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技术规范

2023-04-14庄春章安康纪力董玉兵李传哲李卫红董青君陈川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浮床秧盘内径

庄春 章安康 纪力 董玉兵 李传哲 李卫红 董青君 陈川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淮安 223001)

相比于传统的水稻栽培方式,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方式具有高产、稳产、高效等优势[1],对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美丽新农村建设、维护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而育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出高素质、高标准的机插秧苗,对充分发挥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栽培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研究与应用先进适用的育秧技术一直备受重视,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技术即是在此背景下研究所得。

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技术,是利用沟、渠、池塘、河流、湖泊等自然浅水体,借助育秧浮床,将载有机插水稻幼苗的育秧盘浮于水面进行育秧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优势明显,例如,该技术可在节省秧田的同时,免除秧田耕整之劳及育秧管水之烦,并借浮力牵引,解决搬秧运秧之难[4],具有省工节本的优点;在水稻秧苗生长期间水气协调,养分供应均匀,可获得优质壮苗(表现为秧苗根系发达,盘根效果好,秧苗长势整齐、病害少、素质高[5-7]);育秧土或基质等育秧介质与水直接接触,实现了机插育秧自动供水,并利用符合特定技术要求的育秧介质及配套的技术措施来保护水体,降低了漂浮育秧的水环境安全风险,甚至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因此,在我国水网密布的稻区,该技术是一项既便利又值得大力推广的机插水稻育秧新技术[8-9]。为促进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笔者拟定了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技术规范,现将该技术规范介绍如下,以期促进该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我国稻麦轮作、稻油轮作的单季稻区,南方双季稻区可在控制早稻育秧低温危害、晚稻育秧高温危害的情况下参照使用。

2 秧苗质量要求

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的秧苗质量要求为:秧龄为18~25 d,叶龄为3.1~4.5 叶,秧苗高度为13~25 cm,根条数≥10 条/株,假茎基宽常规稻≥2.0 mm、杂交粳稻≥2.2 mm、杂交籼稻≥2.3 mm,地上部百株干质量常规稻≥2.0 g、杂交粳稻≥2.2 g、杂交籼稻≥2.4 g。

3 水体要求

3.1 水质要求

漂浮育秧水体的水质限量控制指标应符合G B 5084 的相关规定。

3.2 水体面积要求

要求有足够浮床漂浮的水面,且用于漂浮育秧的水体的水位相对稳定,在最低水位时,也有足够浮床漂浮的水面(或在水位下降时,有自动补水的水源),从而确保浮床不搁浅,且不会影响后期浮床靠岸取秧。

3.3 水体光照要求

放置漂浮育秧浮床的水面要求光照充足,要求在9:00、12:00、15:00 时,实地目测均不会有阳光透过率低于70%的树荫及建筑物的阴影遮挡阳光。

3.4 水流状态要求

漂浮育秧的水体优选静水,其次是缓流水体,不应使用流速超过1 m/s 的水体。

3.5 水体位置及通行要求

在满足2.1、2.2、2.3、2.4 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离大田相对近、取秧方便、交通便利的水体。不应使用航道进行漂浮育秧,若选用湖泊育秧,应选择背风的浅水湖湾,并尽量避开开阔且水深超过1 m 的湖面。

4 播前准备

4.1 育秧介质准备及质量要求

为达到对水环境安全和培育出标准化机插壮苗的目的,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技术的育秧介质一般使用机插漂浮育秧专用草木灰育秧基质或营养土,不宜使用常规有机育苗基质。同时,应根据计划育秧总盘数,按每1 000 个内径为58 cm×28 cm 的毯苗秧盘需4.5 m3、每1 000 个内径为58 cm×28 cm 的钵体毯苗秧盘需4 m3、每1 000 个内径为58 cm×23 cm 的毯苗秧盘需3.75 m3、每1 000个内径为58 cm×23 cm 的钵体毯苗育秧盘需3.5 m3,备足育秧介质。

4.1.1 草木灰育秧基质

草木灰育秧基质的质量要求为:目测各组分混合均匀,无大小在3 mm 以上的砖石、玻璃、铁块等杂物;通过手抓法测定,手感疏松有流动性,无硬团块;主要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的相关要求;秧苗出苗率要求不低于90%(参照NY/T 2118-2012 的相关方法进行测定)。

表1 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草木灰育苗基质的主要理化指标要求

4.1.2 营养土

营养土应采用过筛细土与育秧绿(苗床调理剂Ⅰ型)于临落谷前5 d 之内按150∶1~200∶1 的比例现配现用,配置时应充分拌匀,配置后的营养土主要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 的相关要求。

