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2023-04-08李卓郑馨
李卓 郑馨
摘 要:如今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后工业景观的再利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居住环境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结合二者实际情况时,景观环境的优化就成为一条可行的研究途径。以北京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空间结构受人文要素、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共同影响。基于此,提出行动引导空间、空间功能复合、弹性空间利用和文化审美延续的原则,并以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对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对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展开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产业结构迭代更新,传统工业逐步没落,在城市中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废弃空间[1]。目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逐步被提上日程。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工业景观结构的优化速度将会加快。现有的产业景观研究多集中在“人—地方—城市”的物理环境中,一些学者提出,现行的工业遗产更新属于景观范畴,而景观的建构与人的行为有关。因此,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扩展工业遗产的行为环境,探究其在新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为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一、环境行为学与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及关联性
(一)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产生于国外,20世纪90年代,我国成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会”。环境行为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在资源管理、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设计师都将环境行为学作为设计基础,使产品更加关注人文因素,且在国内,对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构建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居民对环境的反应往往是消极的,那是因为居住空间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当人们之间的距离过小时,会产生负面情绪。环境行为学围绕“建成环境”这一主题展开,强调“人—环境—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环境行为也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对人的精神、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是指在后工业时期对城市进行改造和更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景观,其本质是延续工业文化。它最初在欧、美等地兴起,并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景观类型。后工业景观不仅是对被废弃的工业用地进行再利用,还是一种纯粹的景观设计。通过重新组合传统工业元素,挖掘其审美价值,并将历史、文化、艺术和现实的多种功能需求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工业遗产的复兴。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创造了以工业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公共空间,具备独特的美学特征。
(三)环境行为学与后工业景观的关联性
环境行为学主要关注人类行为与周围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发展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表明,当人的行为受到自身和外界环境的限制时,这种适应性也会影响人的主观感受。因此,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就要分析用户的心理需求、行为模式和认知过程。后工业时期的景观是工业文化最具代表的类型,它的整体建筑形式不仅能保障工业遗产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还能承载其历史文化。
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
——以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为例
(一)园区环境概况
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原为北京新华印刷厂的生产厂房及库房。北京新华印刷厂是中国印刷集团旗下的国有书刊印刷企业,其起源可追溯到1949年4月24日成立的正中书局北平印刷厂,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承担着党和国家重点图书的印刷工作,同时也向海内外许多著名出版社、杂志社及客户(企业家)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并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园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4号,占地约4公顷,分为西、中、东三个区域,于2014年底彻底改造完成。从空间肌理的构成来看,园区的景观元素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平面的、线状的和点状的。此外,园区中保留了大面积的草地,营造了较为舒适的园林氛围(图1)。
(二)园区空间影响因素
1.人文因素
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中的人员以社区居民和园区工作人员为主,人们的活动特征、活动类型和活动需求对空间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在行为特征方面,园区居民的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而住在离园区较远地方的工作人员,会选择骑行,这样会节省大量的通勤时间。休闲主要是指居民进行的休闲活动,如锻炼、玩耍等,社会的慢行活动可以理解为人们的谈话、游戏等。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在进行改建和设计时,首先就是要确保园区空间的延续性,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的人群对交通的不同需求,以提升空间活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2]。
2.物质因素
物质因素包含道路、场地、景观、设施等方面的物理环境要素,十分复杂。当前,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意园在多功能互补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缺乏充足的绿化设施。如果能够实现均衡发展,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的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园区中的休息区、垃圾桶、公厕、盲道和路標等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但它们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空间质量。景观设计旨在为居民及游客提供开阔的视野。此外,优质的照明设计还可以增强空间的氛围感。
3.精神因素
城市精神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城市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文化。通过对后工业时期景观优化状况的研究,发现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情感文化、地域文化、美术美学等,这种体现了时代特征的、“无形的”精神层面内容并没有得到保护,也没有得到传承。在设计中应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提高后工业景观的品质。通过景观的优化设计,为城市打造独特的慢行空间,以提升城市整体影响力。
三、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新华1949文化金融
