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铺塘河』的由来七铺塘河上的小火轮:

2023-04-14瑞安市档案馆

浙江档案 2023年3期
关键词:东门瑞安轮船

瑞安市档案馆

温瑞塘河通航小火轮

一部东瓯史,半部在塘河。温瑞塘河是瑞安城市文明和经济社会繁荣的发祥地,传承着深厚悠远的文化基因,塑造着独具风情的生活方式,承载着穿越古今的繁华盛景和动人故事。

温瑞塘河起于汉晋间,唐宋以来经过多次整治和疏浚,水路发达,河网密布,四通八达,水深容载量大,以舟楫通行便利著称。明代塘河东侧塘路(堤岸)辟为驿道,每10里为一铺,设铺舍(驿站),配司兵,备马匹、雨具、火把,专门传递官府文书和招待官吏膳宿。温瑞塘河北起温州城区小南门桥,南到瑞安城区东门白岩桥码头,主航道全长33.85千米,接近70华里,共设7个铺舍,俗称“七铺塘河”。温州塘河不仅是温瑞平原间水上运输大动脉,而且还是浙南闽北内河水运和瓯江、飞云江中上游山区腹地货物东运的要津。

明清时,由于集市的兴起,温瑞塘河上的运输更加繁忙。当时载人运货依靠人力划桨的木船,如河厢、“二尺四”“河鳗溜”“替船儿”等,船体小、速度慢,从温州抵瑞安要航行七至十小时,耗时费力效率低,且出行人多坐夜船,俗称航船。清朝方鼎瑞《温州竹枝词航船》有航船趁夜而发的实景描写:“夜半航船酣客梦,五更斜月至章安。”但“民船夜行,风雨稽滞,行者深以为苦”(汪林茂著《浙江通史》),“行旅被盗,宵行者有戒心”(《项太守创设汽船公司碑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环逼,渔我航利”,激起许多爱国绅商爱国救亡的义愤,在全国掀起了“护我航船”等救亡图存的大办轮船公司热潮,地处江南水乡的瑞安也不例外。

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孙诒让(1848-1908)认为温州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海运和内河航运,他在《东瓯通利公司章程》中写道:“吾乡负山面海,湖港交错,夙利舟楫,而轮辕之用未兴,斯诚缺典也。”“振兴地方,输注文明。以开通道路,便利行旅为第一要义。”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孙诒让和实业家、慈善家项湘藻(1858-1918)开瑞安轮船之先,集资创办大新轮船股份公司(为瑞安水运企业之始),租“湖广”轮船经营瓯海航业,以飞云江为起点,行驶瑞安、上海间。次年秋,项湘藻向上海总商会会长、定海人朱葆山的儿媳租赁载重为200—300吨的“湖广”号客货轮,行驶瑞安、宁波间。因乘客很少,货运有限,半年租期届满即解约。但项湘藻并不气馁,积极寻求突破口,经过一番细致审慎考量,最终把目光锁定在温瑞塘河上。

塘河漕运(瑞安市档案馆馆藏)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项湘藻、项崧两兄弟从上海购进小火轮“永瑞”号首航于温瑞塘河,开启了温州通航小火轮的新篇章。小火轮以煤为动力热源,蒸汽推动,马力足、速度快,而且拖带客驳、货驳,客驳有轿式木篷,两弦设靠椅,货驳装篷,可防雨淋。试航那几天,温瑞塘河两岸为之轰动,人山人海,热闹场面胜过龙舟竞渡壮景。过往的小火轮每逢临近桥关、船埠头前都会礼节性鸣汽笛,给塘河沿岸带来阵阵喧哗。“汽笛呜呜晓色寒,黑烟一缕向空盘。永宁门(小南门)外莲桥(双莲桥)畔,又有湖轮到瑞安。”晚清民国戏曲家洪炳文先生的这首《永嘉竹枝词·湖轮到瑞安》生动展现了100多年前小火轮在温瑞塘河行驶时的景象。

航道北起温州小南门埠,南至瑞安东门埠,小火轮每天在温瑞两城之间来回两次,每次行驶仅四小时,开始时拖带两艘,后逐步增至七八艘。喧闹的码头,忙碌的人群,九里汇、东门轮船码头等旋即成为塘河边繁华的商业街区和塘河水上重要交通要道,沿河客栈、酒店、商铺迅速开设,成为温州地区最繁华的黄金地段。

小火轮拖驳船以其运量大、乘客多、速度快、运价低,成为温瑞塘河水运的主力军。同年,大新轮船股份公司改为永瑞内河小轮公司,成为温州最早经营内河客货运输的私营企业。次年再添一艘“会昌”号小火轮。航驶之初虽也遭部分人力划桨船主和沿岸居民抵制和阻挠,但毕竟“汽船出捷倍于帆桨”,自从有了小火轮,不仅给百姓出行带来便捷,使温瑞两地(包括塘河沿岸集镇)商旅免受滞危之困,而且还使山区、农村大宗货物及大批洋货迅速运往温州和温州南北各县乡村,带动了两地及周边地区经贸的兴旺和繁荣,此举最终还是得到百姓的普遍认同。

