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大多是暴力的受害者

2023-04-12晓林

现代家长 2023年3期
关键词:打人家暴小树

晓林

大量研究发现,经常遭受家暴的孩子存在多方面的情绪、心理问题,尤其是自我防范和敌对意识强烈。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摩擦、冲突而暴怒,表现出攻击性,习惯用暴力手段解决一切问题。

这样一个懂礼貌、阳光开朗的孩子,居然是施暴者,动不动就打哭同学!

小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男生,因为在学校喜欢打同学,而且屡教不改,在妈妈田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其实,小树进门之前,我就开始观察他了。通过咨询室的窗口,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休息区,候诊者在那里翻阅杂志、摆弄手机,安静地等待。我看到一个戴红领巾的男孩跑到负责接待的小姐姐跟前问话,反身指指墙边的书架。我猜,他是在问能不能看书架上的书。小姐姐热情地点头微笑,还帮他调整歪到一边的红领巾。男孩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来回报,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向书架。

我还注意到,男孩拿到手的是一本关于动物交朋友的绘本。他看得很专心,眼睛都快贴到绘本上了。过了一会儿,他从书包里拿出纸笔,开始临摹起来。

轮到男孩咨询时,我看着挂号单暗暗吃了一惊:这样一个懂礼貌、阳光开朗的孩子,居然是一个施暴者,动不动就打哭同学!

田女士介绍,小树在学校打同学是家常便饭,她几乎每周都会被老师请到学校协助解决问题:“要说,他和同学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纠纷,都是芝麻大的小事,都怪这臭小子脾气坏,一言不合就动手。每次去学校,我既要向老师道歉,又得给受害同学的家长赔礼,丢人丢得都麻木了!唉,这两年把端了半辈子的自尊都摔在儿子学校了!”

小树在一旁轻轻地哼了一声,小脸扭向一边,明显不同意妈妈的表述。

单独交流时,小树告诉我,班主任高老师总是故意针对他,如果上课时有几名同学一起做小动作,高老师准会拿他当典型。“老师这是杀鸡给猴看,她惯用的手段。我学习成绩最差,当然要先收拾我。”

与同学发生冲突,小树觉得自己是无辜者,“比如昨天,同桌小英的英语书不见了,她找都不找,劈头质问我为什么偷书,还奚落我:‘想抄上面的笔记可以开口借嘛,我又不会见死不救。’我气不过,就推倒了她。她翻身起来的时候,发现英语书就躺在桌子下面。”

“堂堂男子汉,居然打女生!”我故意大惊小怪,以试探他的道德感。

小树马上脸红了:“阿姨,我错了,男生不能打女生,哦不,男生女生都不能打。但我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什么还要带我来这里?”

小树所说的“惨痛代价”,是指向受害同学鞠躬道歉、在班会上读检讨书、校园卫生区值日一周。他说他最在意的是当众读检讨书。

通过一个半小时的交谈,我搞清楚了两件事:第一,小树很爱面子,道德感很强,说明他动手打人是一时冲动,不属于霸凌同学,所以矫正起来不困难;第二,他对老师的成见,以及对同学的不耐烦,说明他有人际交往障碍,而人际交往障碍,很可能是家庭环境不佳造成的,这是矫正的切入点。

爸爸不打我,他只是用绳子捆住我的双手,把我吊在他用来健身的单杠上,有时半小时,有时3小时……

我问小树:“你更爱妈妈,还是更爱爸爸?”

“都爱。”小树条件反射地回答,目光在我脸上扫描,没有发现恶意,又改口,“更爱奶奶,因为奶奶每个周末都给我打电话。”

小树告诉我,他的爸妈在同一家工厂做销售工作,因为薪水与业绩挂钩,所以每天早出晚归,连周末都不休息。“妈妈最怕老师打电话让她去学校解决问题,不只是怕丢人,更是怕影响她的销售业绩。”小树忍不住揭發妈妈。

我问:“爸妈不够关心你吗?”

小树的大眼睛里顿时冒出泪水:“他们只会骂我、打我,根本不听我解释,还骂我狡辩。”

我追问:“爸妈经常打你吗?”

小树哽咽:“妈妈经常打我,气不过就打一顿,说不过也打一顿。爸爸不打我,他只是用绳子捆住我的双手,把我吊在他用来健身的单杠上,有时半小时,有时3小时……”

我在心里拍案而起:“这是虐待儿童!”

单独与田女士交流时,她证实了小树的话,说她和丈夫都是急脾气,对孩子不够耐心,但内心都深爱着小树,希望他搞好学习,将来比爸妈有出息,至少别像爸妈这样辛苦。随即她辩白:“我是他亲妈,能下多狠的手?他总在学校闯祸,我这个当妈的肯定要教育教育,其实不过是轻轻拍两下,吓唬吓唬他罢了。”

我冷笑:“把一个10岁男孩吊在单杠上3小时,可不能叫‘轻轻’!”