表2 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营养土的主要理化指标要求

4.2 种子准备及质量要求

按照NY/T 1534-2019 中第5 章的相关规定进行种子准备。

4.3 浮床准备及质量要求

4.3.1 浮床材料选择

宜选择珍珠棉(低密度高压聚乙烯物理发泡)作为浮床材料,且为满足入水深度要求,当育秧介质为草木灰育秧基质时,宜选用厚度为(20±2)mm 的珍珠棉,当育秧介质为营养土时,宜选用厚度为(23±2)mm 的珍珠棉。同时,浮床宽度根据水体宽度而定,一般宽度为(120±2)cm(在支渠、毛渠、田头沟等取直宽度小于1.2 m的窄水面进行漂浮育秧时,浮床宽度可为(90±2)cm 或(60±5)cm,但宽度为(90±2)cm 的浮床一般仅适用于内径为58 cm×28 cm 的秧盘两横一纵铺放使用)。

4.3.2 浮床浮力要求

浮床浮力以秧盘内育秧介质吸透水后,浮床刚好被压入水面,目测秧盘内育秧介质下底面略低于水面1~2 mm、刚好接触到水为最佳。容许浮床浮力变小,但最小也应保障育秧介质上表面高于水面5 mm 以上。

4.3.3 浮床材料总长

浮床材料总长按浮床宽度、计划育秧总盘数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L=f×d×N÷k,其中,L为浮床材料总长度,单位为m;f为缩放系数,当浮床材料浮力可能不足、需加宽盘间距使浮床材料总长增加时,根据需要取值1.0~1.2;d为秧盘宽度,内径为58 cm×28 cm 的秧盘取值0.25、内径为58 cm×28 cm 的秧盘取值0.30,单位为m/盘;N为育秧总盘数,单位为盘;k为摆盘方式调整值,当浮床宽度为(120±5)cm、双盘横向对放时,取值2,当浮床宽度为(90±2)cm、使用内径为58 cm×28 cm 的秧盘两横一纵摆盘时,取值1.5,当浮床宽度为(60±5)cm 时,取值1。值得注意的是,当使用多卷材料时,每卷长度除以盘宽的整数商后的余数长度不计入浮床材料总长。

4.4 秧盘准备及质量要求

4.4.1 秧盘质量要求

机插水稻清洁漂浮育秧应使用硬盘育秧,其中毯苗育秧的硬盘质量应符合NY/T 1534-2019 中6.1.1的相关要求,钵体毯苗育秧的硬盘质量应符合NY/T 2674 的相关要求。

4.4.2 秧盘准备

选用无破损、无变行、盘面清洁的秧盘,常规粳稻可准备内径为58 cm×28 cm 的硬盘375~495只/hm2或内径为58 cm×23 cm 的硬盘525~675只/hm2,杂交籼稻可准备内径为58 cm×28 cm的硬盘270~330 只/hm2,杂交粳稻可准备内径为58 cm×28 cm 的硬盘300~375 只/hm2。

4.5 播种机械准备及质量要求

播种机械要求具备连续送盘、铺土、喷水、播种、盖土等功能。具体质量要求为:在设定的不同播种量范围内,要求播种均匀度合格率≥95%(按NY/T 1635-2008 中4.8.6 的相关方法进行测定);在铺土厚度为2 cm 左右、盖土厚度为0.5 cm 左右时,要求床土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1 0 % (按N Y / T 1635-2008 中4.8.7 的相关方法进行测定);要求喷水量稳定性变异系数≤10%(按NY/T 1635-2008中4.8.8 的相关方法进行测定)。

5 播种育秧

5.1 播种期

根据当地水稻抽穗扬花的具体时间,在确保水稻安全齐穗的前提下,根据移栽期、大田让茬时间、大田耕整与沉实时间、插秧作业能力等,按照秧龄为18~25 d,向前倒推播种时间。若播种量大或种植水稻品种较多,应分批次进行播种,并做好标记。

5.2 播种量

按照NY/T 3838-2021 中4.5.2 的相关方法确定适宜播种量。

5.3 播 种

采用符合3.5 要求的播种机械,依次进行喂盘、铺放育秧介质、喷水、播种、覆盖育秧介质等操作,且播种后进行叠盘。在播种时,要求育秧介质铺放均匀,铺放厚度控制在(18±2)mm,播种后育秧介质覆盖厚度控制在(4±2)mm,育秧介质总厚度控制在(23±2)mm。

5.4 叠盘暗化出苗

按照NY/T 3838-2021 中4.6.2.5 的相关方法进行叠盘暗化出苗,有条件的育秧单位,可按照NY/T 3245-2018 中第8 章的相关方法进行操作。

5.5 浮床摆盘

5.5.1 浮床摆盘时间

在暗化出苗齐苗后、土面芽长达0.5 cm 以上时,即可将暗化出苗的秧盘摆放到浮床上。摆盘时,若遇暗化出苗因温差导致上下秧盘的出苗速度不一致,应进行分批摆盘,即先将齐苗的秧盘进行漂浮摆盘,未齐苗的秧盘推迟到齐苗后再进行漂浮摆盘。

