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
2023-04-07
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学管理与教研工作,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思政课内涵发展。研究者们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理解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
杨廷强在2022年第27期《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其提升策略》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对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基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具有特定意蕴。
(一)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
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教师最大的不同首先是“政治要强”。作为对学生进行集中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比其他课程教师更为坚定的政治素养。具体表现:一是理想信念必须更加坚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思政课的主业,也是思政课教师的应尽之责。树理想者必先有理想。二是必须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地、经常性地与党和国家的要求对标对表,有效引导学生相信党、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历史重任。
(二)道德素养: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立德”,自身就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道德素养的内涵除了一般意义上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之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情怀、严格的自律和正直的人格。首先,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要有把国家和民族始终装在心中的深厚家国情怀,有真诚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越来越多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工作意义境界的深沉传道情怀,有将对家国、对教育、对学生全面的爱融而为一的深厚仁爱情怀。其次,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要加强自我约束,严守底线,做到表里如一;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大力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最后,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要自觉做到修身心、修言行,更好地引导学生立德成人。
(三)专业素养: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门课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专业知识素养,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对各项工作的专业化、专门化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知识、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准确,理解深刻,运用熟练。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出色地履职尽责,还需掌握本学科前沿的知识。
(四)教学素养:思维要新、视野要广
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必须具备能够更好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求的教学素养。其一,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精力旺盛、信息来源途径多元、具有强烈批判质疑精神的学生,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工作活起来,创新课堂教学,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给学生以丰富深刻的学习体验。其二,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既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运用国内外的各种事实、素材、案例,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外部世界和当代中国,又要有宏阔的历史视野,能够在熟知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准确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趋势,这样才能有理有据地把思政课的知识和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
二、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意识
杨珏在2022年第9期《教育学术月刊》发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一文中指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高效发展,必须要让思政课教师在价值理念上保持高度一致。
(一)重视对全体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跨学段一体化培训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不断扩大教师培训所涵盖的学段,以思政课一体化培训提高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整体大局意识,同时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促进不同学段间开展有效合作。
(二)积极组建“区域联盟+分工协作”的教学团队
“区域联盟”是指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划区域组建大中小学教学联盟,选取部分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统筹负责教学资源构建,会同所在地区所有参与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切实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对话能力。例如,纵向集体备课通过论坛研讨、培训交流、教学观摩、优质示范课等项目,把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中起来。在此过程中,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既可以在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筛选、分类、抽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使自我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在有效的互动中释放自身能量,促进整体效能的提升,形成相互融通的有效互动。每一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对于本学段的学生特点、教材内容的把握最熟悉且最具发言权,“分工协作”是针对同级间协作,不同领域间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来说,要增强思政教育与思政工作的配合力度,形成协作创新的大思政课育人。
(三)共建资源平台,实现互通有无
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有序动员各方力量。科学谋划顶层设计,有效组织社会各类资源,组建设计团队。队伍里需要精通技术的信息化技术人员,也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以及负责统筹规划的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不同主体间的通力合作,让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得以实现。
其次,平台的构建需要循序渐进,对此可采用初级共享到中级协作再到高级衔接的三阶段构建模式,以三个阶段“使用—反馈—优化”的实践操作逐步形成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初级共享层次是指各组织、个体自发地参与到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上传符合本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有偿或无偿地提供给平台上的用户使用,用户可根据使用感受进行反馈,资源建设者可依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到了中级协作层次,进一步依据反馈建议和意见对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分类归纳,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形成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这一阶段的教学资源将帮助相同学段的教师充分且高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素材,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同时将有效缓解因信息化设备欠发达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教育公平性问题,实现更高层次的资源共建共享。高级衔接层次将充分解决不同学段之间教学资源内容重叠、矛盾以及衔接不当等问题。这个层次不再依赖于单个力量进行教学资源开发,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处理,形成多维横向协同、纵向逐层递进的资源成果。另一方面,加大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从个体智慧上升到群体智慧,再到集体智慧的知识升华,最终得到适用于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高水平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最高层次的资源共建共享。
三、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修
陈飞在2021年第35期《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发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教学研修的思考——基于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的启示》指出,广大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教学研修可遵循以下路径。
