题。人才培养的目的、任务、内容是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和产业需求制约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一定要注重党的全面领导,从产业需要出发,合理规划培训目的、任务、内容,以德为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内容体系,注重融合发展,注重共建共享,拓宽产业人才的国际视野,促进产业人才的全面性、外向型发展。
其次,培养体系。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产业迈向中高端,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实现与升华[15]。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体现产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有才可用,人尽其用的局面,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应拓展国际视野,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适应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同时,还应培育多元培养主体,学校、社会、机构共同发力,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建立开放的培养体系,改变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书本传授、口传心授等传统做法,探索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推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满足应用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将多元元素融合到培养内容中,在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培养体系构建中,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对社会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进行了大力改革,探索出“民俗体育+社会服务+产业管理”的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构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综合运用总结性评价手段、过程性评价手段、诊断性评价手段,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培养体系的发展定向。
3 结语
特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有效路径。我国民俗体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活化石。打造民俗体育特色文化产业,不断推陈出新,通过产业自身现代化的发展以及融合度的提升,立足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借助国内外优质平台,促进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声音的传播、中国形象的展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