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失之境

2023-04-15陈保侯湖北省武穴中学语文教师

十几岁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失楚王胸怀

文/陈保侯(湖北省武穴中学语文教师)

万物皆有得失。面对得与失,有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有人保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亦有人认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面对得失的姿态,体现一个人的格局与担当。

让我们与湖北省武穴中学的陈保侯老师一起,探讨面对得失时的格局与胸怀。

材料传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

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想沿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字数不少于800 字。

材料分析

“历史故事+传统文化+二元思辨”,是这则作文材料的类型。

作文材料出自《吕氏春秋》所记的“楚王失弓”的故事。围绕“失弓”,可从材料内容中概括出三个人物与三句话:

楚王: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孔子: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失之,得之。

通过抓共性、得关联、扣主题,可得出本材料的话题为:“失之,得之”。

从“失弓”这一事情本身出发,围绕“失之,得之”,楚王、孔子、老子的应对与境界是不一样的,呈现逐层递进的关联:楚王是楚国之君,视角限于楚国子民;孔子的视角由“楚人”上升到“人”,超越了国界;老子则通过审视宇宙万物、人与自然,更拔高了层次,体现了“失之,得之”的思辨。

写作导引

在材料立意的过程中,需体现以下思维过程:

1.理解话题内涵。由楚王一弓之“得与失”,拓展联想到其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得与失”的内核可以理解为世俗观念中的“名利、权势、成就”等。

2.领会命题人的观点。此材料不能泛谈“得与失”,因为材料对得失观已有定论:楚王、孔子和老子都认同“失之,得之”。简单地说,失去也是一种得到,个人的“失去”,恰是他人的“得到”。以个人之失,成就他人之得,这就是基本的得失观。

3.找到作文立意的切入口。作文材料为什么给出三个人的不同话语,暗示意味明显。三个人的境界越来越广,格局越来越大,从一个国家到整个人类社会,再到人与自然,“失之,得之”的道理逐渐具备了普世性。

立意参考

看淡个人得失,兼怀天下众生。

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

得失是辩证的,在失中得,以小我成就大我,人生的最高价值当在奉献中实现。

易犯错误

1.脱离材料语境,泛谈“得与失”;

2.无视辩证关系,片面截取材料一小部分内容,不言其他,狭隘审题,片面立意;

3.围绕“失之,得之”,思考肤浅,做表面文章,论述缺乏深度。

如何把材料中的概念“化虚为实”,联想、对接到生活与社会,是思维拓展的关键,也是文章升华的看点。行文时,通过思考人生中的得与失,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也是在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好开头

楚王失弓,老子曰:“失之,得之。”老子之言,片言只语却鞭辟入里。宇宙万物无穷,人之于此,不过是沧海一粟,如蜉蝣寄于天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人未据一物,大可不必得而自傲,失而自憾。失之,得之;得之,亦失之。

胡凯洁(湖北省随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好结尾

人的一生是万里江河,来往无数过客,纵有种种失去,“归根结底,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这何尝不是一种得?我们诚应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则一切随风而逝的必将随风而归。

胡凯洁(湖北省随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猜你喜欢

人失楚王胸怀
慰老年诗友
胸怀军旅梦
楚王失弓新编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楚王招贤
楚王围宋(下)
天道
天 道
坦荡胸怀 将才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