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问题研究
2023-04-07吕恩生
吕恩生
(中原能矿东非矿业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作用日益重要,部分企业为了谋求不正当利益,采取了会计造假的行为,不仅危害到整个会计领域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正常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财务数据失真与失实,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决策,甚至会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从根源上分析企业会计造假动机,并研究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实现从多角度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管,确保我国会计领域的正常发展。
一、会计造假概述
(一)会计造假的定义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管理者或会计从业者采取做假账、编制虚假会计报表、随意变更会计政策、违规关联交易等手段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行为。该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和相关财经制度,对企业正常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是在遵循国家的财经政策前提下,运用相关会计理论知识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但是,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空间的利润,就会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会计造假的手段让自己获利,可以看出,追求不正当利益是导致会计造假的直接因素。
(二)会计造假主要类型与表现形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造假的形式也花样翻新,手段越来越隐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类型。
1.虚构营业收入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收入的增长是企业运营状况良好的一种表现,部分企业为了营造发展势头稳定向好的假象,向市场传递企业不断发展的信息,会采取一些会计手段来虚构营业收入,这种行为在上市公司中尤为常见。一些上市企业由于有经营业绩的压力,为了满足业绩需求,可能会采取一些违规的会计手段。例如,销售商品的所有权尚未转移之前就确认收入。另外,还有些企业为了少缴或者不缴所得税,对于一些销售收入不及时进行确认,而是采取预收账款或者其他应付账款的方式长期挂账。
2.伪造虚假交易信息
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套取企业的资金,要求会计人伪造经济活动、伪造虚假的交易信息,虚开发票,有些将一项费用做成多项报销等。
3.费用虚减
有些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通过压低交易价格成本,虚减交易成本的方式来达到利润虚增的目来造假;还有些企业将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以达虚减当期费用,调节当期利润的目的。
4.虚增亏损
为实现少缴税或不缴税,部分企业通过增加企业亏损以达到降低企业利润的目的。例如,有的企业故意夸大损失,虚报账单将企业报损的材料转出,然后再单独销售获利。
5.滥用会计政策
会计行业由于其特殊性,会计活动的主观性较强,为更好地顺应经济发展,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但是,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利用会计准则这一特性,对前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进行随意变更,以达到调节企业当期及以后年度的利润,以实现对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例如,变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对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进行更正等。
(三)会计造假的主要危害
1.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财务信息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不准确或者直接有误,市场调控就失去了参考依据。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编制虚假会计信息,对外提供失真的会计资料,不仅给投资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市场经济秩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例如,近些年多次发生的P2P平台暴雷,大多数都是利用虚假财务账款、投资信息和较高的收益吸引公众投资,骗取公民的财物。如果政府不对这些造假企业进行整顿,就不利于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
2.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经理人员、供应商、雇员和工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只有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才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如果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形成正确的经济决策。一些上市企业定期发布的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业绩情况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本应该确保其准确无误。但是不少企业为了营造良好经营业绩的假象,欺骗投资者,从而进行会计造假,粉饰财务状况,甚至通过故意发布虚假的财务数据,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判,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使其经济受到损失,同时也失去对该企业的信任。
3.危害会计工作者自身利益
诚实守信是对会计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如果会计从业者违反国家财政法规,故意伪造、变造、虚报企业会计信息,参与企业会计造假,其自身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情节较轻的,可能被所在企业辞退解雇,被列入会计人员诚信档案黑名单,将不能再从事会计相关职业;情节严重的,不仅要面临巨额罚款,还将受到相关法律的处罚。近年来,一些企业的财务主要负责人由于参与企业财务造假被起诉,甚至判刑的案例多有发生,这不仅对会计从业者本身造成重大影响,也会对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4.社会诚信丧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基石,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诚信,也必将失去基本的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也就不会存在基本的信任。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除了要靠法律来规范,还要靠诚实信用来维持。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仅会使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失,更会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恶意造假的结果使企业丧失社会诚信,投资者离去,企业员工辞职,更加会加深群众对企业的不信任度。
(四)防范会计造假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范企业会计造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维护企业诚信。会计造假行为对企业社会诚信造成巨大影响,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退出市场。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与治理有利于维护企业诚信,促使企业获得社会的普遍尊重,推进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立,从而起到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其次,降低市场波动。会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如果不加以防范,就会有大量虚假会计信息流入市场,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加剧市场波动;最后,保障社会稳定。会计信息是重要的社会资源,虚假的会计资料会间接导致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最终会影响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运行和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因而,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规范与治理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
