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雪岭:学霸身上往往有一些共同特点

2023-04-12小单

现代家长 2023年3期
关键词:竞争考试笔者

小单

【人物名片】

杨雪岭,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学博士。现为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

杨雪岭博士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对家庭教育和孩子的高效学习有独到见解。近日,笔者采访了她。

竞争也是一种合作,但要警惕过度竞争和恶意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笔者:经常听家长和老师说,学霸是天生的,学习根本不费劲,如果智商不高,再努力也白搭。作为心理学家,您对此有何看法?

杨雪岭: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孩子看上去很努力,但学无章法,很难取得好成绩;有的孩子似乎不怎么努力,但天赋异禀,轻轻松松就能考高分,好像天生就是学习的料儿。孩子们的智力资质的确有天生差异,但绝大部分学习能力都可以后天习得。经过多年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学霸们之所以学得快、学得好,是因为他们有一些特点和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笔者:快说说,家长们急需这样的信息。

杨雪岭:第一,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想不想学”是影响记忆力、专注力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孩子从小有偏科倾向,可能不是因为学不会,而是对某科不感兴趣、不想学,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不喜欢教某科的老师而不愿学。反过来,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有了它,学习不再完全靠老师、家长的督促和同学竞争的驱使,自然而然就学得快、记得多。因此,家长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学习动机,经常与孩子讨论“我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等问题,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心理支撑点。

第二,养成了阅读习惯。

如果孩子年龄尚小,或暂时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觉得“什么都不想学”,但又不想放弃进步,那不妨先培养其阅读习惯。读书的好处不必赘述,它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巴西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高频率的阅读对认知发展有积极影响,经常阅读的孩子比不经常阅读的孩子有更强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第三,学习环境舒适。

在安静、光线充足的房间,有一尘不染的书桌,桌上井井有条地摆放着学习物品,这是理想的学习环境。干净整洁的布置能减少分心,让孩子更专注。但要注意,整洁有序的环境并不适合所有孩子。有研究发现,有的孩子在复杂但有序的学习环境里能激发出更强的创造力,保持专注的时间更长,学习动力更持久。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按照孩子的要求布置学习空间,只要让孩子感觉舒适、平静就好。

第四,经常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带来理想的结果,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思维方式。比如坚信自己能学好某科、在某些方面自己就是比别人优秀、通过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或者始终保持一种信念:我是可以进步的。在这些积极心态的加持下,孩子学习起来会更自信,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坚持自律不放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效学习的能力也是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培养出来的。自律的人计划性更强,生活更加有目标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学习,慢慢就会形成习惯,整个学习的机制就良性地运转起来了。另外,自律的人往往拥有更坚强的意志,能在困难面前坚持,克服困难后,能力也会更上一层楼。

第六,有学习伙伴。

工作任务的完成离不开身边伙伴的支持,学习也是。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个人学习和竞争学习相比,合作学习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且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合作的对象不局限于伙伴、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家长。如果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学校里,学霸们和老师的关系大多很好。长辈有宝贵的经验和资源,通过和他们交流,把自己和对方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能加快学习速度,还拓宽了知识面,事半功倍。

笔者:合作学习这一点很新颖。许多孩子只忙于竞争,不崇尚合作。

杨雪岭:竞争也是一种合作,但要警惕过度竞争和恶意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保持适度紧张可以让自己兴奋起来。考数学、物理、化学等,最好处于低水平焦虑状态,考语文、历史则最好处于中等焦虑状态

笔者:一年一度的高考又临近了,找您问诊的高三学生又多起来了吧?

杨雪岭:是的,每年到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学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出现了心神不宁、记忆力下降、焦慮不安、思维迟钝、失眠早醒等现象。近来在心理科门诊就诊的患者,20%~30%是青少年,其中不少就是高三学生。测评发现,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的比例比较高,大部分还不是单纯的情绪问题。在这些患者中,超过一半的女生出现了自残的现象,手腕上一条条伤痕清晰可见。

笔者:他们的考前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杨雪岭:一部分孩子是心里没底,担心考试失利后自己无法面对;一部分是因为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以至于孩子对高考产生了恐惧,尤其是一些模拟考试失败的孩子,心理压力非常大。高考不仅是考生实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比拼;高考也不仅是孩子个人的事,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科学地给孩子减压。

