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访太平洋医疗健康副总经理周燕芳:险企加码社会办医为哪般?

2023-04-10谢玮

中国经济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办医康养医疗机构

谢玮

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面对老龄化“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加快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著。

康养与保险行业具有天然的协同优势,加码康养产业似乎已经成为保险行业的“共识”。包括中国太保、中国国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中国太平在内的头部险企,纷纷发布自身康养战略,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产品+服务”联动机制,布局成果逐步显现。

险企布局康养生态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在康养赛道上,险企呈现出怎样的竞争格局?带着这些问题,近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

险企办医待“松绑”

目前,主流险企不约而同地都开始加码康养产业,其内在逻辑是什么?

“险企对于康养的布局,也体现了险企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周燕芳表示,行业在这方面有着共同的思考。当然,在这样的投资布局中,作为商业主体的保险企业,也会考虑如何跟保险主业进行更好的结合。

周燕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事实上,很多养老社区建设并非高利润行业,医疗行业也并非盈利性很强的产业。险企对于康养产业的布局,更多可能是出于形成与保险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相融合的“生态圈”的考虑。

她分析,如今,各家险企都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赛道和模式。有些选择了重资产布局,也有些希望通过轻资产的合作模式建设网络,已经体现出分化。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各家险企的探索和选择方向的差异非常大。” 周燕芳分析指出,泰康、太平选择将康复医院与养老社区深度结合,泰康还投资了齿科诊所和专科以及综合医院布局,平安则大规模投资了北大医疗集团,而太保选择的是康复医疗。“在这条路线上,大家有着不同的选择。这也说明,没有哪家已经探索出了非常成功的路径。”

在周燕芳看来,目前,康复医疗建设受政策鼓励、公立医院支持,同时还能降低医保资金支出压力,推动商业健康险发展等,是多方受益的好的战略选择。

保险企业正成为社会资本办医的重要参与方之一。今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的建议正是关注保企办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保险企业投资医疗产业有其优势。在负债端,商保可在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补充作用;在投资端,保险资金与医疗投资具有高度匹配性;在产品端,打通保险与医疗建立联动,实现多赢。

“随着老龄化、慢性非传染病群体快速增长,医疗费用负担逐步加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压力增加,保险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与医疗健康融合已成为趋势。”周燕芳说,随着保险企业在医疗行业基于战略合作、业务合作、股权合作的不断深入,商业健康保险在构建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方面还将发挥更大作用。

在她看来,险企不仅能够通过保险产品为社会办医提供支付保障,探索、创新费用支付方式。同时,能加大保险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主动进入到参保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参保人的疾病风险进一步调控与防范,降低保险公司的医疗服务风险控制难度。通过健康管理降低参保人风险发生概率,进而降低保险成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医疗。

视觉中国

各大保险机构积极参与社会办医,并围绕专科特色医疗、互联网医疗、康复护理、慢病管理等方面,形成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有效补充。部分保险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同时,积极创新健康保险产品,打造“医疗+保险+服务”全周期管理体系。

“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周燕芳直言,目前保险企业办医仍存在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不透明、政府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政策支持不到位、保险企业受到公司架构管理层级限制等问题。

周燕芳指出,根据相关政策,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对老年医疗护理、康复、儿科等社会需求大的薄弱专科医疗机构不作规划限制。

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各地卫健委对本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作出明确规划,但是社会资本无法了解可建设医疗机构的具体区域,以及可建设医疗机构的级别、类别、数量、规模等信息。社会资本新建医疗机构的总量和空间布局仍会受到整体规划限制。

此外,险企投资医疗相关子公司需要按照《保险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非保险子公司进行管理。

《保險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保险集团公司与其非金融类子公司之间的股权控制层级原则上不得超过四级。但是很多情况下,保险集团公司下属投资办医公司已经是二级或三级公司,而拟投资的医疗集团已经有两级或三级架构,导致保险公司投资办医后股权控制层级超过规定限制。

周燕芳建议,加大区域医疗规划信息公开力度,放宽保险企业兴办的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医疗机构的医疗准入限制,加快医保审批流程,应急事件中给予非公立医疗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加大对新建的薄弱专科医疗机构的减税降费力度,加大非公立医疗机构人才扶持力度,放宽保险企业办医的公司层级限制等。

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待“破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支出也与日俱增。2022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20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6%。

健康中国倡导现代的健康生活方式,其中健康管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以“治已病”为中心向以“治未病”为中心转变,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

但现实中,由于非刚需、需长期见效、缺乏支付方等原因,人们仍然面临着“健康管理难以有效落地”的问题。

在周燕芳看来,推动健康管理与商业保险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健康管理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事实上,商业保险公司正在积极打造健康管理服务生态。数据显示,各大险企都在推广在线诊疗及家庭医生服务,通过线上全科医生为保险客户提供健康咨询、就医绿色通道、日常购药以及慢病管理服务,覆盖客户数超过1亿。

险资投资大健康领域的规模超千亿,已经成为推动医疗卫生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开数据显示,国寿成立大健康专项基金规模500亿元;泰康设立健康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平安人寿出资约482亿元受让新方正集团约66.51%的股权,入主北大医药;太平设立医疗健康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目标规模100亿元。

险企布局大健康生态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在周燕芳看来,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助于落实风险减量管理,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过去保险公司的经营逻辑是基于风险等量管理,基于大数法则进行风险定价,主要为客户提供损失赔偿。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在核保环节和理赔环节,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逆选择、赔付率高、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周燕芳分析指出,未来保险公司将向风险减量管理发展,主动地干预和介入到整个风险管理的全链条过程中,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及其成本,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以健康险为例,为客户提供有效健康管理,有助于减少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支出,从而形成客戶和保险公司的双赢。

周燕芳认为,健康管理需要建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闭环,而打通多环节的医药险闭环则需要不同角色方的加入。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主动的服务方,同时又是重要的支付方,具有作为建立闭环的主导作用。

不过,险企增加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周燕芳直言,当前健康管理服务大多作为获客和保单促销的工具,未真正参与到风险管理环节当中;健康管理服务种类和形式相对有限,投保人获得感不高;健康管理服务缺乏标准,服务供应商质量参差不齐,服务的长期稳定性存在不可控;人身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高度同质化,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等。

“人身保险面临行业转型和营销员升级的双重压力,现阶段健康管理服务主要作为销售辅助工具促进保单销售。而且服务成本通常与客户服务的使用率正相关,保险公司缺乏推动客户使用服务的动力,使得客户对健康管理服务的知晓率和使用率较低,对日常健康管理的影响就更加有限。”周燕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而针对险企健康管理服务,监管对于产品成本也有要求。根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包含在保险产品责任条款中的,其分摊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20%。

周燕芳分析称,目前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件均在1600元左右。根据规定,健康管理服务占净保险费的比例不超过20%,所以每单健康险健康管理服务上限金额在250元左右。但最常规的健康管理服务体检单次也需500元,已经超过了上限,这将大大制约可纳入保费定价之中的健康管理服务类型。

针对这些问题,周燕芳提出几点建议:拓宽可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范围;提高保险产品中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价比例;规范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结合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方式。建立保险业健康管理平台,促进行业交流发展。

责编:郭霁瑶 guojiyao@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

猜你喜欢

办医康养医疗机构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社会办医大有可为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社会办医依旧热衷“高大上”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