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地质勘察重点
2023-04-11赵国斌郭德存王汉斌
赵国斌,郭德存,王汉斌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
0 引 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趋于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我国也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努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以期打造更安全、可靠的能源系统。而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既可平滑不稳定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也能配合常规火电、核电等电源,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在中长期规划的推动下,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不同建设形式、不同地质背景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使工程地质勘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开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工程勘察设计是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坚持分阶段完成工程地质勘察,进行工程设计,维护好迄今运转有效的水电工程建设技术管理体系,坚持设计流程,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提升工程勘察设计水平是保证抽水蓄能电站产业良好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1]。
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抽水蓄能电站发展的新态势,论述了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工程案例讨论了不同建设形式、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及难点,以供各方参与者参考。
1 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态势
1.1 基本情况
抽水蓄能电站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1968年华北地区岗南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为标志,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入了产业起步期。半个世纪以来,在经历了探索发展期、完善发展期和蓬勃发展期[2]后,抽水蓄能电站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以及投资体制均趋于完善。
在“双碳”目标的促动和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形势下,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技术最成熟、功能最强大、经济最优势的储能形式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应声出台,在“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6 200万kW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kW左右”的中长期发展目标[3]推动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入了爆发期。
1.2 发展新态势
在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也表现出了新态势,具体表现为:
(1)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不断的完善、发展过程中,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投资体制从规划出台之前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用户侧为主转变为电网企业、发电企业、能源建设企业等供给侧并存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实现了供给侧和用户侧同步发展的新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新一轮规划出台之前,已建、在建抽水蓄能电站的投资主体包括以电网企业为主的8家企业,而在新一轮规划出台后,已落实的项目投资主体单位达到了30余家,除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外,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参与其中。
(2)电站选址多样化。为适应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需求,电站选址逐渐从原有的电网负荷中心,向水、风、光互补的新型能源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地区转变,体现了其突出的储能和调节性能。截至2021年3月,华东地区已投产及施工阶段的项目各13座,数量最多,而在设计阶段的项目,华中和西北地区数量最多,分别达到了24座和13座,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截至2022年3月,已建、在建的148座抽水蓄能电站区域分布见表1。数据表明,抽水蓄能电站选址已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变。
表1 已建、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区域分布 座
(3)建设形式多样化。在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爆发式发展时期,不同的建设形式被投资主体所采用,表现为常规蓄能和非常规蓄能并行发展的良好态势,包括:①依地形高差而建的常规抽水蓄能电站;②利用已建上、下水库建设的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③利用露天矿坑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④利用采矿巷道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截至2022年3月,在已建、在建或规划的148座抽水蓄能电站中,常规抽水蓄能电站127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18座、露天矿坑综合利用项目2座、采矿巷道综合利用项目1座。可见,常规抽水蓄能电站仍然是本阶段最重要的建设形式。
