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遗迹

2023-04-14王梅弘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紫禁城莫高窟敦煌

肖 中 王梅弘

(北京中学)

自古以来,世界各民族对自己国家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亘古不变的,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世代的坚持和传承,才能够源远流长、留存至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维护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不断地传承、发展与升华中,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和滋养,让中华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当今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北京中学是一所致力于办成一所具有北京风格、中国气质与世界胸怀的现代学校,并逐步发展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名校。学校设立“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践行“和而不同、乐在其中”的校风,以“享幸福人生,做中华栋梁”为培养目标,以“仁、智、勇、乐”为培养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鼓励学生成长为一个“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乐者不疲”的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有根的人、能自主发展的人和会创造的人。为培养有根的人,学校开设了以“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为主题的京内、外阅历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每一个学生。

为让学生对文化传承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本期由北京中学肖中、王梅弘两位老师用“文明遗迹”专题,通过阅读提示、选文、问题探究和知识窗等板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历史、浸润文化,对文化传承有更真切的感受。

肖 中:北京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高中语文省级学科带头人

王梅弘:北京中学高级教师

文明遗迹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各族人民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璀璨的传统文化,也留下让后世骄傲的文明遗迹,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和古希腊神庙等。作为拥有5 000多年的文明古国,中国也有不胜枚举的文明遗迹,如三星堆遗址、海昏侯墓、长城、乐山大佛等。古代文明遗迹是古代文化的体现,能够从各个角度提供极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它们也是人文景观,值得现代人观赏品评。说到文明遗迹,我们不能不关注到作为古代建筑群的故宫和融古代建筑、艺术、宗教于一体的敦煌莫高窟。近年来,这两处文明遗迹因单霁翔和樊锦诗两位院长的突出贡献而吸引了大众更多的目光。

北京中学“中华文化寻根之旅”阅历课程中,就有以敦煌莫高窟为中心的“陇西行”和以故宫为中心的“行走北京中轴线”两条文化寻根路线,让学生在行走中寻找文明之根,厚植中国传统文化之魂,做一个有根的人。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宫和莫高窟,肖中、王梅弘两位老师特别选了祝勇的《〈故宫六百年〉自序》和徐可的《大敦煌》两篇文章,通过阅读提示和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我们走进古代建筑和文化艺术的代表——故宫与莫高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文明遗迹。

《故宫六百年》自序

【阅读提示】

在人类文明史上,紫禁城是一座神奇的场域,它以一个可测的空间容纳了太多不可测的事物。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这座气势恢弘的建筑,刚刚度过十个甲子,打开《故宫六百年》,它向人们娓娓道来:紫禁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也是人群的城,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阅读本篇文章,你会同作者一样,在面对紫禁城时“心惊胆战”吗?透过紫禁城的宏大复杂,你能否捕捉到它的象征符号,给它下一个真正的定义?在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动中,紫禁城与其他“古物”有何不同?

面对紫禁城,我总会涌起一种言说的冲动。宏伟的事物总是让我们心潮澎湃,无论自然的,还是人工的。但紫禁城又太庞大,一个人的生命丢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我必须穿越层层叠叠的史料,才有可能把它找回来。

在紫禁城,生命的参照系太大,一个人置身其中,就像宫殿里的一粒沙,不值一提。即使乾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坐拥中国历史上第二大帝国(版图仅次于元朝),在这深宫,依然会感到茫然无措。一个人,对空间的需求不是无限的。巨大的空间,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不是便利,而是困难。清朝乾隆皇帝,在紫禁城里一再大兴土木,是紫禁城建筑史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最爱的,还是八平方米的三希堂。他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伟的宁寿宫,但他退休后还是住在养心殿,挨着他的三希堂。

所以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以至于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后,每当我面对她,依然会感到心惊胆战。这些建筑气势壮阔、复杂深邃。在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看来,对复杂与宏大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阶段,以至于“现存的人类文化遗产都是复杂的”,而不是简约、低调的。因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阶段,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

伟大的建筑都有实用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超越实用性的。就像埃菲尔铁塔,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建造它的时候,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几十年后,剧情却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埃菲尔铁塔不仅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成了巴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它每年的游客量比卢浮宫还多。与卢浮宫比起来,埃菲尔铁塔无疑是一座空洞的纪念碑,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它有高度,有其他建筑无法企及的体量,仅凭这些,就使它成为一个符号,笼罩在巴黎的头上,挥之不去。就像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过它不近人情的宏大来实现的。

