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史(下)

2023-04-12何立峰

《学习方法报》历史中考版 2023年33期
关键词:战区外交共同体

何立峰

时代之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新征程上,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实抓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利于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抓细的一项重要举措。

——摘自《人民日报》

【重点剖析】

[【重点剖析】]

一、民族团结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2)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确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意义: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民族大团结。

二、祖国统一

1. “一国两制”的构想

(1)目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

(2)提出: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5)意义: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概况: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国防建设

1. 军队建设

(1)陆军

①组建: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建军节源于南昌起义)。

②发展: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

①组建:1949年4月,建立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

②主要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③兵种:20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

④装备: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陆续装备自己研制的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空军

①组建: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诞生之初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②装备: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4)导弹部队的发展

①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②地位: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③任务: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④组成: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

⑤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2. 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五大战区:2016年,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4)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5)意义: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四、外交成就

1. 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时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 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时间:1971年10月。

②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意义: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美、中日建交

①中美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 新时期的全方位外交

(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外交策略: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3)外交成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止2023年3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成功举办多次重要国际会议;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五、科技文化成就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科学技术成就

(1)“两弹一星”

①含义:两弹”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和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2)航天成就: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往返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3)杂交水稻

①成就: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 文化事业的发展

(1)教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2)文化: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3)体育:2008年,我国成功举辦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位居金牌榜第一位;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运会,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

猜你喜欢

战区外交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西部战区战歌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