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探析
2023-04-11职彦珍
职彦珍
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AI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其为社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这些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也成为促进我国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而数字经济亦成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其产生的驱动作用与赋能效应亦是现阶段“数字+乡村”理论下支持乡村脱贫和振兴的可行路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数字经济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分析其对于乡村良好发展的重要性,深入探究当前乡村建设数字经济现存的问题,依据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在当前大数据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对信息传输给予了更多的可能性。乡村与城市之间不再因为距离而产生差距,在乡村使用云计算、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等有助于统筹规划乡村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促进乡村地区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生活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战。国家所提倡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优化我国农村地区产业业态持续发展,提高治理水平、创新管理技术,而数字化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方向,亦是落实数字中国的重要举措。在“十四五”期间,数字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所赋能农村地区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对于我国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更高,因此,需充分意识到数据技术赋能产生的功效,紧抓薄弱点,一一攻克,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有效融合。
数字经济的相关概述
概念 近年来,该词已经成为网络热词,其定义在学术界各有见解,总结来讲就是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限拓展生产要素的边界,推动经济高效发展以及产出水平提高,加快经济融合速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该词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分别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
特征 其一,具有數据性特征。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数据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由于数据具有可复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征,使得数据累积量越来越大,并且大数据技术处理信息的效率较高,数据产生的边际价值越来越高。其二,具有高流动性特征。农村传统产业主要涉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者的流动性依次降低,但是数据不同于前三者,其自身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前者。其三,具有降成本性特征。大数据技术相关的信息收集与分断能力能有效避免人为信息采集不准确,或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生产要素中流通的地域时空成本,同时也降低数据检索的费用以及各个市场主体匹配成本,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并且,信息增量亦能带来良好的利益,将原本相关性不明显的产品联系起来,无形之中突出范围经济效应的优势。其四,具有融合性特征。将数字技术与传统要素融合将会改变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推动部门之间、产业之间进行融合。其五,具有累积溢出效应特征。由于数据信息广泛应用,使得万物之间相互联系,加强了数据应用与数据累积,也让“溢出”效应影响了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信息的广泛连接使其与更多的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衔接,有利于整合市场资源,从而形成新的市场。其六,具有可持续性特征。数字经济的出现将传统的要素供给约束完全打破,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其更能保证国内经济稳定发展。
探究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其一,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亦是我国完成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要想实现民族复兴,需振兴乡村,将中国打造成现代化强国,其中农业实现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农村现代化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数字经济,主要以数字化为主,将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满足新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实际需求。其二,顺应新时代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局势,以及新发展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关农民的问题都是党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对农村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能帮助乡村提高自身社会管理水平,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目标实现。而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农村利用科技创新加强乡村建设,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能起到转变乡村管理模式的作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中运用数字经济,有利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革新乡村治理,为乡村长效发展奠定基础,全面落实新时代发展理念,满足创新引领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三,满足国内大循环的需求。在当前新发展阶段,国内主要围绕着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展开,亦是推进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之路。农村市场是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到目前为止,其活力依然还未被完全激发。将数字技术运用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助于促进国内大循环,将农村传统产业链转变为互联网+农业、乡村文旅、乡村康养等,丰富乡村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不断推广出去,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尽可能地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
数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其一,资金缺口较大。加强乡村数字经济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支持,需要大量资金以及先进技术支持。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财政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影响,面临着财政压力巨大的问题。同时,民间资本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参与该项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其二,缺少科技技术支持。由于资金不充足,数字乡村建设研发的基础技术滞后,包括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等,尤其是关键技术仍然存在稳定性不强的问题,造成数字乡村前沿技术水平较低的现象。国内专门从事涉农高新技术的企业较少,使得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无法有效衔接,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较弱,存在严重的技术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问题。