笔者:家长们担心减压给孩子泄了劲,耽误高考。

杨雪岭:让我们从认识焦虑这种情绪开始讨论。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复合性情绪,包括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焦虑反应是人们对一些即将到来的重要事件进行适应时,在主观上产生的紧张、不安、着急等期待性情绪状态。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如下图所示)。即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焦虑的增强而提高;但过强的动机表现为高度焦虑和紧张,反而引起学习效率的降低。

实际上,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有这种感觉,适度紧张可以让自己兴奋起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注意力,提高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但是,考试焦虑与学习效率并非总是呈正相关的。

有意思的是,有研究者认为,学生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考试,最好是处于低水平焦虑状态,但是参加语文、历史考试则最好是处于中等焦虑状态。

笔者:所以,家长单纯给孩子增压和减压都是极端做法,不可取。请问,怎么把孩子的焦虑调整到最佳状态?

杨雪岭:在工作中,我和同事都发现,很多孩子是在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症状以后,才来就诊的。其实,家长平时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表现,早点干预可以避免很多严重问题。建议家长和孩子相处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多进行有效沟通,和孩子做朋友,满足孩子的各种心理需求。不要以批评、讽刺等方式来进行沟通,要多鼓励、多表扬。

第二,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哪怕成绩下降,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可以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个过程家长要予以安慰、帮助。

笔者:孩子过度焦虑的早期表现有哪些?

杨雪岭:如果孩子突然出现莫名的情绪低落、不爱说话、性格转变,或者烦躁不安、成绩下降等现象,家长要留意孩子是否在生活、学习方面,以及和同学、老师的交往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积极进行引导,不要让这些小问题在紧张备考中演变成大问题。

有些孩子突然沉迷游戏、玩手机,有的孩子甚至半夜偷偷起来玩手机,很多家长认为这是成绩下降的根源,简单粗暴地阻止,实际上这可能正是孩子感觉到了压力,进行宣泄的一种行为,家长应该疏导而不是强行指责、阻止。

应对考试怯场,三个小窍门可以试一试

笔者:有的孩子平时考试成绩一直不错,但一到大考就掉链子,应该怎样应对?

杨雪岭:重要考试发挥失常,大多是过度焦虑惹的祸。有的孩子在认知上自我要求高,把自信建立在成绩的基础上,会担心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肯定。考前焦虑的情绪表现为手抖、心慌、出汗、频繁上厕所乃至胃痛、腹泻等。

有三个应对考试怯场的窍门,供大家参考:

第一,适当使用“安慰剂”。

安慰剂疗法能够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缓解焦虑、改善情绪的效果。一些普通的有安神作用的非处方药物,如褪黑素、口服液类的保健品、天麻汤等,可以作为安慰剂给孩子适当服用。有往届考生的家长反馈,孩子考前紧张,睡不好,给他吃两片普通的维生素,告诉他是安神补脑的药物,孩子的焦虑居然改善了,这便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第二,用物品做自我积极暗示。

曾经的“国羽一哥”林丹有个习惯,每次参赛时背包里都要准备6个样式和手感一模一样的球拍。他解释:“球拍一个也不能少,要不然总感觉少点什么,心里没底。这是我的心理需求,必须满足。”同样,篮球“飞人”乔丹常年只穿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时穿过的短裤,神投手米勒总在护腕里放两个25美分的硬币。这些看起来有点幼稚的小怪癖,其实都是在对自己做积极暗示,即希望吉祥物能带给自己好运气。平时考试时,孩子可以携带特定的手环、手表、笔等,当成吉祥物,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建立条件反射,从而缓解过于紧张的心理。

第三,正念减压法。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在老师发放试卷的时候,先不要急于看试卷,更不要动笔答题,而要專注于自己的呼吸,缓慢呼气、吸气,并且告诉自己只要放松下来,就能考出好成绩。从头到肩膀再到双手、腰,直到双脚,进行全身放松。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分钟,其间要做5~10次深呼吸。通过放松肌肉,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很快进入考试状态。如果孩子平时在家里反复练习这种放松法,上考场以后最快可以在30秒至1分钟让自己放松下来。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竞争考试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感谢竞争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你考试焦虑吗?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