田女士脸红了,嗫嚅道:“皮糙肉厚的男孩,打两下怕什么?”

我忍下火气,耐心地告诉她,经常遭受家庭暴力,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威胁:

第一,会让孩子自卑。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也不例外。经常被家暴,孩子的自尊心会被一点儿一点儿地磨灭,不断确认自己的弱者地位,很容易自卑,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有的家长打完孩子以后,还要逼孩子认错,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因为孩子本能地以为挨打是犯错的代价,打完了再追究,就是加倍惩罚,是对孩子自尊的无情践踏。

第二,会使孩子变得懦弱。

被家暴的时候,孩子一般都很害怕,经常被家暴,害怕就会成为孩子面对家长时的条件反射,甚至见了家长就发抖,听出家长的口气里有怒意就马上服软。这种唯命是从,会让孩子形成懦弱性格,在社会上受人欺负也不敢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固执。

调查表明,经常遭受家暴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叛逆心理,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与家长对抗,甚至用离家出走、自残等方式来惩罚家长。孩子一旦形成这种极端性格,会给他的一生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第四,会让孩子出现暴力倾向。

大量研究发现,经常遭受家暴的孩子存在多方面的情绪、心理问题,尤其是自我防范和敌对意识强烈。他们常常过分警觉,对环境中任何有关伤害性、刺激性的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摩擦、冲突而暴怒,表现出攻击性,习惯用暴力手段解决一切问题。

第五,会让孩子出现人格缺陷。

遭遇家暴,年龄小的孩子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会主动向有关机构寻求帮助,甚至找不到人倾诉,往往到了初中以后,心理问题才被发现,错过最佳干预期,使孩子逐渐形成性格缺陷,成年后很难根治。

他是一个绝地反击的弱者,但是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寻衅滋事的霸凌者

听了我的讲述,田女士迷惑不解:“不是说‘以暴制暴’是天理吗?我的想法是,小树在学校打人,回家我就打他,让他知道挨打的痛苦,他就不会再打人了。我的想法有错吗?”

“您搞错了因果。”我说,“小树年龄尚小,他的行为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您以为他在学校打人是因,回家受罚是果,其实,在学校打人是果,長期被家暴才是因。”

我进一步分析,因为经常被家暴,小树内心充满了羞耻和愤怒,觉得家长没有公平地对待他,同时他又无能为力。这种负面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泛化,成为他看待人际关系的模式:被老师批评时,他感觉到了不公平;与同学发生误会时,他同样感觉到了不公平,为了自我保护,他会悍然发起攻击。

田女士瞪大了眼睛:“您是说,他在我这里受了委屈,转而向同学撒气?”

我说:“可以这样理解,但小树主观上没有撒气的意愿,他只是根据自己的本能,对可能伤害自己的人进行无差别反击。他是一个绝地反击的弱者,但是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寻衅滋事的霸凌者。”

田女士难过地皱紧眉头,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我发誓,以后再也不打小树了!”

“这远远不够。”我盯着她的眼睛说。

“如果丈夫再吊小树,我就跟他离婚!”

“还不够。”我不依不饶。

田女士愣了一会儿,苦笑:“还需要我做什么?只要我能办到,只要对孩子好,我一定照办。”

“向小树道歉。”我一字一顿地给出答案,然后解释,“小树的内心充满愤怒,他会在内心穿上厚厚的铠甲,端起尖锐的长矛,时刻防范别人的冒犯。这样的姿态,怎能与人和谐相处?又怎能不闯祸?而能软化他的,只有两种东西:第一是母爱的抚慰,第二是来自施暴者的真诚道歉。”

田女士连连点头:“放心吧,我今晚就向小树道歉,而且我会说服丈夫也向小树道歉。以后,我会尽到妈妈的责任,多陪伴小树,不再用狠话刺激他。只是,这样做能消除他心中的暴力倾向吗?”

我示意田女士,透过窗口看休息区的小树。此时,小树正趴在茶几上聚精会神地临摹绘本,四五个成年人围在他身后观摩。

我对田女士说:“以后每个周末都让他来这里画画吧。”

田女士不解:“只是画画吗?”

我告诉她,我准备对小树采取绘画疗法。所谓绘画疗法,就是凭借绘画这一具体可操作的行为,促使绘画者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形象化、意识化,并通过合理引导,使其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疏解。

小树很喜欢来咨询中心临摹绘本,不仅因为这里的绘本好看,而且因为他的画作每天都能获得喝彩。

小树的绘画水平越来越高,咨询中心的张主任一本正经地问小树,是否愿意在休息区举办为期一周的个人画展,报酬是一盏护眼台灯,小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小树成了咨询中心的名人,大家都很喜欢他。或许是好状态蔓延到了学校,有半年多没听到他打人的坏消息了。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打人家暴小树
要勇于向家暴说不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打人的年纪
并非受伤才定为家暴
反家暴立法二十年
这样向家暴说“不”
送你一棵小树
我们的小树屋
打人
超牛的隔空打人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