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芷 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

2023-04-14

百科知识 2023年8期
关键词:白芷

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辞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处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

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

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芷”字由草字头和停止的“止”字组合而成,意思就是一种令人止步的香草。

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民政、团结等传统的美德,代表了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尚品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在厄》中收录有他的名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六本》中还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语句。

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使得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当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他的《荀子·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这样写道:“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還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这里显然是把兰草当作芷草了。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在游历洞庭澧水流域时,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芷和兰并非同类。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将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写进诗文作品中,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中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亦有“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窮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更在《岳阳楼记》中借景抒情,揭示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之心,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其中写景的就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之句;还有元末明初僧人德祥诗作《闻芷》中的“白芷花开绕屋香,一时秋思入江乡”;明代宗圆诗作《友桂史隐君挽诗》中的“茅茨不剪小亭幽,白芷红兰已自秋”等,也都通过对白芷的生动描写,抒发了别样的情怀。

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

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走马芹、狼山芹、云南牛防风、异形当归等,是伞形科当归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

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直立的主干呈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细棱,色泽紫红或黄绿,直径为2~9厘米。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均为2、3回羽状全裂复叶,最终裂片为长卵形至披针形;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形状与基部叶片相似;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

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总花梗长10~30厘米,总苞缺如或呈1~3片膨大的鞘状苞片;小总苞数枚,均为狭披针形;小花玲珑可爱,花萼缺如或不明显,花瓣白色,共5枚,呈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向内弯曲;雄蕊5枚,花丝细长,伸出于花瓣之外。

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表面呈灰棕色或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和少数横长突起的皮孔,被称为疙瘩丁;断面色泽为灰白或白色,密布细小的棕色油点分泌腔和棕色的类圆形环。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

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五代十国时期文学家和凝的“白芷汀寒立鹭鸶,苹风轻剪浪花时”;宋代词人张孝祥的“蘼芜白芷愁烟渚,曲琼细卷江南雨”;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坡陀狠石蹲清涨,澹荡光风浮白芷”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

白芷的品种较多,人们通常以产地对它们进行区分,常见的品种有杭白芷、川白芷、祁白芷、禹白芷、亳白芷、滇白芷等,并以最具经济价值的根部来对不同产地的白芷进行鉴别。

杭白芷产于浙江,又名香白芷、浙白芷、台湾当归,其最大的特征是根部的疙瘩丁多排成四列,故形体具四棱状,形成层环方形或类方形,其根部质地坚实,气味清香,浓厚而不浊;川白芷产于四川,又名库页白芷、异形当归,其根部呈圆锥形,皮色发红,疙瘩丁的棱形不明显,质地较紧实,粉性足,香气浓厚,味道纯正;祁白芷产于河北安国、定州一带,又名兴安白芷、走马芹、达乌里当归,其根部皮色鲜嫩,表面较为光滑,少有横皮孔,质地松软,粉性小,气微香,香味短而酸;禹白芷产于河南禹州、长葛、商丘等地,又名会白芷,其根部的疙瘩丁较少,体轻,断面淡棕色,粉性小;亳白芷产于安徽亳州,其根皮色灰黑,质地较松,但香味浓烈;滇白芷产于云南,又名云南牛防风,其根皮色棕黄,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地较脆,气味芳香,味辣且苦。

白芷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应用于卤、煮、酱、烤、焖、烩、煎、炸、蒸、腌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作为香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白芷与其他香料具有很好的融合性,可与八角、桂皮、茴香、丁香等组合使用,因此成为复合调味料“十三香”的重要原料之一,还常常被添加在火锅底料中使用。以白芷为主料,配上洋葱、红椒、香菜等调制而成的白芷卤水,最适合拿来卤制三黄鸡及猪心、猪舌、鸭掌、鹅翅等。

