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藻类产业标准化现状与体系构建

2023-04-11朱文嘉荣小军李娜郭莹莹姚琳江艳华蒋昕王联珠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年1期
关键词:藻类标准化加工

朱文嘉,荣小军,李娜,郭莹莹,姚琳,江艳华,蒋昕,王联珠*

(1.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山东 青岛 26607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藻类养殖总量为3 238.62万t(鲜重),而中国养殖产量为1 850.57万t,占全球藻类总产量的57.14%,居全球首位[1]。海藻约占中国主要海水养殖物种总产量的10.00%,年总产值200亿元左右。海藻已经成为重要的蓝色蛋白来源。以海藻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海藻化工、保健品、海藻饲料、海藻肥等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了育苗、养殖、加工、出口全方位综合开发、潜力巨大的蓝色产业之一。中国还是藻类贸易大国,2019年,生鲜藻类进口额为2.46亿美元,进口量为15.40万t,均排名世界第一[2]。总的来看,中国藻类产业不论是产业影响还是出口贸易方面,在世界上和国内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中国藻类产业的发展,标准也在逐渐增加和完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虽然现有标准涵盖了养殖、加工、流通等主要环节,但是,与蓬勃发展的藻类产业相比,国内藻类产业标准还存在较大的空缺,尚未形成标准体系,现有标准难以满足产业以及人民群众对藻类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以及安全营养的需求。全面系统地梳理完善中国藻类标准体系,不仅是中国藻类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藻类生产及贸易向着安全、规范和有序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研究概述了中国藻类养殖及加工相关标准制定的现状,构建了藻类标准体系,探讨了藻类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及标准制定或修订提供参考,推动藻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 中国藻类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背景

为落实《“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3-7],指导藻类产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标准体系的研究,使标准制订工作避免处于盲目状态。藻类标准体系包含从养殖至加工相关的种质、养殖规范、加工规范、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以及加工规范等内容。藻类标准体系是包括现有、应有和未来发展的藻类产业所需的标准化蓝图,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有助于系统的了解中国藻类产业标准全局,有助于建立健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藻类标准化管理体制,有助于生产、科研以及企业标准化的建设,有助于保护生产企业合法生产和经营,打击假冒伪劣,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 中国藻类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基本框架

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8],是标准化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藻类标准体系以全球藻类产业发展态势为导向,围绕中国藻类产业经济发展目标进行编制,遵循国家标准《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GB/T 13016—2018)[9]的具体规定。藻类标准体系主要是由标准体系框架图(图1)和标准体系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两者之间相互对应和补充,共同阐述标准体系的内容[10]。藻类标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不仅要体现藻类生产、科技及其管理中亟待协调统一的产品质量、名词术语和方法,也要尽可能与相关标准体系相协调,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全产业链标准的一体化研制,构建科学完善、协调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尽量与有关的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体系相适应。

2.1 标准体系的结构层次

中国藻类产业标准体系覆盖藻类养殖和藻类加工两大领域,基本结构从上到下分为一级体系和二级体系。根据藻类产业链的组成,一级标准子体系包括基础标准、藻类种苗标准、藻类养殖技术标准、饲料标准、藻类加工品标准、藻类加工技术规范标准及藻类产品检测方法标准等7个方面;二级标准子体系是在一级子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领域进行具体的细分,包括藻类品种和苗种要求、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品种培育、种苗繁育、藻类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过程质量控制、藻类产地环境、饲料质量要求、饲料使用规范、鲜冻藻类产品、藻类干制品、藻类盐渍品、即食藻类制品、藻类调味品、藻类提取物、其他藻类制品、加工过程质量管理、加工操作规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营养成分检测及品质评价方法等21个方面。中国藻类产业标准体系表第二级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对应的标准明细表和标准。

2.2 标准体系的类别划分

从中国藻类相关标准的类别分布(图2)可以看出,当前藻类相关标准已经覆盖主要的藻类产品和藻类养殖、加工全过程,藻类产业标准体系类别划分合理、覆盖全面,藻类品种和苗种要求标准、藻类养殖技术规范标准、藻类提取物标准的数量位居前三位,这是因为养殖技术和种业起步早,发展时间长,藻类应用面广,提取物种类繁多。当前藻类标准体系尚存在个别薄弱部分,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标准、藻类产地环境标准、品质评价方法标准数量处在后三位,应更为关注。鲜冻藻类产品、藻类调味品标准和其他藻类制品标准尚属空白,亟需完善。

图2 藻类标准的类别分布情况Fig.2 Category distribution of algae standards

2.3 标准体系的标准级别划分

藻类产业标准体系中所涉及的标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暂不属于此次标准体系讨论的范围。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11]。经过在标准数据库的查新,目前,已颁布的涉及藻类标准共计102项,其中,行业标准最多,共29项,占28.43%,这与农业农村部近年来积极开展水产标准体系建设项目紧密相关。地方标准次之,25项,占比24.51%。团体标准18项,占17.65%。国家标准17项,占比16.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最少,仅13项,占比12.7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通过规范准入门槛,引导行业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藻类企业的良性竞争。藻类产业已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既相互衔接又补充完善的统一综合体系,充分体现制标的系统性(图3)。

图3 藻类标准的等级分布情况Fig.3 Grade distribution of algae standards

3 中国藻类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中国藻类产业标准体系的建设符合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覆盖了基础、养殖和加工标准3大内容。基础标准是藻类产业标准化的根本。养殖环节是藻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源头,是藻类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加工环节是藻类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整个藻类产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通过构建藻类产业标准体系,对提出藻类产业标准需求和加快藻类产业相关标准的研制具有指导作用。

