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桩朽中是自荣
——浅析作品《松桩套组》的艺术创作

2023-04-07耿冬芹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松树紫砂壶紫砂

耿冬芹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泱泱文化大国,艺术形式更是数不胜数。人们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形成了一座艺术宝库,让各种各样的艺术百花齐放,丰富着人们的审美情怀。紫砂艺术是中国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其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与生俱来就有着古朴典雅的气质,以低调的姿态带给人们最出乎意料的视觉享受。紫砂泥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泥料,虽没有陶瓷那么清透晶莹,但是却有着天然的古色古香,在高温烧制后更是形成绝佳的透气性与古朴气质,非常适合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点。

紫砂艺术是一门全手工的手艺,运用紫砂泥这种独特而奇妙的原料,创作出独具灵魂特色的精美工艺品。紫砂艺术的创作来源十分丰富,从广阔的自然风物,到神秘奇妙的神话故事,再到耐人寻味的经典诗词,都是紫砂创作的灵感来源。本文介绍的作品“松桩套组”显然是以自然为创作主题,作品将自然中的哲学现象通过艺术的手法抽象的地表达出来,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的思考,让人们自发地去探索紫砂艺术中承载的情思与文化魅力。

二、作品“松桩套组”的造型设计

紫砂艺术的造型创作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和历史传承中早已形成了严谨而完善的工艺体系,因此每一次的紫砂创作都是对紫砂前辈与紫砂历史的致敬。江南水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环境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作品“松桩套组”是一套花器作品,笔者通过炉火纯青的堆塑手法,将自然的情趣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作品之上,在抽象与具象中概括出美妙而奇特的自然形态。在保证艺术观赏性的同时,还不忘作品的实用功能,让人们在日常的使用当中,感受到紫砂艺术对生活环境的包容。通过紫砂艺术,将更多的惊喜带给壶友们。

在紫砂壶的整体造型设计上,作品以一体化的姿态呈现出松桩的基本轮廓。作品的造型十分娇小玲珑,拿在手上更显精致。壶身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几何体,而是完全仿生松桩的形态,使其以艺术化呈现。壶体的造型近似于一个圆柱体,顶部与底部都十分平整,看起来沉稳而端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赏此壶,都能感受到对称美,这也是中国均衡的一种审美格局。壶盖采用嵌入式的设计,与壶身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为了配合作品整体的自然风韵,壶嘴与壶把都采用自然的树枝的样式,以丰富的线条美来展现作品的自然韵味。壶嘴、壶钮、壶把这三者都运用了丰富的松枝要素,在结构上也十分有力,其魄力支撑起了整件作品。

细细观察,会发现壶身的表面凹凸纹理的构造,看似随意自然甚至有少许凌乱,正是这些慵懒随意的线条构成了树皮表面的自然纹理效果。壶身遍布着一些大小不一的树洞,这是岁月在松桩上留下的痕迹,也是松桩在面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抵抗下的结果。这些沟壑纵横的痕迹或许是一种缺憾,但是却也是松桩对于恶劣环境的坚强抗争,是其不屈精神的体现。完全还原松桩的肌理效果也需要极高的工艺素养,笔者需要把握好一个度,虽然表面的粗粝效果能让作品的仿生效果更为逼真,但还是要注意作品的自然美感,让作品的艺术性更为突出。

三、作品“松桩套组”的艺术内涵

白居易有诗云: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白居易认为松树终其一生,只是在走向朽败。笔者对于这一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松树能够存活千年,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朽木凋零,然而,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其千年的生长怎是一个朽字能概括的光辉历程。其与恶劣环境的抗争,其忍受孤独独自成长的坚信,都是岁月留下的光辉时刻,是比结局更为璀璨的耀眼时刻。紫砂艺术发展至今,有过落寞也有过繁荣,没人能保证其最后的归宿,但是其此刻发出的熠熠光芒早就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光彩。因此,不要太过拘泥于结局,过程才是我们值得去关注的东西,一如松桩,一如我们的紫砂艺术。

结 语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静下来的心尤其可贵,而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紫砂匠心精神更是弥足珍贵。所有紫砂壶的创作都见证着紫砂艺术背后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同时也是紫砂艺人勇于创新,苦心创作的工匠精神的体现。作品“松桩套组”从自然中提取灵感,让自然美学与当代创意发生奇妙的碰撞,将中国文人所青睐的松树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在手工艺的传承与变革中得以展现。

猜你喜欢

松树紫砂壶紫砂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