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地铁站周边区域扩容提质研究

2023-04-08秦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2期

摘 要:市桥地铁站是广州市番禺区第一批建成运营的地铁站点之一,位于广州市城市轨道南北大动脉3号线的南端。该区域建成时间早,配套设施成熟,是番禺区主要区域之一。然而近些年,其基础设施陈旧老化,街区环境品质逐渐变差,产业层次偏低,正面临空心化的困境。从市桥地铁站周边发展现状出发,对区域交通设施、地下空间、就业环境、更新时序提出合理建议,并通过对番禺区市桥地铁站周边区域可持续发展展开探讨,为城市存量用地的改善及利用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市桥地铁站;城市存量用地;扩容提质

一、市桥地铁站周边区域发展状况

1992年,广州市番禺区“撤县立市”确立了市桥在城市发展中的中心地位。2000年,“撤市设区”后的番禺区发展格局受到了广州市较大的影响。2006年12月30日,广州市地铁正式通入番禺区腹地,地铁3号线作为广州市南北走向的大动脉,途经广州市最优质的商业圈,极高的人口流动性带动了3号线沿线地铁站周边的发展。市桥地铁站为3号线南部的普通站点,其周边逐渐形成了北至捷进中路、南至繁华路、东至大北路、西至光明北路的黄金商业圈。近十年来,随着桥南街奥园广场、永旺梦乐城的建成,万博商务区的崛起以及电商的迅猛发展,过去门庭若市的大北路、繁华路上已有不少商铺关门歇业,市桥地铁站周边区域的商务及产业影响力不断下降。

二、市桥地铁站周边区域优势及不足

(一)市桥地铁站的用地及环境

番禺区市桥地铁站位于桥兴大道与光明北路交界处,四个出入口分别位于交叉口西北(A口)、西南(B口)、东南(C口)、东北(D口)处。市桥地铁站距已建长隆地铁站5.8千米、番禺广场地铁站3千米,距在建祈福地铁站3.6千米、番禺大道城轨站2.8千米,其周边地铁站分布较为稀疏,远低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地铁站的密度。除市桥老城区外,市桥地铁站也承担了部分桥南、沙湾、沙頭街道居民的出行压力。据统计,市桥地铁站的客流集散量达到9.02万人次,早高峰1.13万人次,晚高峰1.11万人次。

人流聚集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影响。使人感觉舒适的步行时间为8—10分钟,距离为600—800米。基于此,本文以市桥地铁站为中心,研究市桥地铁站周围半径800米左右的区域,考虑到市桥地铁站周围路网结构,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东至大北路、南至禺山大道、西至西环路、北至东环路之间,面积约2.63平方千米。市桥地铁站周边以居住、商业用地为主,街道从空间尺度上来看适合步行,但实际交通以机动车为导向,人行道狭窄,长期被停放的非机动车、机动车占据,影响步行的连续性。与市桥地铁站相邻的桥兴大道、光明北路、捷进中路、富华东路的人车交织现象明显,非机动车(尤其是外卖电动车)不在专门划出的非机动车道行驶,而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肆意横行,交通管理落实不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该区域发展较早,人口密集,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总面积43.45万平方米,约占区域内总居住用地面积的2/3,且居民区的楼间距狭窄,绿化率较低,严重缺少停车位。另外,流经该区域的黄编涌被早年城市建设大段覆盖,仅在番禺区司法局至白沙路段部分露天。黄编涌暗渠段被作为排水沟注入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导致水质差,泄洪能力低,市桥地铁站周边经常发生水浸现象。市桥作为番禺区曾经各方面的中心地带,街区发展在前,地铁站建设开通在后,老旧的环境制约了市桥地铁站原本能带来的发展活力,也未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人居环境的需求。

(二)以市桥地铁站为中心800米范围内的产业状况

利用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导出相关数据,对该区域商户按注册资金规模、所属行业进行统计,发现市桥地铁站周边区域零售批发、金融保险、商业服务、传媒互联网、计算机服务企业(商户)占比较多,且注册资本大部分小于1 000万元,以中小型公司为主。

近十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低工业附加值的产业开始向广州市周边迁移,随之带来的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外流。消费方式的转变、电商的异军突起导致了只做生意而不做产业的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该区域由于城市环境及社区环境的老旧,少有外来人口及企业的投资,产业结构以零售、餐饮等日常消费及配套的外卖运输为主,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该区域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与番禺区的整体发展战略不匹配,导致了该区域存在不少的闲置空间(例如樟园创意产业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且影响了该地区的创税能力。

