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2023-04-07王建平
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精神医学医师(1983-1995)。医学学士,心理学硕士、博士,临床心理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各2年)。北师大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第一批临床心理学注册督导师,国际认知治疗学院(Academy of Cognitive Therapy)Fellow和认证治疗师;美国贝克研究所CBT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B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014-),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2018-);
北师大“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创始人(2002),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2007-2017);撰写和翻译专著和教材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长期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临床督导、CBT连续培训。精神医学临床一线工作10余年。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督导以及CBT培训等;研究兴趣主要是各种情绪相关障碍和青少年常见情绪问题的发生机制与CBT干预效果,以及失独父母、癌症来访者生活质量的心理行为干预机制和效果研究。
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性
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贝克提出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后,CBT以其短程高效、快速聚焦、结构化等特点吸引了广大心理学学者及爱好者的关注,成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一个人的情绪来自于其对所遭遇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贝克教授所言:“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均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大量研究证实,认知行为治疗对于许多情绪与行为问题或障碍,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等,均显示出时程短、疗效好、效果稳定、复发率低等优势。
CBT的框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来访者,不是为了框架本身。每个来访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命故事,我们需要根据来访者的故事,紧贴来访者的问题来选取匹配的技术。那么,当我们谈到CBT时,通常会谈到什么呢?
CBT在疗法的基础特征方面与其他疗法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它的循证依据是最多的,它是一种科学的、结构化的谈话治疗。结构化不等于僵化,CBT是在有理论依据的框架下解决问题,发挥引导作用,以实现短程高效的治疗效果。
CBT与其他流派一样,非常尊重来访,真正的以来访者为中心,注重与来访者建立情感联结。治疗师需要敏锐地觉察到对方的反应,也要觉察对方对咨询师的反应的反应。
与其他流派不同的是,CBT强调解决当下困扰来访者的问题。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聚焦于当下问题解决的系统化过程。其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澄清问题、解析问题,从而了解来访者所面临的困扰,依据来访者的期待,达到咨询目标。
CBT非常重视良好工作联盟的建立,引导来访进入到CBT的文化里。此外,CBT的短程高效也体现在,注重以“作业”的方式将两次咨询之间的,咨询室以外的时间利用起来,最终协助来访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CBT强调问题解决,因此对问题的识别、梳理、评估和诊断非常重要,具有良好的评估诊断能力是CBT治疗师的基本胜任力之一,当然理解个案只有诊断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个案中的人的理解,因此,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也是CBT治疗师的基本胜任力之一。两个方面的基本胜任力加上个案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形成对个案的整体的解析和理解,形成CBT理论框架下的个案概念化,从而为干预的假设和计划以及方案提供依据。
认知行为治疗的艺术性
有的人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在医疗环境下使用较多,主要用于有精神科诊断的患者。而在教育领域或是咨询领域用的比较少,对亚健康以及正常人是没有用的。也有的人说认知行为治疗只解决症状,不是针对最根本的原因,不能解决一个人的根本问题。还有的人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在运用的过程当中一味地强求改变,不顾来访者的感受,对CBT有非常多的误解。
认知行为治疗也是一门艺术,我多次在不同会议上讲过CBT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此不多赘述了。我个人的口头禅:CBT的工作过程是“心对心的贴,脑对脑的领”,先跟后领,治疗过程充满艺术性和科学性,就像打太极一样,但核心是以来访者的需要为中心。
CBT治疗过程中,同理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理解基础上的同理才是真正的共情。这里需要提醒一点,作为CBT治疗师,不恰当的共情可能会强化来访者的认知(引起负面情绪的),因此要谨慎对待。要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共情,但是不要对来访者的歪曲认知共情。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贝克教授对CBT的临床研究是非常关注的,同时对个案的独特性也是非常重视的,他常常说,每一个个案都有其独特的故事。
认知行为治疗核心的特点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到底什么是心理治疗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呢?其实总的来讲心理治疗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我认为先艺术后技术,先跟后领。只跟不领,原地转圈,别说解决问題,识别和梳理问题都很困难,会跟来访者一起陷入沼泽地,不知道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到底是什么,如何解析问题无从下手;但是只领或者说只有指导,没有贴着来访者的需要,那就把治疗做成了课堂教学,是满足咨询师的需要,而不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先跟后领,以来访者为中心,才能把来访者从沼泽地里带出来,根据来访者的问题匹配相应的技术,而且是根据来访者的特点灵活地学习和使用技术。真正地在CBT视角的个案概念化的框架下进行咨询或治疗工作。
近期给一个班上了2天CBT课程,结束时学员进行了分享。一个学员:“两天的学习对CBT的看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难以用语言表达。以前认为CBT是中等小国家,投票不投票没人在意,这两天的学习,感觉CBT是个超级大国,联合国入常了”。另外一个学员:“感觉您讲的CBT融入了您个人的风格,跟以前学习的CBT不一样,现在超喜欢CBT”。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CBT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整合。当然不乏对CBT的各种说法或看法:CBT太冷、太硬,僵化,只见技术不见人。有人说CBT是挺有效,但是不好玩。还有人说学习CBT费脑细胞,太累。等等,并不奇怪。中国的CBT还是颗小苗,但是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显示出,CBT即将迎来茁壮成长的大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