会计造假有多层因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出现会计造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权分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也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方式转变。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企业发展的目标上也会出现差异,这是导致企业会计造假行为出现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企业的经营者为了扩大再生产或者为了实现年初的制定的考核绩效目标,存在指示企业会计人员通过会计手段调节企业的盈余的动机,为了完成经营任务而虚报盈亏。
(二)利益因素
利益因素可以说是企业会计造假最直接的原因。市场经济相对计划经济来说企业自主经营权更大,更加灵活,发挥空间也更多,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经济利益,在利益的驱使和驱动下,会采取会计手段指使财务人员进行会计造假。例如,一些上市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或者有些面临退市风险的企业,通过财务造假,虚构交易数据,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以达到提升股票价格或者转变退市风险。
(三)监督缺位
社会监督、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共同构成会计监督的整体。但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企业很多商业行为和商业信息都具保密性,社会监督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审计监督由于来自外部第三方,很难在短期内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全面了解和掌握,也无法发挥长期监督的作用,这是在特定期间才能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能否真正发挥监督作用,跟企业内控有很大关系。因此,监督主体缺位以及监督体制的不完备也导致对会计造假行为的约束不够。
(四)惩罚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法律制度却没有很好地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反而出现了落后的状况。目前,我国虽然有《会计法》等一些相关法律对企业会计造假行为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但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造假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甚至存在法律责任主体规定不明。例如,有的企业实控人并不是企业法人,在企业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被发现后,实控人可能并未真正受到严重惩罚,这就导致一些企业在违法过程中受益人所承担的风险远小于获得收益。在会计造假成本远远低于获取的收益时,一些企业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必然会铤而走险,甘愿以身试法。
三、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
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对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如何应对会计造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杜绝会计造假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很多会计行业的政策法规,提高了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但依然存在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采取各种手段编制虚假财务信息,法律对会计行业的约束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规范与治理会计造假行为还需要国家、政府进一步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大对会计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避免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减少会计造假现象。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会计法制建设,最终实现在制度上达到会计行为的规范化、合法化,切实保障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加大惩罚力度
企业经营行为具有逐利性,一方面,目前企业会计造假获得收益远高于造假成本,为了获得高额的非法收益,一些企业会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中,对于会计行业违法行为除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外,并未涉及民事责任。一些造假行为责任主体存在模糊性,很难追究到个人或者个人责任不明,这就使会计造假的相关主导人具有侥幸心理,受利益驱使甘愿冒风险。因此,针对目前会计造的假行为在完善和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加大会计造假的惩处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以形成打击会计造假行为的威慑力,降低会计造假发生的概率。
(三)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监督体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基本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体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表明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与治理存在漏洞,或者存在重大隐患。为了防范与治理会计造假,企业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和完善内部监督体制,各监督部门之间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遏制财务犯罪,确保会计体系能够正常运行。只有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才能有效规避会计造假行为,保障企业的有序经营。
(四)重视外部监督,发挥政府监管效力
要充分利用大众和舆论的监督,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监督中,例如企业定期公布经营报表,发布重大经营信息,召开股东大会等。财政、审计、税务、证券以及保险等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应履行自身职责,依照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宏观调控,实施会计监督检查,防止会计造假的行为出现。此外,还要加强第三方审计独立性的重要监督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要确保第三方审计单位的独立性,实现对会计造假行为监督和发现力度。
(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会计人员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如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普遍不高,有些人员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不能准确地按照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日常的经营很多进行财务核算。据统计,全国4000多万的财务人员中,真正持证上岗的人员仅占50%左右。因此,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正确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自身以及相关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使其牢记职业道德准则,遵纪守法。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会计造假现象的产生既有企业自身逐利的原因,也有政府、社会等部门监督体系尚不完整的原因,既有企业内部制度及人员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外部客观因素。因此,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需要从诸多因素下手,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等四方共同努力,制定和提出预防会计造假行为的有效措施,以推动企业会计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营造健康阳光的会计行业氛围,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