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红军长征从这里出发

2023-04-13长思享

中学时代 2023年3期
关键词:草鞋中央红军烈士

■长思享

千年古县江西于都,是中外名家笔下“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笔下“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

秋雨绵绵,追梦不休。吟诵着毛泽东主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不朽诗句,我驱车来到了闻名于世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波澜壮阔的长征诗篇引领中国革命的航船穿越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来到于都红军长征纪念广场,我了解到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专门瞻仰和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和纪念馆。在参观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仿佛走进了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看着纪念馆墙上的一幅漫画,我默默地读着那段幽默的文字:“乌龟闯进门里来了,哥哥的刺刀抵着他,弟弟拿刀来彻底粉碎乌龟壳。”这个哥哥指的是老红军,弟弟指的是三万新战士,而乌龟壳就代表着当年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修建的坚固堡垒。这幅漫画是当年老红军带着新战士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写照。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在前四次“围剿”失败后,调集50万军队向中央苏区进攻。由于当时“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占据着主导地位,“靠边站”的毛泽东被剥夺了红军指挥权。不懂军事的博古、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李德实行军事冒险主义方针,主张以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受挫后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使得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如果党中央再不选择战略转移,就可能在中央苏区全军覆灭,这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滔滔于都河,蜿蜒秀丽。我来到当年红军长征渡河的东门渡口旁,仿佛置身于1934年10月18日的那个傍晚,不禁心潮澎湃,中央红军8.6万多人就是从这里集结出发的。在苍茫暮色中,举着镰刀锤子旗帜、脚蹬草鞋、肩扛土枪的队伍,匆匆跨过于都河,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走上了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据说那天傍晚,患病的毛泽东是被人抬着在担架上渡过于都河的。他和8万多红军一起被迫转移,走时没有走漏半点风声。与我同行的于都县人民武装部政工科肖科长介绍,于都河河面宽600多米,水深1米至3米,红军大部队只能靠架设浮桥过河,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送红军过河,于都人民倾其所有,沿河老百姓纷纷捐出家中的渔船,凑齐了大小船只800多条,有的甚至把家里的门板、床板、店铺板等木制品送给红军用来架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再现了一位老人将自己的棺木捐给红军搭浮桥的场景。当时,70多岁的曾老大爷,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材捐献之后,硬是把自己准备了多年的寿材送到了架桥工地。红军战士过意不去,执意不收。老大爷拉着红军战士的手深情地说:“红军在前方打仗,连命都拿出来了,我献几块棺材板又算得了什么?”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像曾大爷这样的于都人还有很多,为了不让红军赤脚征战,他们家家户户编草鞋送给红军战士。纪念馆的记载显示,当年于都总人口只有34万,先后参加红军的就有6.8万余人,有10万人支前参战,为革命牺牲的有名字可考的烈士达1.6万多。大部分青壮年投身革命事业中,谱写了一部红军长征时期军民鱼水深情的历史。

远征者的足迹虽然早已被岁月抹平,但流淌不息的于都河水执着记录着历史。纪念馆陈列的一双绣有绣球的草鞋吸引着无数瞻仰者的目光,这双与众不同的草鞋是于都县岭背乡老红军谢志坚离家远征时,青梅竹马的爱人春秀送给他的“信物”。整个长征路上,谢志坚只穿过它两次。1951年,谢志坚回到于都寻找春秀,才得知长征后不久,春秀就被杀害了。谢志坚带着这双草鞋,伏在春秀的墓上痛哭不起。

走进于都坝脑古村,一座座用石块垒成的老屋,长满青苔的墙壁,古朴而沧桑。当地村民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32年秋天,12岁的段桂秀和王金长结婚不久,王金长就告别家乡参加了红军。段桂秀守着王金长“你一定要等我回来”的承诺,与婆婆和年幼的小叔子相依为命。没想到21年后,她等来的却是一纸烈士证明书。收到烈士证明书后,段桂秀哭了几天几夜。后来一直有人劝她改嫁,但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婆婆离世后,她依然孤苦伶仃地在老宅独自生活。她不止一次告诉家人:“万一我的金长哥哥回来了呢?”段桂秀痴守一生的爱情故事影响了几代人。为了实现这位革命老人的心愿,于都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决定联合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用科技手段还原王金长烈士的容貌,给老人一个惊喜。有关人员不远千里专程来到段桂秀家,认真倾听老人的回忆、描述,查阅王金长烈士弟弟户籍资料中的老照片,创作了一幅王金长烈士的瓷板画。老人抚摸着她的金长哥哥的画像,泪流满面:“金长哥哎,今后我就可以天天看你了!”如今,这个穿越时空的浪漫爱情故事,还被搬上了中国首部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让无数游人看得热泪盈眶。

无边光景时时新,“长征源”已深深融入了于都人的血脉之中。来到远近闻名的潭头村,村支书刘连云向我介绍,当年全村近2000人参加红军,32人成为烈士,是名副其实的英雄村。走进红军后代村民孙观发家,这位74岁的老兵热情招呼着我们,深情回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他们家做客的情景。他说,总书记多次讲的“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句话让自己感到非常温暖。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区,十分牵挂老区人民,这10年,潭头村由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旅游村,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长征开始的地方,我和许多游人一样,更加坚定了奋勇前行的决心。就像那首流行歌曲唱的:“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

猜你喜欢

草鞋中央红军烈士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七十七双草鞋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巨鞋”
向烈士致敬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
爷爷的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