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饮中八仙》的陶刻工艺特色与文化内涵
2023-04-07吴一唯
吴一唯
紫砂陶器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类型之一,因材质的独特性形成了较好的实用品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紫砂陶器中,最为出色的当属紫砂壶,而一些制作工艺也是随着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探索而诞生的,而后应用于各种紫砂陶器设计中。此件《饮中八仙》便是一件具有浓厚文化韵味的紫砂陶刻作品,从主题上看,便知创作者的文化追求,深入挖掘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表现上,对陶刻工艺的掌握自不必说,关键是创作者对中国传统绘画笔法的借鉴以及对中国古典绘画韵味的融合。紫砂陶刻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艺术形式,而这种开放与包容也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体现了陶刻工艺的重要价值。
一、紫砂陶刻的工艺特色
陶刻生于文化当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紫砂陶刻从诞生时起便是为了表现文化。清朝时期,紫砂壶制作开始“由奢入简”,制壶艺人们也开始思考紫砂壶创作的真谛。当时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十分喜爱紫砂壶艺术,并亲自参与紫砂壶的设计,也就是他将传统的诗歌、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融入壶中,开创了紫砂壶创作的新方向,强化了紫砂壶艺术的文化价值,陶刻工艺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发展。[1]
陶刻工艺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刻的技法,并结合紫砂泥独特的材质,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模式与艺术风格。除此之外,紫砂陶刻还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吸收各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技法,不断融合,具有强烈的中国古典风格。在一件陶刻作品中,人们能领略到紫砂泥的质朴与神采,能读到诗的浪漫,能赏到画的高远,能体会中国书法的潇洒……中国优秀的文化品质与艺术精神融汇至陶刻工艺当中,构成了陶刻灵活巧妙与深邃智慧的工艺特色。
二、《饮中八仙》的工艺特色
《饮中八仙》这一作品的文化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创作者从中国诗歌传统中取材,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打造出诗画相融的境界,表达中国独特的文人精神。
陶刻要呈现在具体的陶器作品当中,创作者在构思陶器造型、选择泥料时要以陶刻的内容为基准。此件作品是一件朴素的陶罐,高身圆筒,沉稳敦厚,大方端庄,尽显中国风骨。最独特的还是创作者对泥料的选择。作品通身黝黑,但并不黯淡、沉闷,而是具有一种肃穆、高洁的感觉,奠定了作品古雅、稳重的基本风格。
陶刻呈现在罐身之上,在作品底色的衬托下甚是分明。“饮中八仙”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这首诗是一系列性格豪放、举止通脱、嗜酒如命的俊杰人物的画像走廊。”[2]其中“八仙”指的是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他们中有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也有皇宫贵胄,但均是不羁之士,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典浪漫风采。
由于陶器底色为黑色,创作者便将陶刻的主色调确定为白色,鲜明的色彩对比更能衬托出陶刻线条的特点。而色彩的运用则能体现出这是陶刻中的“色刻”。
从画面布局上看,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满”。八仙人数众多,这本来就是创作的难点,而紧凑的布局则更有利于衬托出八仙情感的亲密和饮酒作乐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满”并不是要占据全部,创作者保留了一定的留白,有力地疏解了画面的紧张感,构成了分明的层次感。
从陶刻细节上看,作品的线条虽然繁密,但处理得相当清晰,尤其是一些细节之处的线条也没有出现堆叠之感,依然保持着清晰、整齐的纹理,足见创作者工艺之精细,况且这是在立体的曲面上“作画”,工艺难度可想而知。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传神,陶刻亦是如此。八仙各有个性,李白的诗兴大发,张旭的张狂,贺知章的潇洒……创作者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与服饰的刻画塑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达到了传神的目的。
此幅陶刻作品既有工艺的精细感,也吸收了八仙的狂放恣肆,形成了浪漫、自然的艺术风格。那些人物的表情并不能达到清晰的程度,或者说创作者也无意在这方面去写实,但依然能让人们领会到陶刻工艺之妙与中国文人之风骨。
三、《饮中八仙》的文化内涵
创作者选择“饮中八仙”这一主题的意图是非常清楚的,即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憧憬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陶刻工艺在融合各种文化与艺术形式之时也为这些形式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尤其是高雅的文人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在制作之时也逐渐融入到这一文化场景之中,获得文化的熏陶,运用精湛的陶刻工艺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化为实体,展现了中国陶刻工艺的丰富价值。
四、结语
陶刻工艺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本文阐述了陶刻的基本工艺特征,对《饮中八仙》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其艺术特色与文化观念,揭示了中国陶刻工艺在艺术、文化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