在上述背景下,抽水蓄能电站的勘测设计单位也从原有的电网设计企业为主体,发展成各领域勘测设计企业积极参与的新态势。在不熟悉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流程、技术管理规定以及争取市场份额过分追求项目进度的背景下,缩短勘测设计周期、简化建设审批流程的意愿普遍存在。然而,从我国几十年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的经验看,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如此操作将会欲速则不达[1],给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埋下隐患。
2 现行标准体系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
抽水蓄能电站由于其用电低谷时抽水蓄能、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的特殊功能,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与常规水电工程的区别体现在水库防渗要求高、地下洞室群密集布置、天然建筑材料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为避免出现影响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察,通过由浅入深、分阶段逐步了解电站站点区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揭示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工程处理措施是保证工程建设方案经济合理、工程运行安全可靠、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大型水力发电工程,工程地质勘察需遵循国家标准GB 50287—201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4]和能源行业规范NB/T 10073—2018《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地质勘察规程》[5]等规程规范的基本要求,在阶段划分上应严格按照选点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招标设计以及施工详图设计共5个阶段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各阶段的勘察重点简述如下:
(1)选点规划阶段应在站点普查的基础上推荐近期开发站点,完成天然建筑材料普查。
(2)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对选点规划推荐的近期开发站点进行勘察,评价工程场地的构造稳定性,对可能的枢纽格局布置组合方案作出初步评价,提出推荐方案,完成天然建筑材料初查。
(3)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查明水库、挡水建筑物及输水发电系统的工程地质条件,为详细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完成天然建筑材料详查。
(4)招标设计阶段以补充和完善可行性研究勘察成果为主。
(5)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应以检验前期勘察成果为主,并通过必要的补充勘察进行特殊工程地质问题的专题研究,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不同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均需结合抽水蓄能电站的工程特点进行针对性勘察,如因上、下水库高差大,在进行抗震稳定计算时应考虑地震放大效应,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更为重要;上水库多修建在山顶、运行期库水位频繁升降,因此水库渗漏问题和水位变幅带内库岸稳定是水库的勘察重点;地下洞室群密集布置、引水下平段承受水头高,故而拱顶围岩稳定、高压洞段岩体质量是输水发电系统的勘察重点;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则应遵循优先考虑库内取料、渣料利用、挖填平衡的原则要求开展工程地质勘察。
3 不同建设形式站点的工程地质勘察重点
3.1 常规抽水蓄能电站
通过新建上、下水库,依地形高差在上、下水库间布置输水发电系统而建的常规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装机规模大、单位千瓦造价低、建设运行技术成熟等优势,仍是新形势下的重点建设形式。在大规模的建设背景下,一大批世界级的抽水蓄能电站已经投产运行,如2020年投产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创下了装机规模(3 600 MW)、储能能力(周调节)、地下厂房规模、地下洞室群规模共4项世界之最;2022年建成投产的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发电水头710 m,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第一;建设中的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设计发电水头724 m,是目前我国已建、在建额定水头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
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合理的装机规模,更充分体现抽水蓄能电站的储能特性,当前常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面临着输水线路穿越区域活动断裂、岩溶地区渗漏及地下洞室围岩稳定问题、超高水头地下洞室围岩适应性、湿陷性黄土地区库址选择等复杂的工程地质难题,也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除应遵循现行规范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外,还需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才能保证电站建设良好有序的发展。
3.2 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