(一)立足课程教材的一体化研修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材体系建设都需要依据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基本要求进行整体的系统设计。这意味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所用到的本学段的教材是基于一体化思考和设计的。因此,广大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的首要基础依然要立足对本学段课程教材基本问题进行教学研修。研修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分解性研修。一体化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是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大学段来划分的,但教师执教的是某学段、某年级、某学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基于授课对象的认知起点、时代要求和创新性要求等去分解学段课程目标、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形成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是系统性研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特点,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个分解好的知识点,而且是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知识点和学生之间的关联、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的关联以及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前文所述的知识点的分解是要教师清楚“教什么”,这种分解是必要的,但这只是教学中最粗浅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教师拥有系统思维,去构建教学知识关联性体系以及教学生态体系,如某个单元涉及的、单元之间涉及的、不同学期不同年级不同学段涉及的知识体系及其相互关系。这样教师不仅清楚“应该教什么”,而且还明了“应该教到什么程度”等。另外,还要明白研修教学各要素及其关系,如何科学合理设计这些要素的使用等问题,即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构建机动灵活的教学生态体系。
(二)基于主题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
丰富跨学科知识储备,重组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思政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个体而言,虽然精通每一知识领域进行跨学科知识储备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构建与教学相关的主题、单元,为教师搭建自身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例如,学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色构建不同的主题(大主题)。在这些大主题之下,又设置了不同的单元(大单元)。在这种构架下,有关这一系列、这一主题、这一单元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就很清楚,储备相应的跨学科知识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作为教师个体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储备也就具有了可能性和操作性。因此,厘清或者构建教学内容的主题和单元,进行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储备,是值得广大思政课教师借鉴的。
(三)参与一体化集体备课
对教师个体而言,搭建集体备课平台有难度,但参与集体备课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要的。
一是参与跨学段集体备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解决纵向学段之间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问题。作为教师,除了守好自己“这段渠”,还要了解其他学段教什么、怎么教,思考如何衔接本学段跟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等问题。而跨学段的集体备课能有效帮助教师提高这个认识。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不同类型的因地制宜的跨学段集体备课,并在集体备课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研究和探索一体化教学的落实。
二是参与跨学科集体备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横向内涵是思政教育的跨学科一体化,这涉及所有学科授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思政能力的问题,也凸显了思政教育跨学科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通过跨学科集体备课,各学科教师增强了思政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所授学科的思政点,并与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润物无声地渗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课程教学根本任务。而这些都需要教师花费足够时间去参与,花足够精力去研修。
(四)投身一体化专业发展研修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重视一体化教学培训,特别是优质资源的培训,要投身一体化专业发展研修。
一是一体化理论研修。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体化研修。作为思政课教师,不能脱离这一理论基础的研修,但可以侧重基本原理与创新理论的一体化研修,以体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侧重基本原理内容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融入及其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切性,以体现理论和理论教学的一体化。其次,是专业基础知识的一体化研修。侧重补齐本学段专业基础知识短板;侧重了解和掌握其他学段的专业基础知识;侧重研修不同学段专业基础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法和途径,以提高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水平和一体化专业知识水平。最后,是跨学科知识的一体化研修。做到专业知识与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的一体,提升思政教学效果;做到专业知识与哲学、历史、文化、道德、法律等知识一体,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一体化实践研修。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在于能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坚持实践为导向是上出鲜活、生动、有效的思政课的基础。教师要注重一体化的实践研修。这就要求教师着眼实际,以面向实践、指导实践为原则参与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要求教师坚持实践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让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研修形式上做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一体化。通过观摩、访学等活动引导教师了解其他教师授课实况,完善正确的教学认知;通过理论宣讲、挂职锻炼、支边支教等方式,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使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从中获取育人智慧等。
四、研读2022年版课标
李晓东、黄彦霖在2022年第26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与主要结构》一文中指出,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围绕课标的研究与学习也迅速形成热潮。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新课标要求正确贯彻落实,成为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形成正确认识、切实转变理念的关键问题。
(一)要从把握精髓角度理解新课标的核心要义
广大教师需要切实从文本出发、从时代出发,理解新课标的基本内容。新课标在坚定教学理念、建构育人框架方面实现了整体性的整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于铸魂育人的生动过程,为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的高效开展确立了根据。要理解这一课程的时代变化,就必须把握好这些核心内容,看到这些变化背后的党和国家的现实需要、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要研究和学习新课标,就必须将明确这些内容,以及“为什么是这些内容”作为首要任务,准确把握课标精髓,为落实课标要求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新课标中也有很多内容是在当前的统编教材中就已经有所体现的,是新课标对以往育人内容的“守成”。只有切实把握了课标“变”与“未变”的精髓,才能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的确定性和时代性,理解其学科育人价值的恒久魅力和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充分体现。
(二)要从实践生成角度探索新课标的育人路径
新课标是全新课程性质和育人价值的呈现和表达,但不是“空对空”地实现理念更新。因此,要研究和学习新课标,就不能停留在“读懂字面意思”的浅层水平,而应该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切实从宏观视野,探索“怎样才能实现”的有效路径。新课标的性质表达和理念要求,在本质上都是向教育教学实践,也只有在实践生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满、逐步鲜活。因此,必须敢于实践,将新课标要求与当前的教学实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具体教学实践的探索,发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正确方式和最佳方法。有了这样的积极探索,对新课标的研究与学习才能落在实处、取得实效。