5.5.2 摆盘方式

摆盘时,先将浮床一端放到水面上,然后在此端顺次向后摆放秧盘,摆放时应稍用力下压秧盘,使盘内育秧介质吸入水分,确保盘内育秧介质与水接触,边摆边向前推送浮床,直至浮床尾端摆满为止,即可轮换下一张浮床。同时,应根据浮床宽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摆盘方式,具体为:对于宽度为120 cm左右的浮床,宜采用秧盘短边对齐的摆盘方式;对于宽度为90 cm 左右的浮床,宜采用秧盘两横一纵交错放置的摆盘方式,并使横纵秧盘的入水深度保持一致;对于宽度为60 cm 左右的浮床,宜采用秧盘单盘单排居中横放的摆盘方式。

5.5.3 入水深度控制与调整

摆盘后最理想的入水深度是当盘内育秧介质吸足水时,育秧介质下表面与水面接近齐平并与水接触,育秧介质上表面距离水面在1.5 cm以上。摆盘时,若发现育秧介质吸足水后,浮床未没入水面,育秧介质下底面仍高于水面,则表示浮床浮力过大,应在秧盘内增加一些育秧介质,或适当裁切浮床,以减少浮力,直至育秧介质与水接触;若发现秧盘在育秧介质吸透水后入水过深,育秧介质上表面高出水面不足5 mm,则应增大秧盘间沿浮床纵向方向上的距离,使育秧介质上表面高出水面5 mm 以上。

5.6 浮床定位

摆好秧盘的浮床,可用绳索牵引或用长竿推动,将浮床送到水体适宜位置,然后在岸边用绳索牵拉栓系或在水中插桩,以将浮床固定在一定位置。

6 苗期管理

6.1 安全防护

在育秧期间,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具体为:对于缓流水体,宜在浮床漂浮位置上游设置栅栏,预防上游大团漂浮物随水流动挤翻、挤乱浮床;在开阔水面进行育秧的,遇暴风雨天气,易因大浪将部分浮床挤压到一起,甚至会造成秧盘落水,应及时检查,发现浮床挤压在一起,要及时拉开,并将落水秧盘捞起复位;在浮床摆盘后,应注意防范大型水鸟及鹅鸭等水禽践踏浮床,造成损失。

6.2 育秧介质温度管理

应加强对秧盘内育秧介质上表层的温度监测与管理,特别是在漂浮摆盘后至秧苗2.5叶之前,若遇30 ℃以上高温的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应密切注意监测秧盘内育秧介质的上表层温度,若发现温度达到40 ℃时,宜果断采取措施进行降温(如进行下压换水,抽水底低温水冲浇秧盘,对浮床进行遮阳等),严格控制温度在42 ℃以下,以防高温烫苗。

6.3 病虫害防治

在育秧期间,注意防治恶苗病、苗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宜在播种前采用药剂浸种或药剂拌种(芽)进行预防,且应选用低毒(尤其是对鱼虾及贝类低毒)、高效、符合GB/T 8321 相关规定的药剂。此外,稻飞虱可通过架设防虫网或诱虫灯进行诱杀。

7 机插前处理与浮床收集

7.1 取秧沥水降湿

当秧苗叶龄达3.1~4.5 叶时,牵引或推送浮床到取秧口,将秧苗连同秧盘一起取上岸,稍加沥水后送到待插大田,单层散开排放在田头地面或田埂,以进一步降低育秧介质的含水量。当营养土含水量降低到30%以下、草木灰育秧基质含水量降低到60%以下时,即可进行机插。

7.2 带肥带药机插

在机插前,每秧盘撒施硫酸铵或磷酸一铵8~10 g,并喷施杀虫杀菌剂,做到带肥带药机插。

7.3 浮床收集

在取秧的同时,清除浮床上残留的育秧介质或其他杂物,然后将浮床取上岸,稍加晾晒,收藏备以后使用。一般浮床可重复使用3~4 年,到期后,应在其清理晾晒后进行废弃物回收处置,不能随意丢弃。

8 档案记录

在育秧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档案记录工作,记录育秧介质的类型、质量状况、用量,水稻品种名称和种子质量、数量、处理方法,水体水质与自然条件状况,浮床材料规格与数量,播种时间与播种量,暗化与水面摆盘时间,育秧期间主要管理措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秧苗素质,取秧时间,机插前处理方式,秧苗去向,漂浮材料使用年限,报废漂浮材料处理等,且要求相关档案记录保存2 年以上。

猜你喜欢

浮床秧盘内径
浅谈生物浮床技术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一种插秧机钵育秧盘的低成本3D打印技术研究
浮床植物在水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秸秆秧盘育苗效果研究
水稻秧盘形变测度方法与等级评价研究
水稻秧盘高速播种配套技术的发展与分析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