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世界中的教育韧性与技术正义

2023-04-11杨霞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韧性教育者正义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渗透,人们也不断将教育的过去和现在带入与未来的对话中。

数字技术加速向社会各领域渗透,数字化生存逐渐成为现实,技术与人本耦合的逻辑需要重新审慎地辨析。我們在悦纳或质疑变革性技术的同时,也需为使用它们和应对可见与未见的危机做好准备。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肩负增强教育韧性的使命,并面临维护技术正义的难题。

其实,教育者一直都在不断变革的技术语境中寻求对有关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万象多变的社会常常使我们处于非自愿的混乱境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则加剧了这种变化感。毕竟,我们无可逃避地参与构建了当下的世界。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变化是我们与世界相互渗透的结果。如果是这样,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它?如何防止数据背后的资源垄断和权力寻租等操纵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只有不断真正地批判自身,才能超越这种现实的困境。在教育中持续反思是教育的责任,教育者不能因为变化世界的复杂、暧昧而弱化对教育本体论的探索,并加入技术虚荣的游行队伍,从而使教育变得无舵而漂移。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培养无法“复刻”的人,教育的韧性就是识得草木本心,不断持续地

关注人本身并战胜自我,让教育的价值在混沌里放出光芒。它的核心不是跟风式的调适和应变,而是为了维持本质功能特性而改变自我。所以,教育韧性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变化的世界中,推进个体“内在善”与社会“公共善”的良性互动。教育韧性最核心的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和呵护。我们要预防“算法偏好”导致教育被资本或权力“游牧”。数字治理中的技术正义核心是要维持教育韧性最核心的内容:“人性秩序”。

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弥漫着由“人本主义”向“事本主义”再向“数本主义”倾斜的简化气息。数字化加剧了竞争中庞大的“超我结构”给师生带来的压抑情绪,而这极可能导致创造力过早地夭折。在新的“数据关系”中,如果技术语言不加审视地“翻译”成为数据事实,甚至是价值判定,那么个体思考就会被控制,人的存在价值就会被弱化。因此,如果不破解“只见数据不见人”的“数据陷阱”,人的自由与尊严就会被矮化;如果更看重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教育就是没有希望的。对一个未来可期的社会而言,技术从来都只是工具,对技术运用的规制才是决定技术影响教育秩序的关键因素。

现在,我们对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没有完全理解。增强教育系统抵御不确定风险的韧性,稳定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将“以资本为中心”的数字霸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数据正义,仍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杨霞,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韧性教育者正义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