当前,利用已建上、下水库建设的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是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发的主要形式,如1968年建成的岗南抽水蓄能电站依托岗南水库而建,装机规模11 MW;分别于1992年和2000年建成的潘家口[6]、响洪甸抽水蓄能电站均利用同名下水库建设,装机规模分别为270 MW和80 MW;正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湖北竹山潘口抽水蓄能电站利用了上游潘口电站、下游小漩电站的水库分别作为上、下水库,设计装机规模300 MW,浙江丽水紧水滩抽水蓄能电站依托上游紧水滩水库、下游石塘水库建设,设计装机规模297 MW等。现行规范要求[4],利用已建水库建设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地质勘察重点应在搜集已建水库设计、施工及运行期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复核水库渗漏、库岸稳定、枢纽建筑物地基稳定等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行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重点评价水位变动对库岸稳定的影响,重点勘察输水发电系统工程地质条件,对改、扩建工程还应进行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受建设条件、技术经济合理性的影响,中小型电站多选择合适的地形条件布置发电厂房,如竹山潘口、紧水滩抽水蓄能电站选择了半地下式厂房方案,工程地质勘察则应以查清厂房基坑和工程边坡稳定为重点。
此外,为履行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央企职责,大型发电企业正在开展结合大型水电站同步建设装机规模超过1 000 MW的大型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例如,与玛尔挡水电站同步建设的同德、玛沁抽水蓄能电站应同步评价电站运行对库岸边坡稳定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下水库进出水口位置、地下洞室群的布置还需考虑库水入渗的影响等,工程地质勘察应围绕此类问题开展。与叶巴滩、拉哇水电站同步建设的同名混合抽水蓄能电站,需重点评价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的围岩稳定及其布置对在建项目的影响。利用已建拉西瓦电站水库作为下水库的青海哇让抽水蓄能电站需在拉西瓦库区选择合适的进出水口位置,其围岩稳定及后边坡稳定问题是本工程的勘察重点。
3.3 露天矿坑综合利用抽水蓄能电站
露天矿坑综合利用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概念在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建设形式包括利用正在生产的矿坑或废弃矿坑作为下水库,在周边选择适宜的地形或利用矿渣堆填成库建设上水库等形式。如为改善当地资源环境提出的海州露天矿坑综合利用抽水蓄能电站设计方案正是考虑了环境治理、储能发电等综合效益;河北滦平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与矿坑综合治理有机结合,促进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利用抚顺西露天矿矿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7],通过抽水蓄能与坑底储油相结合的废弃露天矿坑综合利用模式,解决国内露天矿坑废弃带来的安全隐患、空间资源浪费以及国家能源储备安全的问题;澳大利亚Kidston、Middleback Range站点利用废弃的铁矿矿坑建设,肯塔基的Maysiville电站利用石灰岩矿坑建设,也达到了矿坑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的目的。
现有规范并未对露天矿坑综合利用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工程地质勘察作出相关规定。作者认为,结合电站的建设和运行特点,矿坑坑壁的长期稳定及结合矿坑开挖选择合适的进出水口、确定合理的支护范围、矿渣渣体的利用、上水库渗漏问题等应作为重点勘察对象。如澳大利亚Kidston铁矿矿坑坑壁受断层、剪切带以及侵入体的切割,岩体完整性差,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块体,易形成小规模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输水管线和发电厂房的布置均会产生明显影响,应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评价电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坑壁的稳定性。另外,电站输水发电系统的下水库进出水口多布置于矿坑内,如何合理选址并评价其后边坡的稳定及确定支护范围等也是此类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重点,如滦平、隆化等站点。上水库的建设多布置于矿坑坑壁附近,需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避免上水库渗漏对坑壁边坡稳定的影响,因此上水库渗漏及库外边坡稳定问题也应该作为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当利用矿渣或尾矿建设上水库时,则存在矿渣粒径分布不均、碾压不密实、渣料强度不一、软岩含量高等不利因素引起的堆渣体渗漏、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因此,查明矿渣的物质组成或控制尾矿堆填质量则需要重点关注。
3.4 采矿巷道综合利用抽水蓄能电站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就提出了利用采矿巷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工程设想,以半地下式和全地下式2种建设形式进行了概念设计,如1992年提出的美国霍普山抽水蓄能电站[8]在地面建设上水库,利用位于地面以下726 m的采矿巷道作为下水库建设装机规模2 040 MW的半地下式抽水蓄能电站;德国下萨克森州提出的利用金属矿巷道建设全地下式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现有采矿巷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可以实现废弃矿井转型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战略构想[9],也可以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供资源,谢和平等[10]预测,利用废弃煤矿和矿井水库的蓄能发电量约为2014年我国全年发电总量的1.5倍。目前,利用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发电多能互补能源综合体项目在淄博市正式开工建设,江苏句容石砀山铜矿矿井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也已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与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特点有关,采矿巷道综合利用抽水蓄能电站也需结合其工程地质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除需重点研究输水发电系统、储水系统等部位的围岩稳定问题外,还需考虑复杂的水位消落产生的气流和水流对围岩稳定的影响,以及地下厂房区域的防渗及围岩加固等问题。