通过对市桥地铁站周边用地、产业、人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市桥地铁站周边区域作为典型的老城区,土地使用饱和率高,人口密集,公共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且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区域内公共空间、人居环境、设施品质有待提高,创新、科技空间不足,产业层次较低。

三、市桥地铁站周边区域扩容提质策略

(一)优化交通,打造良好的步行体验

首先,加强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疏导人流和车流。在钻汇广场东侧至石桥公园、汀沙村区域增设地下人行通道,使前往地铁站的人们从桥兴大道地下通过,能减少车辆在交叉路口的等待时间,并提高人群过街安全性。

其次,根据人流评估结果,人行道的宽度不得小于1.5米。加强对人行道的管理,严格整治乱停乱放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其他杂物,以增强步行空间的连续性。

再次,对人行道凹凸不平的地方进行整改,确保路面的平整,尤其是对无障碍设施(盲道)进行整改。

最后,充分利用行道树下的路面资源,采用下沉的行道树穴并安装与路面平齐且坚固的透水设施,在路面资源不充裕的地段,可以为拥挤的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缓冲避让的余地。

(二)改造雨、污分流系统,恢复黄编涌行洪功能

将大北路、捷进中路的合流排水管彻底改造为雨、污水分流的排水系统,并对周边居民区、城中村的排水管网进行摸查,将建筑物的天面雨水、阳台积水排入改造的雨水管或排水明沟,厨房、卫生间用水排入污水管道,以达到控制排污源头、雨污分流的目的。对黄编涌被覆盖的河段进行揭盖复涌改造,以恢复黄编涌的行洪功能。

(三)进行资产改良和品质提升,引入高素质人才

首先,梳理区域内未被充分利用的建筑空间,列出区域内所有可利用并能转换成商业空间的仓库、厂房和办公楼;其次,相关部门制定鼓励现有办公楼的改造升级政策,使闲置老旧的建筑空间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并允许仓库、厂房等建筑的所有者将建筑出售或长期租赁给专业的商业机构进行商业化改造;最后,盘点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引入高素质人才,并使其子女、配偶的就学、就业得到保障。

(四)对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及培训机会

市桥地铁站周边区域的城中村和老旧小区为外来人群提供了平价的居所,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其中包括具有相当规模的餐饮零售、快递外卖等人员,他们是城市运行的保障之一。这些人大部分没有大专以上的文凭,在城市更新带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有限的他们难以获得地区发展带来的红利,若区域发展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就会对社会生态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注重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适度规划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低成本住房,鼓勵良性竞争,要求区域内年租金涨幅不能超过10%。人才中心对低收入人群提供培训、评估、实践锻炼、职业介绍等一系列就业服务,鼓励他们在各行各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行业注入新的血液。

(五)结合公共资源需求及居民意愿对区域进行有机更新

城市发展不免会产生新的需求,城市更新因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因素,需要谨慎考虑并制定合理、动态、连续性的规划,并严谨地考虑其时序性。

首先,根据国家、地方政府政策,引导城中村管委会挖掘城中村的潜力,对城中村内部环境进行改善,鼓励村内集体发展创新经济。其次,除了经济增长因素外,城市更新要着重考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或扩建需求,结合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及周边居民需求,共同考虑提升方案。对于老旧小区内停车难的问题,有关部门应选择合适地块建设立体停车场,或与小区协商建设立体停车场,按市场标准收取停车费用。最后,调查并结合居民意愿,制定建筑更新动力赋值表,将其作为更新时序的依据之一。

四、结语

地铁站作为城市区域之间连接的活力触点,不仅承担着交通转运的功能,而且是城市各级区域的核心场所。本文试图在市桥地铁站周边打造一个高混合性、步行系统良好的15分钟生活圈,引导区域内部的产业及城市不断更新,激发区域活力。城市更新要考虑到区域内各类人群对城市发展节奏的适应情况,设立激励因素,鼓励低收入人群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在空间规划上要科学合理地提高集约用地的效率和品质,在人文和环境上给以关怀,以人为本创造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巫丽娟.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研究:以南京地铁1号线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1.

[2]SOUTHWORTH.Designing the walkable city[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Development,2005(4):246-257.

作者简介:

秦梅,硕士,广州市番禺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建设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