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篇章
2023-04-14梁启东
文\梁启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辽宁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辽宁篇章。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要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下功夫。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央企与地方企业深化合作、协同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要在促进要素市场发育上下功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积极稳妥推进财政金融改革,整合财政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壮大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推进存量土地有序流转和开发利用,提供灵活高效的产业用地保障。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能。
要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大力助企纾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融资、物流、用能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向往辽宁、扎根辽宁、圆梦辽宁。
致力创新驱动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要加快创新生态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落户辽宁。
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加快引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打造以科技人才为引领、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产业生态,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提升中试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对接产业需求转移转化。
致力发展实体经济 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要以“数字辽宁”为建设目标,促进优势产业插上“数字翅膀”。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倾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奋力走出辽宁“数字蝶变”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产业数字化,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打造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数字产业化,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加快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出更多数字化生活场景,丰富人民群众数字生活体验。
要以智造强省建设为统领,推动工业率先振兴。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提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原字号”,对石化、冶金等产业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减油增化”,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改变石化产业“炼”有余而“化”不足的状况。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迈向价值链供应链中高端。培育壮大“新字号”,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打造新的产业梯队。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突出沈阳、大连“双核”牵动辐射作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发展局面。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支持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能级。加快推进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推动沿海各市协同改革开放创新,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引领东北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建设海洋强省。支持大连对标自由贸易港,加快建设智慧、绿色、高效国际性枢纽港,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让大连这个龙头“舞起来”。促进与京津冀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清洁能源供给地、旅游休闲目的地,打造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强化水源保障作用,构建具有辽东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强化乡村振兴项目和各类工商资本下乡项目与农民利益联结,最大限度地把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当地、留给农民,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辽宁农产品品牌。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要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大中城市带动县域发展、县域促进大中城市繁荣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推动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优化城镇布局,加强县域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
促进全面绿色转型 做好绿色发展文章
要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绿色低碳要求全面体现到一二三产业发展中,提升绿色产业丰厚度。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绿色化水平,强化全链条、一体化货物物流服务供给。优化用地结构,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努力让辽宁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推进重点河流水域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让水在辽宁境内特别是城市间流动起来,更富动感、更有灵性;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守护好辽宁这片沃土。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科学推进矿坑综合治理,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开展水土保持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要完善更有利于开放合作的政策体系。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加快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加强海事、涉外司法保障,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实施辽宁自贸试验区深化方案,把制度创新作为建设的灵魂,形成更多独创性、突破性的创新经验。
要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利用RCEP 生效的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平台建设,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要畅通海陆大通道。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发挥港口和腹地运输资源优势,以海铁联运为主要方式,联通蒙俄和欧洲铁路干线、连接沿线枢纽和口岸,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完善集疏运体系,创新物流模式,加快建设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提升整体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