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韵悠然,师法自然
——紫砂壶作品《吉祥莲花》的创作赏析及文化深意
2023-04-07刘梅仙
刘梅仙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花卉纹样在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品中非常常见,器具、服饰、雕塑、首饰抑或是日常用具都可以见到形态各异的各种花卉纹样的身影。紫砂壶也不例外,作为手工艺术与美术结合的集大成者,紫砂壶甚至产生了专门以花卉为灵感来源的特定款式,即紫砂花货。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生动地模拟自然界中的花卉形象,与茶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吉祥莲花壶》的设计巧思
如今,紫砂壶的设计和创新越来越快,紫砂壶款式种类繁多,花卉纹饰的运用也不仅仅停留在装饰上,而是将花卉形状与紫砂壶本身的器型相结合。著名作品《青蛙莲子壶》一改先前紫砂花货仅仅只是在传统器型设计的基础上增添花卉纹饰的简单设计,而是将紫砂壶的创作主题与紫砂壶本身的器型结构相融合,从器型上融入主题元素,真正地做到形神兼备的设计要求。《吉祥莲花壶》(见图1)正是这样的器型设计,拓展了器型塑造表现的边界,把壶型设计融入到了形态装饰中。
图1
“取法自然”是许多紫砂匠人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遵循的取材方法,也是中国的文人墨客以及艺术创作者们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吉祥莲花壶》的设计思路借鉴的是紫砂大师陈鸣远与蒋蓉,穿梭历史的甬道,我们依然能从现在的设计中看到两位大师的巧思。《吉祥莲花壶》与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陈鸣远大师的《莲形银配壶》有异曲同工之妙,壶身用八片宽体的莲瓣为饰,壶身略鼓,下身收紧,荷叶卷合,这把壶以一个完整的莲花为身筒,壶身整体呈现出非常圆润饱满的形态,囊纹勾勒出数瓣卷曲的莲花瓣。整件作品的造型清新自然,展示出创作者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人格境界,与文人风骨的气质相融合,构筑起文人心中神圣的精神世界,映照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飘逸着莲花的清香。提梁高柄,壶嘴微曲流动,整件作品呈现出圆润柔和的观感。壶柄像佛光的光圈,又似菩萨的飘带,整件作品的细节处无一不流露着佛教的元素,体现了安逸宁静、超然世外的氛围,带给人们内心的力量与平静。
二、《吉祥莲花壶》的文化意蕴
莲花从古至今就是中国百姓喜爱的花卉,佛教传入以前,莲花更多的是体现自然的美好。众多诗词赋作者都咏叹过莲花高雅、清丽的外形特色,例如简文帝《采菱曲》中所写的“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抑或现代作家郁达夫所写的“清溪波动菱花乱”,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莲花的清雅,环境的安宁清和。莲花最为著名的意象就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自《爱莲说》名篇问世近千年以来,中国人始终为莲独立尘世的高洁气质所倾倒。而自魏晋起,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莲花又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了更多人心目中美好的象征。佛教中几乎处处可见莲花的元素,人们熟悉的佛教形象,例如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全部都是端坐于莲花之上,其余诸位菩萨有的向人间抛洒着清白的莲花瓣,有的手上执一净瓶,瓶内插着莲花,几乎所有的菩萨都做莲花手势。当我们踏入一座寺庙的时候,更是随处可以见到莲花的纹饰,墙壁、经幡、神帐、雕栏,甚至摆件上或印制、或雕刻着莲花。可以说莲花在佛教中几乎无处不在,那么佛教又与中国文人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自魏晋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翻译、整理、注释,佛教思想终于在唐代时期形成风气,中国文人终于做到了“让佛经说汉语”。至此,中国的哲学基本定型,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共同滋养着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孕育出如王维、慧能等等具有极高思想境界的僧侣,文人。莲花所代表的吉祥、美好的祝福意愿也在这时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吉祥莲花壶》正是取自于这种灵感,心中有菩提,足下生莲花,观此壶能够感受到琐碎生活中的一种超然,漫漫尘世中的一抹雅静。细细把玩这把紫砂壶,能够品味出创作者想要融入其中的一种中庸、祥和、宁静、愉悦、超脱,仿佛能看见创作者凝视它时的一抹微笑,莲花的淡雅风尚、紫砂壶的暗韵之光,都使得这件壶器吸引着人们驻足观赏。
三、结语
现代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不愿驻足,更不提坐下来慢慢地欣赏一件茶具,把玩一把紫砂壶,这就更使得这把《吉祥莲花壶》的珍贵,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淡雅,似乎是在提醒着人们柴米油盐、碎银三两的生活中别忘了给自己一份宁静,让自己慢下来,静静地享受生活。莲生吉祥,这把壶带给人们最温馨的祝愿,作者的巧思融入在壶型的创新之中,人们能够在感受到作者祝福的同时,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与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