3.1 藻类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包括藻类的术语、分类、指南、包装、抽样等基础通用标准,是藻类产业标准体系的基础支撑。目前仅有一项针对藻类产品的行业标准计划《藻类产品分类与名称》(LX14181)。《水产品抽样规范》(GB/T 30891—2014)、《水产品包装、标识通则》(SC/T 3035—2018)、《水产品感官评价指南》(GB/T 37062—2018)、《水产品加工术语》(GB/T 36193—2018)等水产品基础通用标准均适用于藻类产品。

3.2 藻类养殖标准建设

中国是藻类养殖大国,主要品种有海带(Laminariajaponica)、紫菜(Pyropia/Porphyraspp.)、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羊栖菜(Hizikiafusiforme)等,主产区为福建、山东、辽宁等省。中国淡水藻主要品种有螺旋藻(Spirulin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主产区为云南等省,各地藻类产业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藻类养殖标准用于规范养殖全过程的环境、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藻类种苗标准、藻类养殖技术标准、藻类饲料标准等内容。

“藻类种苗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品种和苗种要求、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品种培育和种苗繁育等4个子体系,详见表1。

表1 藻类种苗标准Tab.1 Standards for algae seedling

“藻类养殖技术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过程质量控制及藻类产地环境等3个子体系,养殖环境的优劣是影响藻类质量安全与否的主要因素[12-13],详见表2。

表2 藻类养殖技术标准Tab.2 Standards for algae culture technology

“藻类饲料标准”子体系涉及对藻类用饲料、藻类制饲料添加剂、海藻肥等饲料的质量要求和使用规范标准等,详见表3。

表3 藻类饲料标准Tab.3 Standards for algae feed

目前在藻类病害、灾害方面的标准还十分欠缺。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酸化给海藻生理、生态、生长以及繁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扰动和挑战[14],其中病害问题每年造成藻类养殖几十亿元的损失[15],中国不少学者在病原鉴定,病害防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16-19],已具备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建议能够尽快开展立项研究,以有效解决藻类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补充现行标准化缺口。

3.3 藻类加工标准建设

藻类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以藻类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已达300多种,涉及食品、饲料、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20]。中国藻类加工产品有海藻食品、海藻胶及其制品、海藻纤维、活性物质及保健食品等,涉及海带、裙带菜、羊栖菜、条斑紫菜(Porphyrayezoensis)、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浒苔[Enteromorphaprolifra(Muell.)J.Ag]、石莼(UlvalactucaL.)、红球藻、小球藻等30多个藻类品种。藻类加工标准用于规范加工全过程的环境、技术、管理和终产品等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藻类加工品标准、藻类加工技术规范标准、藻类产品检测方法标准等内容。

“藻类加工品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根据加工产品的不同,主要包括鲜冻藻类产品标准、藻类干制品标准、藻类盐渍品标准、即食藻类制品标准、藻类调味品标准、藻类提取物标准及其他藻类制品等7类。各子体系分别涉及对藻类加工品的质量要求。目前,随着藻类产业发展,藻类加工品的市场定位及目标人群进一步精准化,产品层次化程度提高,面向不同人群的藻类产品更加丰富,为了实现产品的优质优价,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提升,迫切需要制定藻类产品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全面评价产品质量,有利于主管部门对藻类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详见表4。

表4 藻类加工品标准Tab.4 Standards for algae processed products

“藻类产品加工技术规范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加工过程的管理、技术及环保要求,主要包括加工过程质量管理标准和藻类加工操作规程标准。“加工过程质量管理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加工质量管理要求,包括良好操作规范、贮藏运输技术规范、质量追溯标准等。“藻类加工操作规程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加工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的标准要求,建立干制藻类、盐渍藻类和即食藻类的加工技术规范,确保以HACCP原理控制藻类产品的生产过程,规范企业生产。详见表5。

表5 藻类产品加工技术规范标准Tab.5 Standards for process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algae products

“藻类产品检测方法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产品的检测方法、规范要求。根据检测指标的类型和归口管理机构的不同,主要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藻类营养成分检测标准、藻类品质评价方法标准。“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有毒有害重金属、有害化合物、药物、放射性物质等的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属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范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管理。“藻类营养成分检测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特征性成分、功能性成分含量等的标准。“藻类品质评价方法标准”子体系涉及藻类品质评价方法等的标准。详见表6。

表6 藻类产品检测方法标准Tab.6 Standard for detection methods of algae products

现行产品标准覆盖不全,一些新兴食品缺乏品质评价标准,如紫菜汤等预制藻类产品标准。亟需建立一批藻类产品品质评价标准、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特征性成分、功能性成分的检测方法标准、真伪鉴别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以及关键共性成分快速检测方法,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开展标准化攻关。同时,标准之间还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同一食品既有各地的地方标准、还有团体标准。目前,部分省(市)和团体标准的查询通道不畅通,造成公众对标准信息不了解[21],建议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通过统一门户网站进行标准查询。

4 结语

藻类产业标准化对科技创新发挥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加强标准化,实现产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和转化,是中国藻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正如《“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2]强调的:“推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全产业链标准一体化研制,构建科学完善、协调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因此,藻类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面对新型的养殖模式、多元化的水产品种、丰富的加工产品新形势,不同种类的藻类产品质量技术指标差别很大,单一的标准难以规范繁多的藻类产品生产,建议围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配套发展,开展藻类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构建藻类加工基础通用、产品品质评价检测方法、加工质量控制管理和追溯规范、仓储保鲜标准、鲜冻藻类冷链物流标准、能耗限额碳中和标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藻类标准化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标准化简述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浮游藻类在水体PAHs富集与降解中的研究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