因此,已建采矿巷道的适宜性及稳定性评价、在建采矿巷道的支护措施设计、大型地下洞室群的选址、采空区的评价和利用等问题应作为此类电站的工程地质勘察重点,并查明拟利用巷道范围内围岩岩体质量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围岩稳定和渗流分析,提出合理的工程处理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为止,尽管露天矿坑和采矿巷道综合利用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尚未有建成和运行的相关报道,但在当前形势下,已有不少投资主体和勘测设计单位对此类建设形式开始探索,需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规程规范,以规范各勘测设计单位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4 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工程地质勘察
我国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区域构造稳定性、岩土体分布具有显著的分带和分区域性的特征,抽水蓄能电站站点也因区域分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点。
4.1 区域构造背景复杂地区
4.1.1 站点分布情况
我国区域构造稳定性分区特征明显,如西北和西南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强震活动频繁,区域构造稳定性最差;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构造活动较强烈,强震活动较多,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东北和华南广大内陆地震活动较弱,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11]。
目前,西北和西南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站点所在工程区常会遇到因活动断裂发育引起的建筑物抗断设计问题和地震基本烈度高地区的抗震设计问题。据统计资料,截至2022年3月,在已投产、施工、设计阶段的158座项目中,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的分别有33座和21座,占比较大,而在设计阶段的项目中,Ⅶ度区16座,Ⅷ度区9座,其中部分站点场址区内发育活动断层,输水隧洞存在抗断稳定性问题。
4.1.2 工程地质勘察重点
区域构造稳定性和地震地质条件是制约工程成立与否和估算工程投资的关键工程地质问题,GB 50287—201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规定,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勘察任务主要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具体规定如下:
(1)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对场地构造稳定性和地震安全性做出评价。研究内容应包括工程区范围内断层和地震活动特性,近场区25 km、场址区5 km范围内的断层分布情况,进行断层活动性鉴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相关工作需同时满足NB/T 35098—2017《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规程》的要求。
(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需要复核或补充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场地地震灾害评价内容。GB 50287—201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同时提出,应采用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综合勘探手段确定活动断层的规模和位置,建筑物应采取避让措施,规范明确规定,挡水建筑物不应建在活动断层上,如陕西富平站点通过移动下水库位置避开了北山山前断层的影响;当无法避让时,可将活动断层布置于尾水隧洞或尾水明渠等低压洞段,如甘肃肃南皇城站点,榆木山东缘断层与尾水明渠相交,并采取了抗断设计;若设计布置不可避让活动断层的影响时,应进一步论证该站点的可行性,如甘肃大古山站点场址区存在长干沟-石蜡板沟活动断层,经论证后该站点不再继续开展勘测设计研究。
4.2 岩溶发育地区
4.2.1 站点分布情况
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往往制约着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进程。我国华东、华南沿海一带多以岩浆岩或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溶工程地质问题不突出,而西北、西南及华中等区域部分站址可溶岩发育,岩溶问题则较为突出,其中以清江流域、贵州、广西等碳酸盐岩发育地区尤为突出。尽管在岩溶地区已有构皮滩水电站、水布垭水利枢纽等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经验,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实例并不多见。
4.2.2 工程地质勘察重点
在岩溶地区规划选址过程中,岩溶洼地往往具备良好的地形条件,但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则需高度重视,如湖北松滋站点上水库由2个岩溶洼地组成,水库区岩溶洞穴、漏斗等发育,存在水库渗漏问题;下水库库周可见众多泉水点出露,水文地质环境复杂,下水库渗漏问题突出。若勘察工作深度不能满足阶段要求,上、下水库的防渗难度将会非常突出。已建成的安徽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地层以厚层致密块状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地表形成溶坑、落水洞等,地下则形成溶洞,前期勘察揭露和发现落水洞、溶坑、溶斗共23个,溶洞14个,施工中揭露总量达到100余个;即将建成的江苏某抽水蓄能电站岩溶多沿断层或挤压破碎带发育,且在-70 m高程仍有岩溶发育。另外,岩溶系统发育的随机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给电站工程地质勘察带来了极大挑战,勘察深度达不到基本要求,可能导致对开挖洞室围岩稳定分析不足,进而影响施工期安全。例如,在贵州省所选站点中,福泉坪、楠木山、桐溪、莲花、石厂坝、大树子等站点上水库位于岩溶地下水补给区,输水发电系统处于岩溶地下水的径流区,下水库为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水库渗漏和岩溶洞穴稳定、地下洞室岩溶涌水等问题突出[12]。