我国各地的许多特色菜肴均离不开白芷的参与。如山东菏泽地区被誉为“中华第一汤”的单县羊汤,就是用羊肉加白芷熬制而成的特色美食,这种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羊汤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且散发着浓浓的白芷香气,令人食之难忘;又如四川遂宁“十大名菜”之一的灵芝白芷丸,是将鸡脯肉、鱼、虾打成泥,与白芷一起搓成丸子,放在老母鸡和灵芝炖的汤里用文火慢煨而成,是一道晶莹剔透的食疗佳品;再如颇具创意的白芷旱蒸鸭,是在传统的白斩鸭中加入白芷上锅清蒸而成,既保留了食材原有的营养和味道,又很好地升华了鸭肉的清香;还有我国南方地区广为流行的川穹白芷鱼头汤,也是一道用鱼头和白芷、川穹烹制而成的美味浓汤,因有祛风驱邪的神奇功效而深受大众喜爱。

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通常来说,白芷最适合用来烹饪牛、羊肉等高油脂含量的食材,因为它能促进脂香的形成,不仅可以有效去掉肉中的腥膻味,而且还能保留牛、羊肉的本味,使肉质变得更加细嫩美味。在烹制牛杂汤、羊杂汤时,我们可以适当多加一些白芷调味;但如果在烹制油脂含量相对没那么高的禽类食物时,则要十分注意控制用量。这是因为,白芷有收敛的功效,在烧烤禽类时适当加些白芷,可防止食材水分的流失,烤制出来的鸡、鸭、鹅肉润泽香嫩,不焦不燥。在红烧或者卤制禽类食物时,也可添加少量白芷进行增香,但切记不可过量,否则,药味太重,反而会破坏食物的口感。如果是清炖鸡、鸭,最好不要加白芷,以免将原有的鲜美味道掩盖殆尽。除了直接将白芷的根部切片用于烹调荤腥食物之外,新鲜的白芷根还可以用于制作泡菜。由于白芷的味道辛辣芳香,且含有天然的抗菌成分,可对多种细菌产生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病毒的活性,因而在制作泡菜时加入几根新鲜出土、尚未经过硫黄熏蒸的白芷,不仅能使泡菜变得更加爽脆可口,还能有效防止泡菜坛中的水质生花变质。此外,白芷的根、叶和果实还可以拿来提取精油,用于调配食用香精或者用于化妆品生产。

白芷(拉丁学名为Angelica dahurica)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芳香植物,其根部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香豆素等,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一味祛风散寒的良好药材。

说到白芷的药用价值,就不得不提及另一种与白芷关系极为密切的著名中药—当归(拉丁学名为Angelica sinensis)。没错,当归和白芷是同科同属的近缘植物,二者的外形非常相似,性味也十分相近,都是性温、味辛且微苦带甘,并具有类似的香气,因而很容易被混淆。神奇的是,当这两种相似的当归属植物被制成中药后,它们的归经和功效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当归的归經为心、肝、脾,因而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效,是一味上佳的妇科良药;白芷的归经则是肺、胃、大肠,故具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生肌止痛等功效,最适用于寒湿引起的疾病。

白芷的这些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当年苏轼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两人经常在一起吟诵诗歌、把酒言欢。一天,苏轼又上山与佛印禅师聚会,不知不觉间两人就聊到了深夜。此时已是入秋时节,夜色寒凉。摸黑下山的苏轼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用这包香味浓烈的草药煎汤喝下以后,没过多久便出了一身大汗,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药效竟如此神奇。佛印禅师告诉苏轼这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因产自杭州地区,且气味芬芳,又称“杭白芷”或“香白芷”。

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抗菌抗炎防晒、防癌抗辐射、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脂肪分解、兴奋中枢神经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除气虚血热、阴虚阳亢者之外,其他体质的人平时都可拿白芷泡水喝。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用适量的白芷粉加纯净水或牛奶调匀敷面,可有效改善面部微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肌肤衰老,增加面部的水润光泽,从而焕发“年轻态”。

猜你喜欢

白芷
五类栽培白芷与兴安白芷的挥发油成分及其化学亲缘关系
白芷药食同源研究进展
经典名方中白芷的本草考证△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白芷药材及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分子鉴定△
茶陵白芷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3种水提预处理方法对白芷总香豆素提取物的影响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的体内外HPLC图谱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