创新产业园优化设计原则
(一)行动引导空间原则
行动引导空间原则是运用反向思维,提炼传统的“建筑决定论”“规划决定论”等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以“反馈信息”的方式对空间更新和环境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此进行空间设计、创作群体心理行为的调研。在创作层次上,通过对创作群体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反应进行预判,使其行为反应与建筑空间产生强烈冲突,并以此为导向,营造动态的空间环境。这样的空间设计理念既能引起创意团队对城市景观的深层次反思,又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同时避免过度规模扩张造成空间浪费,以达到更合理的规划目标。
(二)空间功能复合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是以人为媒介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因此在保护和发展后工业遗迹时,应更加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使其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升使用者的体验感。同时,通过合理调整原工业建筑空间布局,将原本封闭的院落变成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景观,将功能与空间进行多样化、复杂化的改造,能够提升使用者的体验。社区中心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多元化整合”,即土地利用的功能结构应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
(三)弹性空间利用原则
弹性使用是改建后的厂房空间最大的特点。空间设计与时代息息相关,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城市快速变化的步伐,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对如今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特征必然在文化创意产业区的空间设计中得到体现,并给设计师带来新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因此,设计师必须能够迅速应对这种变化。应根据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对创意空间进行动态发展,并考虑受众群体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同时延续园区的历史文脉。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空间更新设计中,关键是在设计层面上反映时代背景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四)文化审美延续原则
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有三种: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分析、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判断、以审美为基础的感性体验。作为人类与外界交往的第三种方式,审美常常由对事物的审美意识而引发。美学是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学界对“美”的概念解读,在文化创意产业区的空间设计中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建筑设计,还需要深入探讨改造前具备的人文特征及未来如何继承和发展等问题。另外,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区的空间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环境行为理论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满足本土文化特征的创意需求,是作为载体的后工业景观最大的优势。
四、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新华1949文化金融
创新产业园优化设计策略
(一)多层次交往空间,激发交往活力
工业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最佳场所。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对中心开放空间进行功能分区,提升现有室外空间的品质,为工业社区增添室外景观空间。我们要打造既体现当地景观文化特色,又体现工业园区本身文化特色的户外交流空间,为工业园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边界是各类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分隔、连接的功能。从景观的边缘区域可以看到整个景观,其也是一个相对私密的区域,安全性较高,因此人们更愿意在那里开展活动。应根据通用性和空闲时间划分不同类型的空间,结合不同群体需求的同时,还应挖掘城市的独特文化,如在园区内建设灵活的广场,举办节庆演出、私人演出等,营造居民易于融入的文化氛围和休闲活动。这也是加强居民沟通的有效途径。
(二)多样化互动空间,唤醒互动行为
空间环境的质量不仅影响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还影响人与自然的互动。因此,需要营造适合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室内空间。工业化城市社区需要多种互动方式,尤其是景观空间。休闲、娱乐、健身、社交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设施,而这些又离不开高质量的空间环境。另外,道路是景观之间的重要纽带。在工业区和居住区的空间中,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划分各个功能区域,人们可以在户外悠闲散步、娱乐。可见,优质的人行道设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社区内人们之间的联系。如有必要,可设计一条静谧、祥和的园林小道,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三)生活化业态环境,满足生活需求
在进行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时,需要不断调整空间的内部构造,使业态空间的功能更加多元。在此基础上,扩大交通停车面积,增设静态停车位,以保证交通畅通,并通过道路铺装丰富地面基础功能,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四)生態化绿色长廊,优化生态环境
在进行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时,需对街区内的公共设施进行重新设计,增加休闲、照明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将功能区进行划分,创造热闹的商业环境,增加多种空间功能,营造热闹的商业环境氛围,并优化园区的步行空间。例如,圣尼古拉斯教堂是一个为用户提供休息和社交的场所,设有互动浅水池、喷泉等,以满足用户休闲娱乐的需求。为了避免整个线性空间变得过于冗长和单调,利用开放的景观节点与周边商业互动,营造了活跃的氛围,促进了周边商业的发展[3]。
五、结语
后工业景观与城市相互融合,彼此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在可持续城市更新背景下,优化旧城景观已成为各个城市的目标,可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进而提升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虽拥有许多典型的后工业园区,但大部分后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利用仍存在一定不足。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从交往、互动、业态、生态四个层面分析总结了后工业景观的重构及优化策略,旨在为我国的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郑可.石狮伍鸿滨海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福建建材,2023(8):30-34.
[2]李金月,叶雁冰.城市街道慢行空间优化策略:以平度市天津路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3(19):110-112.
[3]杨智慧.基于使用者行为的商业步行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以天水商埠路商业步行街为例[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3.
作者简介:
李卓,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寒地景观遗产保护。
郑馨,博士,吉林建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寒地景观遗产保护、城乡景观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