数字专业人才稀缺,缺乏完善的人才引培体系 其一,由于受农村地区各方面客观原因限制,农村地区高科技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较少,更何谈数字技术人才。很多乡村在建设数字经济过程中,由于人才稀缺问题,使得该项建设工作迟迟无法有效进行。其二,农民整体数字素养能力较弱。现阶段,农村的劳动力基本都具有老龄化、低技能的特点,农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其参与该项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较低,无法为数字经济建设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
数字监管激励性不足,生态保护机制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所具有的乡村类型多种多样,具有数量多、涉及范围广、生态环境差异大的特征。然而目前,我国所有的乡村生态环境数字监测基本都是围绕城市环境监测体系展开,无论是所选择的监测方法,还是实施细则均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我国乡村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涵养地,但是仍然有40%的乡村并不具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设施,还有部分乡村并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缺乏完善的乡村生态保护制度。
缺乏合理的乡村数字治理结构,乡村振兴乏力 虽然数字平台的使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便利,但是该平台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由于乡村治理过程中对各项数据的隐私重视程度、保护意识较低,在运用数字技术收集、整理相关数据时很容易出现数据被侵权的风险,还会造成乡村党组织以及其中党员数据被泄露的风险。很多农民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无法发挥其主体功能,都是由于数字平台数据的单向传递与流动,使得数字乡村治理工作中农民话语权不高。此外,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在处理各项工作时都是依据数字平台制定相应的治理决策,但是未能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直接沟通,不利于推动乡村数字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优化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改进对策
加强现存数字产业基础建设 其一,政府部门需对数字经济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利用该体系规范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利益共享等工作,有效规避发展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出现冲突。创新农民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保障数字经济在乡村地区的良好发展,使其与农村产业高速融合。而政府部门需对数字乡村的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依据实际实施情况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同时,政府还需做好多元化资本投资体系,以财政支农资金为核心,在借助保险和担保的作用下,形成多层次整合模式,促进财政支农资金高效使用。其二,加强基础建设。政府部门可依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规划,为该项建设工作投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要注重网络接入的低成本,才能保障农民拥有丰富的可使用信息资源,让其不仅能长期地接入网络汇总,还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政府部门还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利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涉农技术研发工作,尽可能地为数字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数字农具以及自动化农业生产系统。将农村信息资源收集与整合,为农业生产搭建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动乡村产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为农民带来一定的便利。其三,因地制宜,创造专属特色品牌。加强试点建设工作,与本地“三农”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对制度创新以及可复制建设模式的研究。同时,要将数字技术与各个产业相结合,有效转化数字与产业的应用,全面开展只会治理试点工作。此外,需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流通渠道,有效降低城乡与地区的连接成本,避免出现小农无法进入市场的问题。
健全人才引培制度,提高农民数字素养 其一,政府部门需以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为着手点,建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政府部门可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可选择与各大高校、信息技术企业、科技兴农等加强合作,通过“育才、引才、用才”三个方面为乡村振兴建设人才服务的长效机制。还可借助招商、引培等方式不断强化涉农人才的专业技能以及数字技术相关知识。其二,加大对农民数字技术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可通过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为农民普及数字知识,使其能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
制定完善的乡村生态环境数字监管机制 政府部门需对乡村环境数字监管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上下“一盘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监管,引导广大农民参与该项工作,实现共治共育,不断完善該环境监管绩效评估体系,确保监管工作能及时有序地开展。同时,还需制定完善的网格化数字监管体系,利用该体系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督。政府部门可充分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借助环保官方网站、数字技术下乡等载体,搭建三级共治的数字监管中心,将信息的采集、整合、分析与评估机制具体化、细致化,能够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实时情况进行动态化管理,增强数字监管的实用性。
优化乡村治理结构,规范党建制度 其一,制定规范的乡村党建制度,以数字党建为核心,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细则,为各项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需制定完善的数据安全监管机制,强化对党建数据的保护水平,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党建数字平台的保护,不断提高党员干部保护各项数据的意识。同时,还需为乡村搭建线上线下党建平台,进一步强化乡村治理的效果。 其二,政府部门需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让更多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明确主体类型,鼓励各方主体参与其中,诸如村民、乡村精英、乡村“能人”等,尽可能实现党建带头,村民自治、数字技术大力支持的多元治理结构。同时,还需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乡村治理互动平台,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字平台相融合,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相应渠道,使得各方主体都能参与该项工作,形成乡村治理合力。并且,该平台不仅保障村民参与治理的话语权,还能帮助政府部门时刻了解村庄异动以及村情民意。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加大乡村发展力度,然而,我国国土占地面积较为广阔,农村比较分散,还未能全面实现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在该背景下,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能起到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因此,需加强农村地区数字产业的基础建设,为该项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人才保障,优化现有的人才引培机制,不断增强团队的专业性,增强农民数字意识,使其能意识到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为保障该项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需优化治理结构、匹配相应党建制度、健全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