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连表达都是困难的。这让我的心底生起来的那股言说的冲动,每次都铩羽而归。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我们常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讲起。其实“二十四史”有头,也有尾,但紫禁城没有。紫禁城里收藏的古物远达新石器时代,甚至比新石器时代还要早,像《红楼梦》里写的,“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紫禁城里收藏过一部“二十四史”,那是《四库全书》中史部的一部分,而三万多卷的《四库全书》,又只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站在紫禁城巨大的广场上,望着飞檐上面青蓝的天空,我总是在想,紫禁城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紫禁城是那么神奇的一个场域,是现实空间,却又带有神异色彩。它更像是一只魔盒、一座迷宫,或者命运交叉的城堡。因为它的内部,人影幢幢,魑魅交叠,有多少故事,在这个空间里发酵、交织、转向。紫禁城是不可测的——它的建筑空间是可测的,建筑学家早已完成了对它的测绘。它的神秘性却是不可测的,用深不可测、风云莫测来形容它,在我眼中都比用具体的数字描述它更贴切。它用一个可测的空间,容纳了太多不可测的事物,或许,这才是对紫禁城的真正定义。

从建筑形态来说,这座城里,宫殿楼台、亭阁轩馆、庭院街道一应俱全。因此,它具有一座城应有的物质形态。在这个物质空间里,也容纳着各色人等,包括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教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等,他们在各种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纵连横,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在我看来,紫禁城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是一个生命体,犹如一株老树,自种子落地那一刻起,它就没有停止过生长。帝制终结了,但紫禁城没有死,而且永远不会死。2018年初秋时节拍摄《上新了·故宫》,我在早上六点到达太和殿,若“穿越”回几百年前,这正是大朝会的时间,但此时的太和殿前,不见排列成行的品级山(供官员们在广场列队的标志物),也不见铜龟、铜鹤在腹中升起的袅袅的线香,只有摄像机、轨道和摇臂在无声地运动,只有我们几人的谈话声,在空阔的广场上回荡。七点半,太和殿广场上的几扇大门打开,先是各宫殿的值班员排着进来,紧接着是上班的故宫员工纷纷骑自行车从广场前经过,有的还在太和殿台基下停下来,看看拍摄的现场。故宫博物院新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紫禁城有自己的“生物钟”,它的声与色,在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让我这个“老员工”也感到兴奋和惊奇。

时间无声地流过紫禁城,却在紫禁城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紫禁城不是一个固体,永恒不变,而是一刻不停地在变,尽管那变化,可能极为细小,就像一个人的额头生出的皱纹,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发现。这些具体的、细小的变化,带动这座城,处于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动中。这是紫禁城这件“古物”与其他“古物”最根本的不同。

(摘编自《故宫六百年》,人民出版社,2020年,作者祝勇)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2.作者称紫禁城“也是人群的城”,并先后提及“乾隆”“各色人等”“故宫员工”,如此着墨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见P19

大敦煌

【阅读提示】

一脚踏进敦煌,仿佛跌落到一座神奇的艺术殿堂,彩塑、壁画、飞天,惊鸿一瞥,却无比惊艳。作者笔下的“大敦煌”,裹着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的味道,挟着历史风尘扑面而来。如此璀璨的文化,曾遭遇重重劫难,痛心疾首之时让人不禁发问: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何时回家?

阅读本篇文章,感受敦煌迷人的文化魅力时,用心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寓的情感,“大敦煌”中的“大”字何以体现?除却敦煌文化,作者为何要描绘敦煌的自然风光?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都城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坡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入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摘编自《北京文学》,2018年第4期,作者徐可)

【问题探究】

3.作者怀着朝圣的心情去瞻仰敦煌的莫高窟,为何此前还要描绘敦煌的自然风光?