可见,可溶岩地区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难点,其中水库渗漏、地下洞室围岩稳定问题是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由于溶蚀洼地、岩溶通道等影响水库渗漏勘察及防渗设计,而隐伏岩溶和溶洞充填物的特性对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影响明显,因其复杂性使得通过现有勘察手段查清上述问题难度较大,故而此类地区的前期工程地质勘察应以查明岩溶发育特征、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溶洞充填物等发育规律为重点,并应在施工详图设计阶段进行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结合开挖揭露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工程措施,相关勘察任务和内容应遵循NB/T 10075—2018《水电工程岩溶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的相关规定。
4.3 层状、缓倾角地层发育地区
4.3.1 站点分布情况
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沉积岩发育地区,碎屑岩占比较大。以重庆地区站点为例,多数工程软、硬岩多互层发育,且层面多呈缓倾状。如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布置于缓倾发育的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泥质砂岩和砂岩地层中;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区域地层主要为近水平发育的厚层~巨厚层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13],软硬相间发育;巫山抽水蓄能地下厂房置于近似水平发育的泥质灰岩中;云阳建全抽水蓄能输水发电系统沿线地层产状平缓,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陕北地区新一轮站点中大部分地下洞室群布置于近水平层状发育的砂泥岩、泥岩等地层中,如乔家山、王家峁、佳县等站点。
4.3.2 工程地质勘察重点
在上述地区建设大规模地下洞室群,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型地下洞室群拱顶围岩的稳定问题,如已建成的山西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位于近水平状发育的互层状和薄层状的泥质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柱状灰岩和薄层粉砂岩中,拱顶稳定问题较为突出[14]。
在缓倾角层状岩体发育地区,地下洞室群拱顶将会形成平行组合梁模型和组合悬臂梁模型,破坏形式则以弯曲折断为主。图1为某电站地下洞室群部位厂房顶拱围岩示意。工程实例表明,在此类地区应查明近水平层状发育的薄层或中厚层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和层间软弱夹层的发育特征,并将地下洞室拱顶置于适宜的岩体中作为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
图1 平缓层状岩体厂房顶拱围岩示意
4.4 湿陷性黄土地区
4.4.1 站点分布情况
在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的规划选点中,为满足陕北及黄河“几”字湾地区新能源基地建设的需要,抽水蓄能电站的重要性显得较为突出。然而,此类地区多分布湿陷性黄土,已有较多的规划站点选址涉及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问题,如陕西榆林地区的神木乔家山、神木王家峁、佳县、清涧、洛川等站点。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适宜性也已成为业界探讨的焦点。
4.4.2 工程地质勘察重点
因湿陷性黄土在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多表现出发生溶蚀、塌陷等破坏特征,影响建筑物地基稳定,进而影响工程运行安全。已有工程建设案例表明,黄土地区建设的水利工程普遍面临渗漏和渗漏引起的湿陷性问题,如延安顾屯河流域5座水库,在库内外水位存在高差的情况下发生了渗漏[15]。其次,水库或水渠地基易发生大规模沉降变形,如在延安引大东一干渠加固改造工程中局部段地基土饱水,在湿陷循环作用下发生了破坏,致使防渗措施失效,渠水外渗[16],造成经济损失。此外,黄土遇水湿陷也极易引起黄土滑坡、库岸坍塌、泥流等地质灾害[17],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如陕北延安黄土地区某水库在初期蓄水后,库岸岸坡发生的滑塌约70处[18];位于陇东黄土高原的马莲河水库,在蓄水后库周塌岸范围约占总征地面积的30%[19]。
可见,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上、下水库面临着水库渗漏诱发黄土湿陷及次生地质灾害等工程地质问题,因此黄土湿陷性勘察应作为此类站点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其次,黄土地区的洞室围岩稳定问题、运行过程库岸边坡稳定、水库内水外渗对洞室围岩稳定的影响等也应作为勘察重点。
5 结 语
双碳目标引领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工程建设技术和管理水平均日益成熟。在多元投资主体并存、多种建设形式同步开发、工程地质条件渐趋复杂的大背景下,合理、有序地开展前期勘察设计工作是保障抽水蓄能电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本文分析了当前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新态势和不同建设形式、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工程地质特点,讨论了当前形势下的工程地质勘察重点。作者认为,作为大型水电工程,为确保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工程地质勘察应首先满足现行规程规范的基本要求,同时应结合工程的建设、运行特点和关键工程地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勘察。实践证明,唯有通过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工程地质勘察流程,逐步揭露工程地质条件,才能充分揭露制约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工程地质问题,并通过采取针对性设计,提出技术、经济合理的工程布置方案,为抽水蓄能电站的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