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宗棠清廉思想探源

2023-04-13甘甜王艺春陈文革

清风 2023年3期
关键词:陶澍熏陶左宗棠

文_甘甜 王艺春 陈文革

左宗棠因收复新疆、抗法保台等历史功绩而跻身中华民族英雄行列。他是一个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其清廉操守应和着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也是他成就自我、造福社会、报效国家的重要精神力量。

《清史稿》记载,左宗棠生活“刚明耐苦,布衣蔬食”,为官“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在贪腐盛行、世风日下的晚清,左宗棠的清正廉洁无疑是一股难得的清流。他的清廉源自何处?笔者认为,左宗棠的清廉跟良好的家庭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名师时贤的教育激励密切相关。

良好的家庭教育

1812 年,左宗棠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一个耕读之家。左宗棠说:“余先世耕读为业,以弟子员附郡县学籍者凡七辈。”长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崇俭广惠的良好品格。

左宗棠祖父左人锦,字松野,国子监生。他曾建立家族义仓备荒,如遇灾荒之年,可保家族不受饥饿,还可兼济其他灾民。祖辈的乐善好施,宽厚仁德,左宗棠从小就耳濡目染,这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成年后的左宗棠,不论何时都能做到克己助人,乐善好施。

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县学廪生,曾就读于岳麓书院,毕生以教书为业。左观澜耕读传家,并不富裕,仅能维持温饱而已。但左宗棠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从五岁开始就诵读儒家经典,这使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古人的崇高气节和美好人格时刻浸润着他的心灵。

清贫的家境和良好的家教,使左宗棠从小就切身体会到民间疾苦,并养成了“崇俭广惠”的精神品质。清朝的巡抚、总督,每年俸禄和养廉银合计有3 万两左右。左宗棠担任巡抚、总督后,有了稳定而且合法的巨额收入,但他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左宗棠一贯克己奉公,且乐善好施,他“用财有道,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左宗棠施舍赈济过多,以至于每年只有200余两银子能寄回家,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经济开支十分紧张。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信中所说的“随手散去”即指他广撒廉俸兼济天下。左宗棠不爱财物,乐善好施人所共知,湖北巡抚胡林翼曾评价他说:“一钱不私于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皆信之。”

家风是最真实的传承,左宗棠显达之后,又以家书、楹联、诗句等形式将左氏“崇俭广惠”的家风提炼升华,并身体力行,将其发扬光大。左宗棠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可见他要求子孙后代坚持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左宗棠还题写家教楹联:“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他教导后代要远离浮华生活,恪守朴素家风,此联也成为左氏后人牢记于心的家教箴言。

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求学时,深受湖湘文化熏陶。屈原的“洁身自好”、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时刻涤荡着青年左宗棠的心灵,最后形成了他“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品性。

1856 年,左宗棠在致王璞山(王錱)信中说:“天下之乱,由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于人心不正,此则学术之不讲也。”所谓“学术不讲”,就是指没有办好教育。左宗棠进入官场之前以教书为业,掌握军政大权后,他仍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教化人心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真人才。左宗棠指出:“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做圣贤,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他主张,无论官民,必须时刻教之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样才能去其私心,出以公心。

左宗棠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运用于吏治实践,让官吏去其私心,出以公心,带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清廉团队。左宗棠的部将属吏,不仅清廉成风,而且多以善政恤民著称,所属军队令行禁止,极富战斗力。

名师时贤的教导

青年左宗棠身陷贫困、求学无门时,名师时贤的扶助和引导,使他能明确远大志向、坚守清芬节操。

1830 年,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和弟弟贺熙龄回长沙丁忧。贺长龄,字耦耕,曾在江苏与名臣陶澍、林则徐共事,其学问、品行都使左宗棠极为钦佩和仰慕。左宗棠前往拜访请教,受到了贺长龄的礼遇和培养。1879 年,左宗棠在与友人谭文卿的信中写道:“耦耕先生实嘉、道两朝名臣,学术之醇正,心地之光明,一时仅见。弟于长沙久亲教益,于先生政学颇有所窥,谬蒙国士见待,铭感胸臆。”

贺长龄还极力推荐左宗棠到贺熙龄主持的长沙城南书院深造。贺熙龄的教育宗旨是:“明辨义利,匡正人心,立志穷经,学以致用。”左宗棠得到贺熙龄诸多教导、关爱和鼓励,两人既是师生,又是知己,后来还结为儿女亲家。贺熙龄曾赋诗《舟中怀左季高》赞左宗棠:“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眼底横。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

1836 年,经湖南巡抚吴荣光推荐,左宗棠担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路过醴陵,与左宗棠交谈,相见恨晚。后来,左宗棠赴安化陶澍府邸,帮已故的陶澍理家教子。在教书理家之余,左宗棠在陶府尽心研读陶澍留下的丰富藏书,受益良多。他在家信中说:“吾在此所最快意者,以第中藏书至富,因得饱读国朝宪章掌故有用之书。”

陶澍是经世派代表人物,被称为“干国良臣”,又以清廉之风深得朝野敬佩,左宗棠处处以陶澍为师。1883 年,陶澍逝世44 年后,左宗棠奏请朝廷,建立了供祀陶澍和林则徐的专祠,并为专祠题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这说明左宗棠一直以陶澍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事业上的榜样。

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话,为左宗棠此后的人生走向深深打上了林则徐式的精神底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替罪羊,被朝廷贬戍新疆。戍疆多年,林则徐对新疆风俗地理、军民财政考察翔实,认识到新疆有被入侵的风险,强调国家塞防的重要性。1850 年,林则徐告病还乡,路过长沙,专门约见了左宗棠。当年1 月3 日夜,两人在湘江舟中彻夜长谈。林则徐对左宗棠寄予厚望,临别之际将自己收集的新疆资料都交付左宗棠,并感叹:“西定新疆,舍君其谁!”

林则徐还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称之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1850 年深秋,林则徐逝世,左宗棠写下挽联:“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20 多年后,左宗棠收复新疆,创下丰功伟业,完成了林则徐遗志。1878 年,南疆平定之后,左宗棠在致刘克庵(刘典)信中说:“吾辈数书痴一意孤行,独肩艰巨,始愿亦何曾及此!而幸能致之者,无忌妒之心,无私利之见,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耳。”这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私无畏精神一脉相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左宗棠清廉风范形成的坚实根基,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左宗棠清廉风范形成的不竭源泉,名师时贤的教导是左宗棠于乱世中坚守清廉、不断前行的强大推动力。

猜你喜欢

陶澍熏陶左宗棠
用艺术熏陶家风
陶澍:道光时期第一贤臣
艺术熏陶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如此熏陶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渟涵无际 瑰辩洪音——评陈蒲清《陶澍传》
读陈蒲清《陶澍传》——兼谈陶澍传记研究及其发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