4.“敦煌”冠以“大”字作标题,这“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见P19

【知识窗】

故 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一座博物馆,现有藏品1 807 558件套。故宫博物院也是世界上观众最多的一座博物馆,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 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

《〈故宫六百年〉自序》问题探究

1.【参考答案】紫禁城有巨大的空间,而人对空间的需求并非无限,大兴土木的乾隆皇帝也只爱那八平方米的空间;紫禁城气势壮阔、复杂深邃,显示着皇权的庄重威严;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复杂宏大的紫禁城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才能有效统治族群与国家。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分析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这句话的内在含意。第二段阐述人们对空间需求的看法,并以乾隆皇帝为例进行说明。第三段段首,作者总结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在本段中对这个观点进一步阐释,揭示紫禁城复杂宏大存在的原因。

2.【参考答案】通过写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来进一步说明紫禁城也是“人群的城”。写乾隆皇帝是为了说明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而是为了显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的;写“各色人等”用来说明紫禁城里也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是社会的缩影;写“故宫员工”是为了说明紫禁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生命体,有着生命力与变化。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七段对紫禁城从物质形态上升到社会层面的表述,提到了“各色人等”,是为了说明紫禁城不只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第二段以乾隆皇帝居处为例,是为了说明紫禁城气势壮阔的缘由,不只是用来住的,而是为了显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而文末用“故宫员工”来揭示紫禁城永不止息的变化。学生需要结合全文,筛选并提炼关键信息,领会作者写各类人物的意图,以及分呈在不同段落中的用意。

《大敦煌》问题探究

3.【参考答案】①描绘鸣沙山时引用南朝的文献资料,体现了敦煌悠久的历史;②写月牙泉时提到众多版本的美丽传说,增加了敦煌的神秘色彩;③写鸣沙山与月牙泉景观的美丽,体现了敦煌独特的地理风貌,造化神奇,令人意醉心迷。④描写自然景观的美不胜收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莫高窟,衬托出敦煌文化的迷人魅力。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鉴赏相关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答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去分析。从内容上看,写鸣沙山时最后引用了南朝的资料,从侧面反映了敦煌的悠久历史;写月牙泉时提及它众多版本的传说,为敦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增添了敦煌的魅力。这两处自然风光不仅呈现敦煌的地理风貌与众不同,也能体现敦煌的魅力;文中写这两处自然风光后,引出了下文的莫高窟,借此来说明敦煌不仅景美,文化也独特,衬托出敦煌文化的迷人魅力。

4.【参考答案】①“敦煌”名字大气磅礴;②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文化重镇;③如今,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④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⑤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了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⑥敦煌保护和研究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内容理解、分析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浏览全文,筛选相关信息。第二段“敦煌……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可见“敦煌”名字本身就大气磅礴。第三段“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可见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是文化重镇。“现在……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大”字体现在文化魅力方面,古迹遍布。第七段“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可概括为: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第十段“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由此可见“大”字体现在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第十二段“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大”字体现在敦煌保护和研究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古诗文大讲堂

古代诗文阅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高考分数上,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文学的源头,不可不学。又因为客观存在着“时代的隔阂”,所以更需要我们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通古今”。为此,我们开设“古诗文大讲堂”栏目,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到系统且高效的古代诗文阅读方法及解题策略。

针对文言文阅读,《掌握句法逻辑,透析文言断句——试析课内、高考文言文中的断句规律》这篇文章从“文言断句”的小切口入手,为学生提供了有效指导。

针对古代诗歌阅读,本期杂志推荐了一篇阅读方法类文章——《起承转合皆是情:从诗歌章法解读古代诗歌》。这篇文章介绍了如何抓住诗歌的“结构”来解读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本期大讲堂主持人

夏智: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教研组长。

名校简介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系北京大学首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清华大学首批“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学校,浙江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重点涉外单位,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近年来,杭州学军中学在打造优质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2022年,学军学子中有56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23人考入浙江大学,43人考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学科竞赛连续五年省一等奖人数、省队人数浙江省第一;连续五年国家集训队总人数浙江省第一;入围三期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共20人,全国第一;入围北京大学首届物理卓越班4人,包揽杭州市全部名额。五年内,学军学子先后斩获八块国际金牌,两个世界冠军。

【注】自2023年第1期起,本栏目拟刊发角度新颖、策略有效的古代诗文指导类文章,并配套相应的原创巩固训练题。欢迎一线教师踊跃赐稿。

征稿建议:

1.与阅读方法配套的原创题、创新题,是阅读方法的学以致用,一脉相承。

2.稿件的表述定位面向学生,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有效,不采用论文模式。

猜你喜欢

紫禁城莫高窟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365
紫禁城600年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