民国三年(1914年),永瑞内河小轮公司改为通济轮船公司,公司增加股份,职工40人。民国十三年(1924年),通济轮船公司又购进一艘“会昌”号,改为煤油做燃料,大大节省了成本。当年温州小南门和瑞安东门两处轮船码头都设有《项太守(项崧)创设汽船公司》的碑记,详细记录了通济轮船公司创建的经过,佐证了项氏兄弟为振兴地方航运事业所做的贡献。

塘河上划龙舟

新中国成立后,温瑞塘河水运得到快速发展。1950年东门埠头移至白岩桥外,始造客运码头1座,长83米,宽5.5米,5个靠泊埠头,靠泊能力为20吨级,为浙南闽北货物流通主要渠道。1956年货物吞吐量6.44万吨。1960年增建1座货运码头,长112米,进深5.5米,停靠能力20吨级,安装两台起重机,最大起重机能力为5吨。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大批个体户在小木船上安装柴油动力,加入塘河水运行列。1987年东门港埠增辟10多条客货运航线,年货物吞吐量达7.66万吨,客运量达504万人,每天进出和停泊港内的各类船舶达500艘,列温州市内河港埠之首。一首民谣见证了那时候瑞安东门埠头的水运繁荣景象:河轮轧河轮,两头尖装引擎,老大自当当,开船冇时间。

温瑞塘河不但运输着乘客和货物,还孕育出了底蕴深厚的河乡风俗文化,比如龙舟竞渡,雇船扫墓娶亲、船拳等。

每年端午节,塘河沿岸的村民们都会迎来自己的“水上狂欢节”——龙舟竞渡。划龙舟是塘河流域广为流传的习俗,明朝万历年《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清朝赵钧《过来语》云:“本岁闰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舡,游人更甚。”每年农历四月开始,人们便开始修缮或打造龙舟。五月,塘河上的龙舟开始进河。端午节那天,斗龙开始,河面上汇集着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龙舟,水面锦旗摇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两岸观看人群欢声雷动,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五月初十收殇,时间一般为十天。

塘河沿岸的民众因临水而居还形成了以船代轿的水乡迎亲特色。塘河上最热闹的事之一,就是用蚱蜢舟送嫁迎娶,场面热闹喜庆。“月光光溜溜,女儿嫁温州,温州人家好,吃嘞番薯枣。七铺上下船,闹热小南门”,就是形容七铺水路嫁娶的繁华景象。舟上满溢着红红绿绿的喜庆和热闹,有富贵牡丹、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图案的绸缎锦被,有红绒线缠绕的陶瓷餐具,有绸带绑系的锦漆家什,它们呈金字塔状叠放。那些家什有很好听的吉祥名字,就像河里划过的砺灰被称为“白玉”,船上的马桶叫做“聚宝盆”,还有子孙桶、锦绣格什么的,里面会放有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预“早生贵子”的吉兆。遇到新嫁娘新郎官家境富裕的,会隔舟扔一大把糖果过来,激起一阵欢愉的嬉闹。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温瑞公路的修建,航运在速度方面和便利条件不如汽车,人们采用大运量的公路交通方式,导致内河运输量日益萎缩,内河航道基本上停滞,以前热闹的埠头也日渐冷清。

悠悠温瑞塘河流经千年岁月,如今辉煌的塘河航运场景已成历史,但遗留下来的老埠头是塘河航运史的见证。近年来,瑞安市大力推进温瑞塘河景观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七铺塘河”十大亮点区块,全面提升塘河两岸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商贸功能、居住功能,建设了塘河印象、东门古渡、塘河夜游、明镜水岸等工程,形成了一条水文化研学线路,让古老的塘河散发更加年轻的光彩。其中将东门码头改造为“东门古渡”景观点,铭记孙诒让、项湘藻等乡贤为温瑞塘河航运史作出的贡献,“从此瑞安”塘河夜游项目更是让千古塘河流域文化与月光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以视觉科技点亮塘河的移步易景,唤起沉淀在几代瑞安人脑海里的七铺塘河历史印痕和追忆空间。

“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渠飘香”,塘河从遥远的过往流淌而来,又向着遥远的未来逶迤而去,历久弥新,又似亘古不变。它哺育的一代代瑞安人,血脉里自然流淌着河流的细腻和大海的宽广,这是水的基因,也是瑞安人的精神。

猜你喜欢

东门瑞安轮船
向着目标拼搏
轮船上的追击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风筝
码头和轮船
轮船
东门老街
快乐农场
荡秋千
我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