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2023-04-11李晓艳郝瑞影
李晓艳 郝瑞影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河南郑州 450004
临床实习在医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选择合理、简便的教学评价方法对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意义重大。儿科的患者较特殊,患儿不会表达,家属比较紧张,大部分实习生面对生病的患儿不知所措,学生临床操作的机会不多,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1-2]。一直以来,儿科临床教学中一直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教学的评价主要依赖实习结束后最终的考试结果,这就造成在临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出来,存在考核及反馈时间长,导致临床实习教学效果不理想。形成性评价在国内教育评价中起步较晚[3],具有周期短、反馈及时的特点,形成性评价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保证教学效果,及时完善教学过程。本研究选取2019年进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实习的本科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实习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进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临床实习的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0),对照组男 11名、女9名,研究组男10名、女10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 0.05);对照组上学年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85.40±5.82)分,研究组为(84.86±6.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6,P> 0.05);对照组上学年技能考试平均成绩为(81.22±6.57)分,研究组为(82.36±5.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1,P> 0.05)。本研究经医院教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在儿科临床实习时间≥1个月;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在儿科临床实习时间<1个月,不同意参与或中途退出本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终结性评价,研究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按照儿科专业实习医师要求的统一标准进行轮转。对照组采用终结性评价,评价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考核(60%)和技能操作考核(40%)。研究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每个临床亚专业轮转结束考核1轮,考核项目包括迷你临床演练评估法(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多源评估反馈(360度评估)、临床操作技能实地评估(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日常管理考核、出科结构化病历面试[4]。考核结束后考核教师针对医学生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的反馈及解答。考核教师均进行了统一培训,采用的考核标准一致。
教学过程实施:儿科教研室组织召开会议,教师按照实习考核大纲的要求进行集体备课,形成性评价内容采取量化记录的方式,评价者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完成。①mini-CEX:对带教老师和医学生统一培训mini-CEX简介、实施细则、统一评分标准。编制儿科实习教学特点的中文mini-CEX量表。评分标准为9分制评定,<3分为不及格,4~6分为及格,7~9为良好。按考评流程评估人员必须为儿科主治医师以上级别。随机挑选我院儿科住院的患儿,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考核内容:医患沟通、问诊、体格检查、健康指导等。考试后老师做出评价与反馈,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改进,同时老师和学生均对本次考试做出满意调查,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以此给出意见和完善教学方法;②DOPS评估:DOPS的评估量表用来评定学生临床应用技术操作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操作前患者的知情同意、操作前准备、操作前交流、临床操作、无菌观念、在必要时寻求支持、操作后注意事项、与患者交流的技巧、人文关怀、整体表现,每个项目均采用9分制评分。根据考生技能操作整体表现给予评分。考核完毕后教师给出反馈及改进措施;③360度评估:由儿科教学主管负责发布的调研问卷,并进行总结,分别来自于护士、同学、父母和上级,主要针对医学生专业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评估,从多角度对医学生的临床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医学决策水平、学术素质等作出量化和定性的评价。该考核结果可作为衡量学校医德医风、医学生职业素质、执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指标;④日常管理考核:内容涉及出勤、日常病历撰写、医院患者就诊记录、轮转手册撰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参加查房及小讲座等内容;⑤出科后结构化病历面试:由轮转站点的教学主任和病区主治级别以上医师主持,进行出科结构化病历面试。重点了解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年度考核成绩:对研究组与对照组年度考评成绩进行比较,作为评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学效果差异的重要指标。两组学员在实习完成后将统一进行医学院的年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考核,考核内容与表现形式均依据统一的理论知识考试大纲和临床操作考试规范。
研究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进行反馈:采用问卷法。反馈表主要根据形成性评价系统,包括6个方面:患者照护、医疗专业知识、临床操作、沟通技能、专业素质、制度内行医能力[5],具体包括了素质类、专业知识类、临床能力类和管理满意度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年度考核成绩比较
研究组理论考核成绩为(88.00±7.41)分,对照组为(87.50±6.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技能考核成绩为(82.65±4.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80±5.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年度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1 两组年度考核成绩比较(分,)
组别 n 理论考核成绩 技能考试成绩研究组 20 88.00±7.41 82.65±4.60对照组 20 87.50±6.91 79.80±5.19 t值 0.402 3.724 P值 0.692 0.001
2.2 研究组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反馈
本研究针对研究组所有医学生进行了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为100%。结果显示,80.00%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教学体系可增强临床思维;85.0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评价体系可提高医患沟通能力;90.0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评价体系可提高技能操作能力;80.0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评价体系可激发学习兴趣。见表2。
表2 研究组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反馈[n(%)]
3 讨论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真实性、动态性、发展性及兼顾个体差异性的评价体系,可以确保评价的同质化[6]。多项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7]。本研究按照儿科专业实习医师要求的统一标准进行轮转,两组学员在实习完成后将统一进行医学院的年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考核,通过两组实习医师年度考核成绩对比,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医学生在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中理论考试两组相差不大,与理论考试偏向于记忆背诵有关,而技能考核更能反映临床综合能力,与临床实践教学关系密切,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更能提高自身的临床综合能力。有研究显示,形成性评价教学组学生的操作能力评分得到明显提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8]。本研究中研究组医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体系可提升自身临床综合能力,增强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医患沟通技巧及技能操作能力,同时可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身的岗位胜任力,与既往研究一致[9]。
形成性评价最主要的内容是反馈-改进-评价-反馈[10],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1]。形成性评价能够在实习教学中发现医学生能力上的薄弱之处,通过评价后反馈,再改进,重新再评价,不断修正,制订个体化的教学方案,使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临床思维的培养、主动性探究、医患沟通、临床实操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临床能力的培养及评价上,形成性评价采用mini-CEX与DOPS联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有效提升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实力发展进步,提高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12]。360度评估主要是针对学员专业素质和人际沟通技能方面的测试,更注重提升学习能力、职业素养、患者照护、沟通合作能力。360度评估系统是学员培训过程中的有力工具,通过培训及学员反馈,学员在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13]。形成性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诊疗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教学质量好,使培训趋于同质化[14]。形成性评价中的反馈是双向的,反馈可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整合所学,提高自信,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现带教老师的不足,不断改进,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依据[15]。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是作为临床医学教育新型的教学模式,可完成多方面的内容评估,本研究着重探讨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效果,该体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评估,通过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对医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的表现、临床知识技能的提升及反馈等做出相应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阶段性成就感,增强专业自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6],在评价反馈中促进了临床综合能力的提升,值得在儿科及所有临床专业在实习教学工作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